網絡出版時間:2015-06-25 13:03網絡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4.1045.C.20150625.1612.036.html
中學英語課堂:讓學生成為策略型的學習者
孫 藝 菁
(安慶市第一中學,安徽安慶246011)
摘要:師生互動,對話交流,讓學生學會學習,學習思考,成為策略型的學習者,需要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實踐和探索,努力使英語課堂超越單純的語言操練和講習,實現學生英語學習方式的根本轉變;更需要把教育的基點轉移到學習觀的更新上,建立符合時代精神的新型學習觀。
關鍵詞:英語教學;學習策略;學習觀
收稿日期:2015-02-16
作者簡介:孫藝菁,男,安徽安慶人,安慶市第一中學省理科實驗班高級英語教師,訪美學者。
中圖分類號:G633.41
DOI:10.13757/j.cnki.cn34-1045/c.2015.03.039
課堂教學應該是師生間的互動和交流。因此筆者將我的英語課堂定義為Sunny Class, 具體詮釋為:課堂是靈動的、變化的、互動的。課堂要有活躍的氣氛,要有積極的對話和睿智幽默的交流。如果說教師是啟發者、引導者和課堂設計者,那么,學生就是思考者、提問者和受益者。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我們應該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學會學習,掌握學習的策略,對自己的學習承擔起責任。一個學生在校期間不僅應該學習知識,掌握技能,更應該學會管理自己的學習,成為一名策略型的學習者,即學習者能對“自己的學習負責”,“有能力為自己設定真實的、富有挑戰性的目標”,并“能運用多種類型的知識”。這些理念應該成為現階段教師教學行為的指針。
18世紀意大利哲學家詹巴蒂斯塔·維柯(Giambattista Vico)在1725年出版的《新科學》中指出:人與生俱來有一種本能的獨特的“詩性的智慧”,這是世界各民族最原始最本能的智慧,其特點是強烈的感受性和廣闊的想象性。人們能清晰地理解自己建構的一切[1]。
20世紀美國最負聲望的實用主義哲學家和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以為真正的理解是與事物怎樣運作和事情怎樣做有關的。他提出了思維起始于“疑難境地,問題識別,大膽假設,嚴謹推理,細心求證”的“思維五步法”[2]。在此基礎上,他定義最廣義的教育就是人性的改變,為此在教育的實施中,應采取民主的“協商,交涉,交流,理智協作”的辦法,創設良好的文化與心理氛圍,解決沖突,促進發展,培養和諧的人性。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J.S.Bruner)認為,教育心理學的主要課題應該是研究人的形成,他是自杜威以來第一個談論智育的人,提出了發現學習的策略,即:鼓勵學生模仿科學家的科研活動方式,在學習的過程中憑借自己的努力去探索和發現未知領域。教師應該努力鼓勵學生自己去探索原理,師生應該進行積極對話(蘇格拉底及孔子的學習模式)。教學應重視能使學生自愿學習并在學習過程中形成學習的能力和經驗;教學必須是結構化的,即按螺旋形方式組織教材;教學設計必須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外推,幫助學生超越給予的信息[3]。
建構主義教學觀也認為,在更新知識觀、學習觀和課程觀的基礎上,教學應該通過設計一項重大任務或問題,以支撐學習者的學習活動,幫助他們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夏爾(Shall)于1988年提出建構性學習四個特征,即積極的, 建構的,累積的,目標指引的。在此基礎上,羅賓-簡·西蒙(P.Robin-Jan Simons)在1993年又補充了學習的診斷性和反思性。1)秉承了杜威、維果茨基的“做中學” 、“活動與心理發展統一”的觀點;2)人獲得知識的最基本的形式應該是合作,而不是權威性的命令或控制;3)知識的積累是必要的,但是是對原有知識的深化、突破、超越或質變;4)應該鼓勵學習者確定自己的目標,并通過不同的途徑達到目標,同時評定自己在達到目標過程中獲得的進步;5)學生最終學會自己控制學習過程;6)學會自我反思。反思是一種元知識策略。
