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君,余 龍,林明江,陳梅珠,管楚雄,安玉興*
(1廣州甘蔗糖業研究所 廣東省甘蔗改良與生物煉制重點實驗室,廣東廣州 510316;2廣東省廣前糖業發展有限公司,廣東湛江 524352)
粵西蔗區生物性信息素對甘蔗條螟持續控制技術應用效果
陳立君1,余 龍2,林明江1,陳梅珠2,管楚雄1,安玉興1*
(1廣州甘蔗糖業研究所 廣東省甘蔗改良與生物煉制重點實驗室,廣東廣州 510316;2廣東省廣前糖業發展有限公司,廣東湛江 524352)
通過采用預測預報技術、性信息素迷向技術和誘殺技術相結合的持續控制集成技術對甘蔗條螟進行防治試驗,經過2012~2013年在廣東廣前糖業發展有限公司農科所蔗區試驗顯示,在預測預報準確指導的前提下通過迷向技術和誘殺技術措施的實施,處理區甘蔗平均產量為81.6 t/hm2,較對照區增產10.97%,平均糖分達12.16%,較對照區增加2.37%(絕對值)。說明該項技術較常規措施的防治效果明顯提高。
條螟;性信息素;預測預報;誘殺;迷向
Keywrods: Chilo infuscatellus; Sex attractant; Forecast; Trap; Communication disruption
利用性信息素防治甘蔗條螟是一項綠色、持續、環保的生防措施,其應用面積在不斷擴大。近年來,隨著甘蔗新品種及高產栽培措施的應用,甘蔗田間生態條件有所改變,甘蔗條螟的發生規律也有一些變化[1]。要保證田間防治效果但不增加生產成本,就必須對一些常規的防治措施加以改進。作者2012~2014年在廣東省廣前糖業發展有限公司農科所甘蔗基地(東經110?05?,北緯21?14?)進行了生物信息素持續防控技術田間試驗,并建立了綜合控制
螟蟲示范區20 hm2。針對示范區主要發生的害蟲條螟,利用甘蔗條螟性信息素干擾成蟲交配和誘集作用開發綠色系統防蟲技術,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
1.1 供試材料
甘蔗條螟性信息素(廣州甘蔗糖業研究所合成),性信息素迷向管(廣州甘蔗糖業研究所生產),性信息素測報芯片(廣州甘蔗糖業研究所生產),性信息素誘殺芯片(廣州甘蔗糖業研究所生產),水盆誘捕器,支架。
性信息素迷向管的制備:以長約5 cm,直徑約2 mm的聚乙烯管為載體,吸附甘蔗螟蟲性信息素制成迷向管。
誘殺芯片的制備:制成邊長約1.1 cm,厚約1.5 mm的正方形橡膠片,吸附性信息素引誘劑制成誘芯。
1.2 試驗方法
1.2.1 預測預報
于冬后春初成蟲羽化前,選擇蟲口基數大、砍收早宿根蔗田進行預測預報。采用直徑40 cm的塑料水盆做測報器,測報器盛水保持80%水量(在盆壁上預留溢流孔),加少許洗衣粉并攪勻,當水位下降時要及時加水和洗衣粉。測報盆用木樁或其他材料支撐、固定,按一定高度和位置置于蔗田間。將螟蟲性信息素誘芯掛在測報器上方的鐵絲中間,離水面2 cm處。每3個測報器,組成一個監測點,每個測報器之間相隔50米以上,測報器架設在螟蟲飛行頻繁高度區域。每天清晨記錄各個測報器誘捕到的螟蛾數量并清理。每15天換一次誘芯。
1.2.2 性信息素干擾交配技術
