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杰/湖南長沙市動物衛生監督所 苗晉鋒/江蘇南京農業大學

雖然各種因素均能引起乳腺炎癥,但微生物感染,特別是各類細菌感染是最重要的因素。超過80%的乳腺感染由以下五種(類)細菌引起:金黃色葡萄球菌、乳房鏈球菌、停乳鏈球菌、無乳鏈球菌、和各種革蘭氏陰性菌(大腸埃希氏桿菌、假單胞菌、克雷伯菌。此外,病毒(牛痘病毒、牛乳頭炎皰疹病毒、口蹄疫病毒等)、各類支原體(牛支原體、牛生殖器支原體、加拿大支原體和微堿支原體等)、真菌(煙曲霉、毛孢子菌、畢赤曲霉等)以及其他細菌(分枝桿菌、芽胞桿菌和放線菌等)感染誘發乳腺炎也有報道。根據病原的傳播方式,乳腺炎可以分為傳染性乳腺炎和環境性乳腺炎,分別以金黃色葡萄球菌及大腸埃希氏桿菌為代表。近年來發現,乳房鏈球菌也是重要的環境性乳腺炎致病菌,在一些牛場發病率可以達到30%。
1.圍產期奶牛免疫機能下降。奶牛圍產期指的是奶牛分娩前后的一段時間。在這個特殊生理時期奶牛的生理機能會發生較大的變化。如分娩前,乳腺結構要發生重建,導管系統首先換發活力,然后乳腺基質細胞及乳腺上皮細胞快速增殖。乳腺在重構的過程中使營養發生再分配,較多的營養流向乳腺的生長,免疫機能下降。分娩前10d左右奶牛乳頭開始變粗、松馳,該時期容易造成病原的趁虛而入。分娩后,初乳濃稠而難以擠盡,容易造成乳導管的堵塞,形成非菌性乳腺炎。研究表明,圍產期奶牛乳腺局部及整體免疫能力下降,并在分娩時降到最低。此外圍產期嗜中性粒細胞功能受損,趨化性下降,對病原刺激的反應性降低。
2.環境、飼養管理及創傷。環境因素主要包括氣候、飼養環境(溫度、濕度及通風)等。溫暖潮濕的環境,糟糕的衛生狀況有利于病原菌(特別是環境性乳腺炎致病菌)的生長。因此乳腺炎多發于高溫多雨夏季及衛生狀況不佳的牛群。此外,季節交替時多變的天氣也是誘發乳腺感染的重要原因。飼養管理引發乳腺炎的因素也很多,如維生素、礦物質的缺乏,擠奶不規范、消毒不嚴格等均能增加乳腺炎的發病率。各種創傷、乳導管針使用不當都會增加乳腺感染的幾率。
此外,遺傳、應激及其它傳染病等均能誘發乳腺炎癥。
奶牛乳腺炎根據是否表現出臨床癥狀分為臨床型乳腺炎和亞臨床型乳腺炎(隱性乳腺炎)。臨床型乳腺炎診斷顯而易見,根據臨床癥狀,如乳房是否腫脹,發紅;乳汁是否有絮片或凝塊產生判斷。亞臨床型乳腺炎一般無無明顯臨床癥狀,常規的視診、觸診很難判斷,需要借助特殊的儀器、試劑診斷。常見的方法有(1)體細胞計數法:乳腺感染后,炎性細胞浸潤、上皮細胞脫落會照成乳汁中SCC增加。因此,可以通過檢查SCC判定隱形乳腺炎的發生。SCC檢查分為直接法和間接法,直接法是直接檢查細胞數,間接法通過特殊的試劑的顏色變化間接衡量細胞數,如美國加州乳腺炎檢驗(CMT)法。(2)乳汁電導率檢測法:乳腺感染后,血-乳屏障的滲透性改變,Na+、Cl-進入乳汁,使乳汁電導率升高,利用乳腺炎電子診斷儀通過對電導率的測定可判別乳腺炎的輕重。(3)乳汁pH檢驗法:通過檢查牛乳的pH值判斷乳腺炎的發生,一半乳腺炎時牛乳pH由弱酸性變成弱堿性。(4)NAGase酶活性檢測法:NAGase酶是乳腺上皮細胞受損的關鍵酶,乳腺炎時該酶活性升高。(5)PCR檢測法:PCR法快捷、靈敏、特異,可以檢查多種乳腺炎致病菌。
當然,病原分離鑒定是判斷乳腺炎發生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1.綜合防控。綜合防控被證明是預防乳腺炎發生的有效手段。所謂綜合防控是指從環境、病原和奶牛等乳腺炎發生的三個基本環節出發,通過采取控制環境、加強飼養管理、淘汰感染奶牛、使用疫苗及干奶期抗生素治療等措施降低乳腺炎的發生。英國國家乳品業研究所(NIRD)1971提出的奶牛乳腺炎綜合防控的五項措施在過去的三十年中應用,有效的降低了乳腺炎的發病率。這五項措施是:(1)發現并及時處理發病奶牛;(2)泌乳后期用長效抗生素對所有奶牛的所有乳區進行乳腺灌注灌注,清除乳腺的持續感染病預防干奶期乳腺炎的發生;(3)淘汰反復感染奶牛,通常以同一乳區在一個泌乳期內感染三次為判斷標準;(4)擠奶后對乳頭進行藥浴;(5)確保每年至少一次檢查擠奶機,減少因擠奶機造成的傳染。
