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胡成偉
東盟四國單獨加入TPP,東盟是喜是憂?
□ 文/胡成偉

TPP是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的縮寫,其中文意為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10月5日,囊括“跨太平洋”的12個成員國的TPP協議在美國簽署,一時間,TPP成為各界熱議的話題。在這“熱議”的背后,很大程度上在于,這12個成員國里沒有中國,這12個成員國里,東盟不是整體參與其中,而是有四個國家單獨加入。且加入TPP的四個東盟成員國從發展水平和經濟面貌來看,呈現出的是參差不齊的狀態,這讓TPP宣稱的高標準自由貿易規則蒙上一層疑云。
東盟中的新加坡、文萊、馬來西亞和越南為何單獨加入TPP?東盟對此的態度如何?一些輿論甚至認為TPP將會給東盟經濟一體化帶來影響,會加劇東盟國家間的發展水平不平衡,不利于東盟經濟一體化的整體進程,讓東盟與“用同一個聲音說話”背向而行。下一步東盟會如何應對TPP帶來的挑戰?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瑾認為,“TPP不僅僅是政治話題,首先更是一個經濟話題。”如若撇開其他原因不說,若從加入TPP的這四個東盟國家自身的發展情況和發展需求來分析,加入TPP是這些國家自身“求變”的一個必然過程。
新加坡是TPP發起國之一,且TPP本身就是以2001年生效的新西蘭—新加坡自由貿易協定(ANZSCEP)為藍本制定的。新加坡地域狹小,但擁有天然良港,交通尤其是海運極為便利,是東盟地區開放程度最高的國家。
在TPP成員國中,新加坡是唯一一個與TPP其他成員都簽訂并實施了優惠貿易協定的國家,但新加坡的經濟發展理念和發展需求并不止步于此。TPP協議中可知的關于關稅減讓、服務貿易、環境勞工、知識產權等各項協定內容都與新加坡一貫秉持的“貿易自由化”理念一脈相承,所以不難理解新加坡為何不遺余力地參與其中。
文萊與新加坡國情相似,實施的也是貿易立國的經濟政策,依賴石油和天然氣出口成為世界上最富裕的家之一。但成也石油,憂也石油。過分依賴石油和天然氣造成了文萊經濟結構單一的局面。為了實現經濟多元化,一直以來,文萊對多邊、雙邊以及區域的合作框架協議一直秉承著歡迎的態度。加入TPP,文萊可以加強周邊和區域合作以確保海洋油氣開發的可持續發展。
此外,文萊加入TPP還有另一層原因。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 WTO研究院經濟學博士李楊表示,在加入TPP之路上,文萊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新加坡的影響。他解釋說,文萊與新加坡長期保持密切乃至特殊的關系。在經濟方面,兩國保持著密切的經濟關系而且具有很強的互補性,新加坡是文萊在東盟各國中最大的貿易伙伴,也是其在TPP中的主要貿易伙伴。
馬來西亞加入TPP則被認為是用TPP替代與美國的FTA談判。2001年,馬來西亞與美國展開了FTA談判,但在經歷8輪談判后于2009年年底宣布中止。《中華經濟研究院網站》分析文章認為,馬來西亞通過TPP的談判來獲取與美國進行雙邊貿易的利益。特別是提高在可可產品、石油、紡織品服裝與鞋類、金屬制品以及鐘表等行業的出口機會。
TPP基本協議簽署之后,引起了馬來西亞國內的熱議,馬來西亞銀行投行研究認為,TPP將讓馬來西亞企業接觸更廣大的市場,進而提升國家的貿易表現。馬來西亞國家貿易及工業部部長慕斯達法也認為,TPP將提高市場準入,促使馬來西亞在吸引外資及貿易往來方面比非協定國占據更有利地位,進而為馬來西亞出口商提供競爭優勢,助力馬來西亞成為出口領域的贏家。
在所有TPP成員中越南的人均GDP按購買力平價計算最低,2014年僅為4000美元。如果從越南現在的發展水平和貿易開放程度來考慮,很多分析者認為,越南參與TPP談判的態度是“冒進的”。不過,近十多年來,越南與美國雙邊貿易的迅猛增長,貿易額增加了十多倍,這從很大程度上刺激了越南加入由美國主導的TPP。
根據越南皮革鞋類協會(LEFASO)的分析,由于優惠貿易協定的精確條款可以減少未來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對國外投資者具有相當大的吸引力,越南可以借助TPP釋放進一步開放的信號,從而在本地區競爭中獲得優勢。
輿論普遍認為,美國主導的TPP是對崛起中的中國的叫板。且先不論這一說法的正確與否,但可以肯定的是,大國博弈在國際關系、經濟往來中一直存在,希冀其消失幾乎是不可能的。但無論時代如何發展,互惠互利的合作發展永遠是大勢所趨,如何不讓經濟合作被政治博弈所累,是各國關心的話題。
馬來西亞《星洲日報》10月8日刊文稱,聯合國專家認為在TPP談判中馬來西亞并未爭取最佳條件,此協議對馬來西亞的政治或經濟均毫無好處。前首相馬哈蒂爾更是直言TPP是一個“非常糟糕”的協議,他擔心此協議會影響馬來西亞公司的競爭力。
胡志明市紡織協會主席范春紅則表示,短期內越南難以享受TPP的關稅優惠。《西貢經濟時報》10月8日報道稱,越南被認為將是TPP最大的贏家,事實上,能受益并得到發展的本土企業并不多,外企才是最大受益者。倘若情況不能扭轉,本土企業將面臨嚴峻挑戰。
新加坡《聯合早報》10月10日社論表示,經過五年艱苦談判TPP終達成了貿易協議,但我們也不能否定另一個可能性的存在,即主要談判代表,特別是美國,對一些國家堅持的事項做出了讓步,或是對滿足協議要求給予更長的限期。社論稱,“由于談判過程高度保密,也有經濟學者因此懷疑是否有些協議內容受到了強大的利益集團所左右。”
可以看到的是,即使是已經加入TPP的4個東盟國家,內部對TPP的都保留著不同的看法,擔心本國經濟或者政治安全受到影響。除卻各國的憂慮,東盟整體的反應也不小。按照計劃,東盟經濟共同體(AEC)將于2015年年底建成。東盟各國在AEC推進過程中還面臨許多“難啃的骨頭”,其中最大的困難是克服各成員國間經濟發展水平巨大差異帶來的挑戰。
馬來西亞、新加坡的人均GDP已經突破1萬美元,而緬甸、柬埔寨、老撾等國家還在為解決民眾的溫飽問題而努力。美國“亞洲基金會”網站題為《TPP與RCEP對東盟是禍還是福》的文章則直接點出,新加坡、文萊、馬來西亞、越南四國加入TPP不但不會帶動東盟經濟整體發展,反而將會進一步拉大東盟成員國間的差異,阻礙東盟經濟一體化計劃的實施。而在TPP未達成協議,還在推進的過程中時,時任東盟秘書長素林就曾表示,東盟經濟一體化優先于TPP 區域內貿易自由化,主導權如被美國掌控,東盟一體化建設恐走入歧途。
“TPP并非是一個單純的自由貿易協定,其實質是美國介入并瓦解亞太經濟合作的重要工具,這無論是對東盟一體化還是‘東盟+N’來說都會帶來巨大沖擊。”中國西南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楊雙曲認為,一旦TPP在亞太區域競爭中取得優勢地位,東盟在政治上與經濟上加深對美國依賴的同時,區域內國家間的向心力與凝聚力也會遭到離散。
TPP之下,東盟該如何尋求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