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2015-12-12/ 第07版面/國際論壇 /作者:單仁平
從10日下午開始,有關上海復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失聯”的消息不斷在互聯網上發酵。11日晚間復星方面發布公告表示,郭廣昌正協助相關司法機關調查,但他可以以適當方式參與集團重大事項之決策,復星集團目前運營一切正常。
郭廣昌是據稱可以撬動2000億美元資本的上海灘第一富豪,常被比喻為“中國版巴菲特”。一些分析認為,他“協助調查”與中國整肅金融秩序有關。甚至有具體猜測稱,他與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長艾寶俊落馬,以及上海市友誼集團原總經理王宗南案可能存在瓜葛。
由于郭廣昌是一段時間以來“失聯”的資產規模和影響力都最大的企業家,而且他處在企業家群體的第一陣營,輿論頗受震動,并集中出現兩類議論。一是對“官商勾結”的憤慨,二是對民營企業家“做大了就不安全”的感嘆。
在司法程序正義備受重視的今天,郭廣昌如果確系被警方帶走,應很快還會有進一步信息出來。公眾不妨稍加耐心等待。
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幾年,涌現出一大批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
那些企業家中有一些后來出事了,還有一部分人沒有出事,但被猜測身上帶著一些“原罪”,如曾經偷稅漏稅,搞官商勾結獲取不正當利益等等。如何對待可能存在“原罪”,但對國家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的那些人,一直存有爭議。
我們認為,這當中的確存在執法的彈性空間,但一些重要原則也是清晰的。比如中國這三十幾年從法律很不健全走向逐漸健全,“鉆法律空子”甚至直接違法是當時無奈的不得已而為之,還是惡意套利,用損害社會利益來肥己,是能夠分清邊界的。今天的中國如果不分青紅皂白追究企業和企業家的“原罪”,負面效應恐將大大高于正面效果。
追究“原罪”談論了很久,但應當說一直沒有“大規模”上演,這表明了中國社會的理性,也說明了真正的法律精神在起作用。復星集團發展到今天,國內外影響巨大,法律會實事求是對待它,這一點應符合中國繼續改革開放的邏輯。
企業家是中國的寶貴資源,因為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中少不了企業競爭力這個部分。在今天的中國無論政府還是民間都已建立起這樣的認識,認為政府會有意“整企業家”應當說沒什么根據,政府也有必要通過各種途徑向企業家們傳遞這一信心。
現在一個名人出事,一些人還是習慣往政治方向想,分析“背景”,這是人們對法律信任仍不夠高的一種表現。其實在很多情況下,這些演繹都過度了,依法治國要比這些浮想聯翩單純得多。
作為尚不了解內情的局外人,我們善意地希望郭廣昌“沒多大事”,此事得到及時合理的處置。相信復星集團有能力為其董事長安排最好的法律支持,保護他的正當權利。公眾也應把注意力集中到法律角度,把這件事從頭到尾讀懂看明白。
讓法律成為社會治理的軸心,提高法律的權威是第一位的。司法機關把每一個新的案件都處理得公平公正,尤其讓涉及名人的案例得到廣泛信服,成為向全社會進一步普法的契機,逐漸消除人們的困惑,讓所有人確信法治是中國社會治理的主導性原則,非常重要和關鍵。相信圍繞郭廣昌的事情尤其會這樣?!ㄗ髡呤黔h球時報評論員)
環球時報2015-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