荷蘭尼密根大學(University of Nijmegen)曾就不同的學習觀做過實驗。該理論假設學習者對學習持有不同的觀點,如再現學習觀、建構學習觀和應用學習觀。實驗結果表明,建構型的學習者在學習結果上表現出最佳成績,而再現型學習者則相反。同時還表明從小適應了再現學習的學生要重新確立建構主義的學習觀是十分困難的, 因為他們在平時實踐中往往害怕建構學習,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拋開熟記的程序獨立思考問題;他們總是試圖將學習納入再現的軌道,錯誤認為考試所要求的就是最佳的再現能力。
這一實驗結果值得我們深思。它說明建構型學習更符合學習的本質,更有利于開發人腦的潛力,更能促進人整體地、可持續發展地學習。因為,這不是一種具體的學習方法,而是一個人探索、認識、發現世界的方式。學習是深深扎根于人格的一種能力,是在年復一年的特定的學習情境中、在與師生的相互作用中發展起來的,所以很難輕易改變。這就要求我們教育工作者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深入探究,不能滿足于僅僅完成一項單純的教學任務,片面地追求分數和升學率。教育的基點應該轉移到對學習觀的更新,建立符合時代精神的新型學習觀應該而且必須成為我們每一個教師乃至全社會關注的焦點。
一輪又一輪,一年復一年,教師每每面對同樣的教材,不變的教室,相同年齡的孩子,誰不會產生倦怠感?因此要做一名有品位的教師,一名純粹的教師,一名有境界的教師,的確不容易。可是,如果我們能排除雜念,抱著一種宗教的獻身精神,飽含激情和熱愛,潛心探究,保持自己心中的那方凈土,讓每一節課都有生命的流動,有思想的交流,充滿燦爛的陽光和新鮮的空氣,從而將高中三年的課堂活動匯聚成一條波瀾起伏的大河,高潮迭起的交響樂,教師的職業生涯就會是不斷推陳出新的過程,就會寓教于樂,教學相長,形成一道道特別的風景線。
目前使用的高中英語教材(北師大版)為我們做一名優秀的啟發者和引導者奠定了很好的基礎。這一套教材以話題為綱,一環接著一環,貫穿了對社會、對人類、對自然的關注,只要運用得當,備課細微,設計巧妙,就能激發學生說話的激情,誘導他們潛在的記憶模式,促使他們積極地表達心聲,從而達到英語學習的根本目的:開口說英語,用英語表達思想,形成正確的英語思維。這樣,英語課堂就能從根本上改變由教師唱“獨角戲”的局面,形成師生、生生之間的話語交流形式,使課堂從單一的“灌輸”成為一種靈動有趣的對話交流。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在不傷害接受對象的自信心的同時,特別關注話語模式結構的正確使用,英語思維形式的培養,正確詞語的運用和辨析,將語法教學融入話語交流,使枯燥單一的語言教授變為一種生機勃發的動態流,從而讓學生的大腦始終處在運轉的狀態,積極而有效地學習。
經過不斷的學習和對自己教學的反思與試驗,筆者于2010年提出了“學會學習,成為一名學習者;學會思考,成為一名思想者”(learn to learn to be a learner, learn to think to be a thinker)的英語教學目標和理念。并朝著這一方向,反復打磨,積極探究,努力使英語課堂超越單純的語言操練和講習,使學生在課堂上感受生命的律動、思想的魅力;經過師生對話,生生交流,實現學生英語學習方式的根本改變。
在高一年級首先引導新生就如何進入高中學習階段進行策略的學習與思考,讓新生明白學習習慣和自我性格培養的重要性。通過勵志視頻和不斷的激勵,新生們很快就進入了一種全新的學習狀態。隨著課程的跟進,Lifestyle的話題就自然成為新生們課上討論的熱點。圍繞著這一話題,讓學生自己選擇哪一種生活方式適合自己,怎樣在今后的生活中選擇有品質的方式。這樣學生們在文本學習的同時慢慢學會了更深層次的思考,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單純語言技能的學習層面,實現了從語言知識到文本理解、知識運用、分析、評價、創造至反思的層層遞進的學習目標。
英語是一門跨學科的課程,學好它不只是為了簡單的考試,更是為了在學習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品德,塑造優秀的性格,做一個品格高尚的人,做一個終身學習者,做一個獨立的人,做一個有境界的人,走向世界,用自己的雙手創造更美的未來。從更高的層面看,就是周恩來總理曾說的,學好英語是為了民族的崛起和騰飛。
