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耘菲 孫鵬宇(北京體育大學北京100084)
跆拳道運動員踝關節關節鏡術后康復個案分析
□郭耘菲 孫鵬宇(北京體育大學北京100084)
本文采用個案分析法,嘗試對運動員受傷的情況及傷后恢復手段進行探討,使運動員了解更多正確、科學、有效的傷后恢復手段,讓運動員盡快擺脫傷病的困擾,快速恢復到以前的競技狀態,為運動員和教練員傷后恢復訓練提供一些幫助和參考,并且尋找訓練和比賽中導致損傷發生的風險因素。
踝關節游離體手術跆拳道運動員踝關節康復
現代跆拳道始于上世紀80年代,是一項利用拳和腳進行搏擊的對抗性運動。在如此高強度、激烈化、殘酷性的競爭環境中,訓練難度越來越高,訓練的時間也不斷延長,機體的承受負荷越來越大等對跆拳道運動員各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之而來的是在日常訓練以及比賽中出現的運動損傷也急劇增多。跆拳道運動損傷的發生,不但影響了正常的訓練及技戰術水平的發揮,對比賽狀態、心理素質等也會產生較大的影響,成為導致運動員運動壽命縮短及制約其比賽發揮的關鍵。因此,在技術水平相差不大的情況下,如何避免損傷及損傷后的恢復就成為選手能否在激烈的跆拳道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的關鍵之所在。
2.1、研究對象
本文以我國優秀女子跆拳道運動員郭耘菲為研究對象,其基本資料如表1所示:

表1 我國優秀女子跆拳道運動員基本資料
2.2、研究方法
(1)研究步驟。
①根據踝的關節鏡手術后康復的進程,針對運動員的項目特點,采用一對一的康復體能訓練,康復師對其康復訓練制定方案和計劃。
②記錄康復過程中的可觀察數據,如,肌肉圍度、關節活動度、疼痛程度、踝關節力量和本體感覺等。
③整個康復結束后對其結果進行分析。
(2)康復治療。
第一階段:術后第4-5周
①訓練目標:
a.消除關節腫脹,減少關節內粘連;
b.改善主動被動關節活動度,達到75%的功能性活動度;
c.減輕疼痛;
d.逐漸恢復下肢肌肉力量。
②晉級標準:
a.正常的步態;
b.無痛的全范圍外翻角度,肌力達到4級;
c.關節活動度:趾屈15°。
第二階段:術后第6-8周
①訓練目標:
a.繼續控制腫脹直至消失,改善活動度,盡量在全范圍內沒有疼痛;
b.繼續恢復下肢力量及穩定性;
c.恢復心肺耐力;
d.無傷部位的維持性體能訓練及提高核心能力。
②晉級標準:
a.正常的步態;
b.無痛的全范圍外翻角度,肌力達到4級;
c.關節活動度:趾屈40°。
第三階段:術后第9-12周
①訓練目標:
a.恢復全范圍的關節活動度,并且無疼痛感;
b.活動后不出現水腫;
c.單足抬小腿10次以上(5級肌力);
d.開始功能運動;
e.慢跑過度到快跑。
②晉級標準:
a.全范圍的關節活動度;
b.活動后無殘留的腫脹;
c.活動后無痛;
d.無痛無恐懼地在跑臺上慢跑。
第四階段:術后第13-16周
①訓練目標:
a.跑步到全速跑;多平面的運動;
b.無恐懼地完成高水平的運動和轉向;
c.部分專項練習;
d.一般體能和專項體能訓練。
②恢復標準:
a.重獲全部的心血管和肌肉耐力;
b.無恐懼地完成高水平的運動和轉向;
c.完全恢復體育活動和高水平的活動。
3.1、下肢圍度
下肢圍度的大小是下肢肌力的間接表現,由于左右兩個腳踝都做了手術,因此肌肉方面都有萎縮,開始并沒有很大差異,在這方面倒是對康復有很大的幫助。后來因為受傷程度不同恢復也不同,開始出現了差異,尤其是小腿肌力方面,因為疼痛從第8周開始出現了差異。左右下肢的肌肉的圍度相差在2㎝以上開始會有很大的損傷風險。經過一系列針對性的肌力練習之后最終控制在1㎝以內。
3.2、踝關節活動度
正常的踝關節的活動度是主動背屈20度、趾屈50度,由于錯過了最佳活動度恢復期,因此關節活動度花了很長一段時間才在被動狀態下才能恢復到全角度,而且左腳還有一點疼痛,松動術之后會有好轉。恢復活動度是一項很痛苦的,疼痛持續保持在6-7分以上,需要用良好的意志品質堅持下去。很多人因為疼痛而不敢去恢復活動范圍,導致關節的僵硬,嚴重的連日常生活的受影響。