2.乳腺炎的治療。奶牛乳腺炎的治療分為泌乳期及干奶期治療。泌乳期治療的目的是消除感染病原、減輕炎癥,但是泌乳期治療會照成棄奶及休藥期。干奶期是治療乳腺炎的理想時期,因為沒有大量乳汁的稀釋作用,藥物在乳腺內作用的時間長,濃度高且分布均勻,治療一般可獲得良好的療效。通常乳腺炎治療分為以下幾種方式:
(1)化學藥物治療。目前,抗生素、抗炎藥物仍是治療乳腺炎的基本藥物。臨床上常見的抗生素有β-內酰胺類、氨基糖苷類、大環內酯類、磺胺類與喹諾酮類,但是考慮人獸用藥的分離,越來越多的抗生素在臨床上禁用。抗炎藥物可分為皮質激素類和非甾體抗炎藥兩大類。皮質激素中發揮抗炎作用的主要是糖皮質激素,如異氟潑尼龍、地塞米松、可的松等。非甾體抗炎藥按化學結構分為水楊酸類、苯胺類、吡唑酮類及其他有機酸等四類,具有解熱、鎮痛和抗炎三方面的藥理作用,阿司匹林是此類藥物的代表。它們的共同作用機制是抑制環氧酶,干擾體內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進而抑制炎性因子的分泌表達,緩解發熱、疼痛、炎癥等病理過程。但是,抗炎藥物也多被禁止在獸醫臨床上使用。
除禁藥問題外,化學藥物還存在很多其他的不良反應:一是耐藥菌株的產生;二是腸道菌群失調,影響采食等;三是藥物殘留。因此,抗生素等化學藥物不能解決乳腺炎防控的全部問題。
(2)中草藥治療。該領域研究目前在國內外都很熱門,國外稱天然植物/動物提取物。中草藥一般具有活性成份復雜,不易產生耐藥性,無殘留等特點,在治療奶牛乳腺炎方面蘊含著巨大潛力,現已廣泛應用于乳腺炎的治療。中獸醫認為,乳腺炎即奶腫、奶黃、乳癰。因飼養管理不善,久臥濕熱之地,濕熱毒氣上升,侵害乳房;或因胃熱壅勝,肝郁氣滯,乳絡失暢以致乳房氣血凝滯,淤結而生臃腫;或因患牛拒絕擠奶,使乳汁停滯,乳房脹滿等原因而導致本病。治療乳腺炎中醫中藥理論認為重在補氣,活血化淤,加強正氣,調經通絡,宣散外邪等。許多中藥方劑單用或與西藥共用都顯示出了良好的療效。但是,中草藥治療仍有很多不足。中草藥處方一般作用緩慢,療程較長,用量較大,成本較高。另外,中草藥還存在效果不穩定、生產工藝落后、配方不固定和檢測困難等缺點。
(3)新型生物制品治療。采用疫苗防治乳腺炎的發生是較為安全、有效的方法。它通過注入滅活菌或弱毒苗激發病牛體內的特異抗體達到殺菌的目的。疫苗使用中最常見的問題是抗原的變異,細菌不斷地改變致病因子的結構使得免疫系統的記憶能力總是落后于細菌變異的能力。此外,由于病原、病因復雜,目前的疫苗很難對各種乳腺炎都起到良好的效果。
白細胞介素(IL)、集落刺激因子(CSF)、干擾素(IFN)和腫瘤壞死因子(TNF)等細胞因子作為免疫系統各細胞間相互作用的介質,可誘導、促進和調節免疫細胞的活化、增殖、分化和表達,參與機體免疫應答,調節局部組織損傷。國內外在此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泌乳期乳腺灌注IL-2,可誘導血液中PMN向乳中遷徙,促進氧自由基的產生,有效預防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感染;干奶期使用IL-2可使IgG1和IgG2抗體的局部合成增強,并降低乳腺炎的發生;重組牛IFN-γ灌注乳腺能降低人工誘發大腸菌性乳腺炎的死亡率,減輕臨床癥狀。
(4)其他治療。在獸醫臨床上,常見的乳腺炎治療方法還有肌肉注射催產素,激光照射乳房,對乳房按摩、冷敷、熱敷和增加擠奶次數,對化膿性乳腺炎進行手術引流、防腐處理,用1%碘伏浸泡乳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