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毛永紅 文/李璞
盛夏的煩惱小兒腸胃炎
編輯/毛永紅 文/李璞

李璞
北京新世紀兒童醫(yī)院資深健康管理顧問,1964年畢業(yè)于我國解放后首屆八年制中國協和醫(yī)科大學。從醫(yī)50余年,專長于兒科臨床、兒童早期教育、兒童營養(yǎng)、健康咨詢、體格和氣質測評、智力開發(fā)等。
夏季天氣炎熱,氣溫高、濕度大,空氣流動性不好,寶寶汗腺及其他器官發(fā)育尚不成熟,體溫調節(jié)不利,體內代謝產物排出不暢,夜眠不佳、食欲不振,加之消化液分泌減少,胃腸蠕動減慢,同時腸道內益生菌的生存狀態(tài)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從而降低了寶寶胃腸道對外來致病菌的抵抗能力,容易出現胃腸道不適,甚至出現胃腸炎癥。

夏季天氣炎熱,食物容易發(fā)生變質、腐爛,成為致病菌的滋生地。如果食物存留時間過長、清洗不徹底,被寶寶吃入體內,極易引發(fā)胃腸道感染。
√ 寶寶胃腸道發(fā)生感染后,一般表現為精神不好、食欲差、惡心、嘔吐,伴有低熱或中高度發(fā)熱,腹痛、腹脹、腹瀉,大便次數大于3~4次/日,甚至十數次/日,大便為稀便、蛋花湯樣、水樣,個別寶寶會出現海藍樣稀水樣便。如果寶寶大便次數多、便中水分也多,化驗大便及血象檢查、大便培養(yǎng)等也會
有異常。通常會伴有脫水現象,如嘴唇和皮膚干燥、口水少、前囟門凹陷(前囟未閉合者)、尿少、尿黃、尿味大等癥狀出現。
√ 不典型者會有輕微流涕、進食少、惡心、陣發(fā)性腹痛、腹脹、大便次數3~4次/日、大便中水分也不多,臨床上脫水的表現不明顯。
胃腸型感冒;寶寶夜里腹部受涼;進食量超過寶寶胃腸道耐受的能力(積食);進食過涼的飯菜;人工喂養(yǎng)的寶寶出現乳糖不耐受和對異體蛋白過敏時,寶寶也可能出現食欲差、腹瀉、腹脹、腹痛、惡心、嘔吐、皮疹等情況,但與真正的胃腸道感染在程度上有所不同。兩者大便的化驗結果也不同。建議化驗大便在兒科醫(yī)生的幫助下予以鑒別。
家長需要這樣做
家長發(fā)現寶寶出現發(fā)熱、嘔吐、腹瀉等癥狀明顯時應該馬上就醫(yī),并帶好寶寶的新鮮大便,以幫助醫(yī)生及時發(fā)現異常,及時給予治療。
家長給寶寶采集大便時要求大便新鮮,將大便標本裝在不吸水的塑料小盒或其他不吸水、清潔的容器內,力求標本不被污染。要在大便樣本采集后2小時內進行檢驗。
夏秋季發(fā)現寶寶出現發(fā)熱、惡心、嘔吐、腹瀉、腹痛后,如不能及時就醫(yī)時,也應盡早送一份新鮮的大便到醫(yī)院進行常規(guī)化驗檢查,并將化驗結果告訴醫(yī)生,并取得醫(yī)生的幫助。
在家中家長要觀測寶寶體溫變化情況,如體溫超過38.5℃,要給寶寶服用退熱藥,并動態(tài)觀察寶寶體溫的變化,如出現體溫持續(xù)升高、易驚、精神萎靡等情況要及時就醫(yī)。
這個階段寶寶的飲食盡量清淡、稀軟、少油膩、易消化,少吃多餐。要勤給寶寶喂水,如寶寶出現輕、中度脫水現象時,可以給寶寶喝些糖鹽水以防止寶寶出現脫水情況。要隨時觀測寶寶大便的性狀、次數,每次大便的量,寶寶的尿量、尿次、尿的顏色,以判斷寶寶飲水量夠不夠,有無脫水現象發(fā)生。
1. 寶寶精神萎靡不振,多睡、煩躁不安。
2. 發(fā)熱病兒體溫持續(xù)升高,服用退熱劑后退熱效果不明顯。
3. 大便次數多、大便中水分多,水樣便、蛋花湯樣便,或有黏液、膿血便等。
4. 寶寶出現嘴唇干、皮膚干燥、前囟(前囟未閉兒)凹陷、哭時眼淚少、尿少、尿色深黃等情況要及時就醫(yī)。
首先要注意寶寶的個人衛(wèi)生,從小養(yǎng)成飯前、飯后,以及平時外出回來后、玩完玩具后都要洗凈手的好習慣。包括寶寶經常使用的毛巾、手帕、玩具也要經常清洗干凈。
其次,夏秋季節(jié)環(huán)境中的細菌、病毒比較活躍,繁殖速度快,寶寶的食物多含有豐富的糖分和蛋白質,更容易滋生病毒和細菌,因此給寶寶吃的飯菜一定要新鮮,最好現吃現做,不給寶寶吃剩菜、剩飯和隔夜的飯菜。寶寶一次沒有吃完的奶最好倒掉,不要留給寶寶下頓吃。
夏秋季水果多,給寶寶吃應季水果,且吃水果前一定要洗凈,吃水果的量要適當,一次不可吃得過多,不要給寶寶吃剛從冰箱中取出來的西瓜等冰鎮(zhèn)水果。
寶寶使用的餐具、奶具用畢立即洗凈收好;家中若有蒼蠅、蟑螂一定要及時殺滅干凈。居室環(huán)境要清潔,經常打掃干凈,家中經常通風換氣,保持室內空氣清潔衛(wèi)生。
一些食療小方對孩子的胃腸炎有輔助治療作用,不妨試試。
1. 大米蘋果粥
大米有營養(yǎng)易消化,蘋果性溫和,富含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包括糖類、有機酸、果膠、蛋白質、鈣、磷、鉀、鐵、維生素A、維生素B、維生素C等。蘋果生食促消化,煮熟吃則有收斂止瀉的作用。
2. 小米山藥大棗粥
山藥為食藥兩用植物,含有黏液素、尿囊素、精氨酸等,有健脾補虛的功能,加上小米一起煮熟發(fā)揮其調理脾胃、補虛、協助止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