如何在高一起始階段就讓學生開始設定學習的目標,做一個目標確定、思路清晰、學會管理自己、學會適時調整自己的學習者是高中階段最為艱難的工作,因為我國的學生大部分都已經習慣于再現學習的學習模式,普遍缺乏獨立思考、獨立探究及獨立解決問題的意識。大部分教師仍然是“滿堂灌”,搶課上,恨不得能把時間占滿,這種過分的“關注”使許多學生慢慢失去了主動學習的熱情,無意識地成為被動的接受者。結果是學習成為負擔,學校成為工廠,教師變成監工,顯然,這與我們所追求的教育理想是背道而馳的。
經過實踐和探索,我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4屆筆者帶的是兩個水平差距較大的班級:(15)班和(7)班。前者是理科實驗班,大部分學生認知水平高,學習習慣較理想,成績不是我主要考慮的問題;后者則是進校入學考成績年級墊底的班級。對(15)班我更關注學生思想層面的挖掘和拓展,獨立學習能力的培養;對(7)班則更注意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和學習習慣的形成,重在鼓勵,激勵。三年下來,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不僅在高考中獲得了良好的成績[(15)班均分136,(7)班均分125],而且在各級別模聯大會中積極表現,在“希望之星”,“創新英語”的大賽中均有出色的表現。更讓人高興的是,在高三的復習過程中,他們自己動手做了大量的復習資料,上臺和同學分享,有利于同學們的共同進步。
2014屆(7)班金同學,來自大龍山中學。第一次被提問時居然因聽不懂,回答不來問題嚇哭了。但是在我的鼓勵下,一次兩次三次,到高一期中考后就能大膽用英語回答問題,自信而樂觀,在高三復習中主動上臺,熱情四射。張同學有個性,有思想。在接受筆者的英語教學之后開始反思,認識到她原來的英語學習方式有問題。經過自己的努力,在課堂陳述時,英語說得流暢而地道,英語成績也穩步上升。2010屆畢業生蘇同學。就讀中山大學,現保送北大法學院。在當年安徽高考中取得148的高分,她說英語學習構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要學好它就要創設語言環境。
英語教學任重而道遠。從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筆者體會到:
要樹立英語學習的新思維,必須走出兩個誤區:學不會語法就學不會英語;學英語只是為考試得高分。要確立幾個觀念:學外語不存在捷徑;英語不是教會的,而是練會的、用會的,Use it or lose it.選擇好的學習材料很關鍵,學習的內容不要僅限于教材;背誦是最簡單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詞典是最好的老師;少問為什么,多記是什么;詞匯量是英語水平的主要標志,而詞匯的突破要通過閱讀來完成,記單詞要在語境中進行;動口實踐才能強化記憶;多看英語電影,多聽英語歌曲,多聽英語演講;語法要通過口語突破。
教師一定要完成從內容教學向技能教學的轉變,應讓學生在吸收知識和思想的同時學習語言,讓學生視英語為工具,以攝取有用的信息為目的。選擇教與學的方法要遵循簡單原則、量的原則、重復原則、模仿原則、突擊原則和興趣原則。要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當學生讀懂了之后,就被那個故事吸引進去了,學生就被那種文化吸引進去了,就被里面的人物吸引進去了,當學生真正去追尋那些文化、那些人物、那些故事情節的時候,英語成了副產品。正如我們登山,到達山頂就會有一覽眾山小的感受。所以說英語真不是教師教出來的,而是學生用出來的。正所謂功夫在其外,不為而為,無心插柳柳成蔭,一本書只是一個點,幾本書組成一條線,很多的書組成一個面,如果學生不遵循量的原則,很難能真正進入英語世界,掌握語言的規律,形成正確的思維。這也就是為什么學英語,或者說學語言要大量閱讀,要大膽開口的原因所在。
參考文獻:
[1](意)維柯.新科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2](美)約翰·杜威.民主與教育[M]. 薛絢,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2.
[3](美)布魯納.布魯納教育論著選[M]. 邵瑞珍,張謂城,等,譯.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責任編校:汪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