性信息素干擾交配技術是通過在螟蛾交配層空間插放含有螟蟲雌成蟲性信息素的載體(迷向管),迷向管釋放性信息素對螟蟲的正常交配實施干擾,逐步減少螟蟲下一代數量,降低田間蟲口密度,從而達到控制螟蟲為害的目的。在5月中旬和7月中旬,針對第1、2代條螟成蟲始盛期前,置放含有條螟性信息素的迷向管,實施交配干擾。迷向管的置放密度為1500條/hm2。每6.6 m2插一支,即按行距1 m計算,沿植蔗行往前每走6步(約3.3 m)插1支迷向管,隔行插。迷向干擾防治技術操作時要求把含有條螟性信息素的中空塑料管(簡稱迷向管)插在甘蔗心葉往下數第2或第3片葉中脈靠近葉鞘處,兩端露出相等長度,以防滑落。
1.2.3 性信息素誘殺技術
9月初,針對第3、4代條螟發生高峰采用誘殺技術進行防治。采用直徑40 cm左右的塑料水盆作為誘捕器,誘捕器盛水保持80%水量(在盆壁上預留溢流孔),加少許洗衣粉并攪勻。第3代條螟始盛期開始布設誘捕器,每0.67 hm2布設一個誘捕器,將條螟性信息素誘芯固定在誘捕器上方離水面2 cm處,每個誘捕器放置1片誘芯。每個5天巡視檢查一次,及時補充水和洗衣粉并對誘捕器進行維護,誘殺期間每15天添加1片新誘芯。
1.3 試驗調查
項目實施期間由廣州甘蔗糖業研究所與技術示范或技術應用單位相關負責人員組織各示范區、應用區進行綜合防控效果調查。調查項目包括螟害株、枯梢株和螟害節、測試產量和蔗糖分。
1.3.1 預測預報調查
自布設測報器始至末代蟲結束止,指定專人每天清晨固定時間進行調查,記錄后并清除。
1.3.2 螟害防治效果調查
樣本田選擇:把技術示范片分為10個片,每片隨機選取3個樣本田,每個樣本田抽取3或5個樣點,樣本田面積大于0.67 hm2取5個樣點(梅花形法),小于0.67 hm2取3個樣點(對角線法)。每個樣點為連續5行10 m長的甘蔗。以示范區相鄰的常規防治處理為對照區進行相應采樣。
枯心苗、花葉株、螟害株和枯梢株調查:每樣點調查50~100株甘蔗,記錄螟害枯梢株數和螟害株數,分別計算螟害枯梢率和螟害株率。
螟害節調查:每樣點隨機抽取10~15株甘蔗,記錄總節數和螟害節數,計算螟害節率和相對防效。
枯心率(%)=枯心苗/總苗數×100%
花葉率(%)=花葉數/總株數×100%
螟害株率(%)=螟害株/總株數×100%
枯梢率(%)=枯梢株數/總株數×100%
螟害節率(%)=螟害節數/總節數×100%
1.3.3 蔗莖產量和蔗糖分測試
甘蔗測產方法參照《全國糖料高產創建示范片測產驗收辦法(試行)》(農辦農[2010]104號)的要求進行。具體方法如下:
選取樣本:與螟害防治效果取樣方法相同。
測公頃有效莖:每個樣點測量5行甘蔗的平均
行距,每行選10 m行長計數總有效莖數,按以下公式計算公頃有效莖數。
公頃有效莖數(條/hm2)=每行10 m共5行總有效莖數(條)/50 m×10000 m2/平均行距(m)
測單莖重:在樣點內隨機選1行甘蔗,按順序測量20株甘蔗的株高(cm),用游標卡尺量取蔗株莖中部節間莖徑(cm),分別計算平均株高和平均莖徑,按以下公式計算單莖重。
單莖重(kg/條)=莖徑2×株高×0.7854×0.001
計算理論產量:
理論公頃蔗莖產量(t/hm2)=單莖重(kg/條)×公頃有效莖數(條/hm2)×0.001
測理論蔗糖分:從測單莖重的甘蔗中隨機選取10株,在其中部鉆取蔗莖汁,采用手持錘度計觀察錘度,按以下公式計算蔗糖分。
甘蔗蔗糖分(%)=平均錘度(?Bx)×1.0825-7.703
2.1 測報結果分析
2013年3月至11月,在廣東省廣前糖業發展有限公司蔗區布設甘蔗螟蟲性誘劑誘捕點。以誘捕結果單盆的平均誘捕量為單位繪制成條螟發生動態圖(見圖1)。由圖1可知,條螟的發生量明顯高于黃螟和二點螟,說明條螟是廣前蔗區的主要甘蔗害蟲。6月下旬和8月上旬甘蔗條螟出現2個明顯的高峰期,與當年的第3、4代蟲發生加重相吻合。二點螟和黃螟常年伴有發生,尤其在春季苗期造成枯心。