3.3、疼痛評估
整個康復訓練過程中一直監控著疼痛的變化,所有的訓練都是在無痛或在微痛(1-3分)情況下完成的。微痛范圍內的訓練雖然會引發疼痛,但第二天不會遺留疼痛。當然在過度到專項訓練的時候即使是在微痛范圍內的訓練,第二天也會殘留疼痛,比如剛開始踢靶的時候,雖然控制力道,但第二天還是會有疼痛影響訓練。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專項過度期專項訓練是隔天做一次,訓練后的一天是以積極治療為主的。
3.4、等速力量
等速儀器提供的阻力與肌肉收縮的實際力矩輸出相匹配,為一種順應性阻力,這種順應性阻力是整個關節活動中每一瞬間或不同角度都可以承受相應的最大阻力,產生最大張力和力矩輸出。因此等速訓練是目前最有效的肌肉訓練方法,也是最安全的肌肉訓練方法。Wilk等人認為雙下肢同名肌力矩相差值一般在10%以內,且在不同速度下基本穩定,提示:如果該值超過20%有臨床診斷價值,弱側容易受傷。所幸郭耘菲的雙踝都是術后康復狀態,并沒有出現左右不平衡的現象,在康復中期因為左腳的疼痛和角度受限,一度與右腳有些差距,不過都是在10%以內。
3.5、本體感覺
預防性本體感覺訓練可有效減少習慣性的關節損傷,在急性關節損傷恢復期進行6周持續性本體感覺訓練可在1年內有效降低關節再損傷的發生率。且本體感覺訓練具有一定的累積效應,隨著訓練時間的延長,其改善關節穩定性的作用越加顯著。通過本體感覺訓練可增加關節穩定性,降低關節發生再損傷的風險,促進關節損傷后功能康復。研究顯示關節本體感覺訓練可顯著降低有關節損傷史者的關節再損傷的風險,是有效的關節損傷的預防方法。
測試結果表示,12周的本體感覺訓練使郭耘菲在位置覺、運動覺和平衡覺上都有明顯的進步,這說明這些看似簡單的康復訓練確實是有效的。
3.6、損傷分析
整個康復階段,在康復師的指導下有了明顯的成效。在與康復師交流過程中得知,最好的康復不是把患者恢復的如何的好,而是預防損傷,不讓損傷發生時最好的康復。因此與康復師一起研究了一下跆拳道的日常訓練和比賽,希望從中找到導致損傷的風險因素,去預防損傷的發生。跆拳道運動是腳踝扭傷高發的運動。郭耘菲術前一年的比賽錄像分析中發現轉身動作很容易造成落地不穩,而落地不穩會很容易導致踝關節扭傷。據了解,郭耘菲一直有踝關節的反復性崴傷。據統計,術前6次的重要比賽中共有40次轉身動作,其中有18次落地不穩,康復后的6次比賽中共有19次轉身動作,其中有10次落地不穩。說明康復中的本體感覺訓練和踝關節周圍的力量和穩定性訓練起到的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應當要注意背屈的力量訓練,要保持趾屈背屈3:1的比例,這是最佳的肌肉比例,即減少損傷風險又加強了趾屈的力量。
本次針對跆拳道運動員踝關節術后康復訓練效果總體良好。運動員歸隊時,已基本無功能障礙,可以跟隊進行小強度的對抗訓練。在2012年底和2013年初隨隊參加幾場國內頂尖比賽時也表現出色。國內外文獻研究表明,踝關節術后的康復方案恢復正常運動是需要術后4-6個月的時間。本次的康復在進行了將近4個多月的訓練之后已經開始進行了高強度的比賽并且無不良反應。而且在下肢力量、穩定性、爆發力、核心穩定和力量、心肺耐力等各種體能素質方面均是達到了同級運動員的最高水平。說明本次的康復方案是成功的,具有借鑒的價值,同時也說明積極地參與、越早參與康復是對運動員運動生涯的重要保障。
[1]曾雪珍等.跆拳道運動員運動損傷后的心理反應及其心理恢復措施[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02).
[2]劉衛軍.高等學校教材跆拳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張篤超,李湘奇.運動損傷康復學[M].人民軍醫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