圖1 2013年廣前公司甘蔗螟蟲測報情況
2.2 防治效果
表1為第1次迷向防治后跟蹤調查結果。結果顯示:以枯心苗評價的相對防治效果達到44.4%,以花葉率評價的相對防治效果達到68.4%,說明第1次迷向防治措施對第2代條螟的交配起到了明顯的干擾作用,蟲口明顯減少。

表1 廣前公司甘蔗條螟系統控制示范區第1次迷向枯心結果調查
表2為第2次迷向防治跟蹤調查結果。結果顯示:以花葉率評價的相對防治效果達到76.7%,說明經過2次迷向防治措施后,第2、3代條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達到了預期防治效果。
由表3可知:以螟害節評價的相對防效為73.64%,經t測驗,對螟害節受害率進行分析,Pr>|t|=0.0031<0.05,差異極顯著;以螟害株評價的相對防效為60.84%,經t測驗,對螟害節受害率進
行分析,Pr>|t|=0.0155<0.05,差異顯著;以枯梢株評價的相對防效為44.20%,經t測驗,對枯梢株受害率進行分析,Pr>|t|=0.0434<0.05,差異顯著。說明性信息素迷向與誘殺技術相結合的防治措施達到了明顯的防治效果。

表2 廣前公司甘蔗條螟系統控制示范區第2次迷向結果調查

表3 廣前公司以性信息素迷向與誘殺技術相結合的甘蔗條螟系統控制示范區防效調查
技術示范區甘蔗產量和蔗糖分測試結果計算匯總如表4。由表4可知,平均蔗莖產量81.6 t/hm2,比對照增產7.95 t/hm2,增幅達10.79%。平均蔗糖分12.16%,比對照增加2.37%(絕對值)。由于減少了螟蟲的為害,特別是枯梢株明顯減少,改善了甘蔗品質,從而增加了產量和提高蔗糖分。

表4 廣前公司以性信息素迷向與誘殺技術相結合的甘蔗條螟系統控制示范區測產結果
近年來,甘蔗條螟在我國多個蔗區發生為害并造成嚴重經濟損失,沉重打擊了蔗農種蔗的積極性和影響制糖企業的效益,妨礙了我國蔗糖產業的健康發展。利用昆蟲性信息素對有害昆蟲進行管理,是保護環境、有效控制害蟲的可行途徑之一。甘蔗條螟性信息素的應用具有靈敏度較高、誘蛾量大、專一性強、應用簡單、方便等特點[1-2],利用條螟性信息素干擾與誘殺技術對甘蔗螟蟲進行協同控制,防治效果優于單項防蟲技術,并取得理想的綜合防治效果,特別是有助于解決甘蔗生長中后期螟蟲難防的關鍵技術問題。該技術的實施,可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有利于消減化學農藥對自然生態的壓力,降低原料甘蔗生產成本,減少對自然天敵的傷害和對環境的污染,構建有利于害蟲控制和天敵保護利用的良性循環農田生態體系[3-4]。該技術適合條螟發生區域,也可作為其他螟蟲防控的參考。我國蔗區面積大,螟蟲為害面廣,生態防控技術需求迫切,因此,該項技術有很好的開發潛力和應用前景。
[1] 李奇偉,陳子云,梁洪. 現代甘蔗改良技術[M]. 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0.
[2] 安玉興,管楚雄. 甘蔗病蟲及防治圖譜[M]. 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9.
[3] 林明江,歐偉興. 粵西蔗區甘蔗條螟成蟲近年發生動態[J]. 廣東農業科學,2007(7):69-70.
[4] 管楚雄. 我國蔗螟性誘劑研究及其應用前景[J]. 甘蔗糖業,2001(6):8-12.
(本篇責任編校:李金玉)
Sustained Control on Chilo infuscatellus in Western Guangdong of China Using Synthetic Pheromone
CHEN Li-jun1, YU Long2, LIN Ming-jiang1, CHEN Mei-zhu2, GUAN Chu-xiong1, AN Yu-xing1
(1Guangzhou Sugarcane Industry Research Institute/Guangdong Key Lab of Sugarcane Improvement & Biorefinery, Guangzhou 510316;2Guangqian Sugar Development Co., Ltd., Zhanjiang, Guangdong 524352)
This study performed a trial on the control of sugarcane stalk borer, Chilo infuscatellus, with integrated techniques including population forecasts, communication disruption and mass trapping lures with sex attractants. The trial was conducted in Guangqian Sugar Development Co., Ltd. of Guangdong Province from 2012 to 2013.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tegrated control management obtained an average cane yield of 81.6 t/hm2which was 10.97% more than that of the check, and that the sugar content in cane was 12.16% which was 2.37% (absolute value)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heck. It is indicated that the integrated management control with sex attractants for forecasts, communication disruption and mass trapping is much more effective than ordinary control measures.
S566.1
A
1005-9695(2015)04-0024-01
2015-06-26;
2015-07-27
廣東省科技計劃項目(2013B020503052);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201303017);農業部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專項資金(CARS-20-2-1)
陳立君(1978-),男,農藝師;E-mail:gks_chen@163.com
*通訊作者:安玉興(1970-),男,研究員;E-mail:yanxing888@126.com
陳立君,余龍,林明江,等. 粵西蔗區生物性信息素對甘蔗條螟持續控制技術應用效果[J]. 甘蔗糖業,2015(4):2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