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俞 挺
宋高宗的夏天
文/俞挺

李白詩云:“風動荷花水殿香,姑蘇臺上宴吳王。”其中的水殿,就是帝王貴胄在夏季避暑的場所。水殿臨水而建或者四面環水,水上要廣種荷花。宋徽宗的方荷莊,就是一個被荷花簇擁的水殿。
宋高宗趙構的避暑水殿把花香運用到了極致。專為皇帝避暑之用的翠寒堂,做了很好的遮陽和水環境設計。全部用白松木建造的水殿,被植物茂盛的人造山所環繞,“長松修竹,濃翠蔽日”。工匠再把深山中溫度低的泉水引到假山上,利用高度差形成瀑布,于是“寒瀑飛空”,在翠寒堂前匯成大池。
園丁用花盆種植荷花安放在池底,以便隨時更換,保證花開常新,同時又把幾百盆茉莉、素馨、建蘭、麝香藤、朱槿、玉桂盆栽,安排在建筑的庭院中。然后,用風輪鼓風將花香送入涼殿,于是,整個大殿便充滿鮮花清新的芬芳。
翠寒堂里用紗帳隔成活動空間,紗帳可以過濾掉風中的水汽。帳外懸掛幾百串伽楠木、真臘龍涎香珠來配合花香。帳內用金盤盛放堆積如小山的冰屑,來進一步降低室溫,加上冰凍的甘蔗汁作為解渴飲品。這一切讓描寫翠寒堂的周密不禁感慨道:“不知人間有塵暑。”
但宋高宗的水殿比之唐明皇的涼殿,優雅過之,技術含量則稍遜。李隆基的涼殿做了很好的遮陽設計,室內陰暗,不見陽光。涼殿屋頂有水流動,并在涼殿四角形成水簾,落水帶動設置在涼殿背后的扇車,形成習習涼風,風大到可以吹動衣襟。加之殿內的座位也是冰涼的大理石做成的,涼殿內的溫度便很低。縱使如此,李隆基還嫌冷得不夠,還要大口喝冰凍飲料。
《唐語林》里沒有介紹唐明皇涼殿的水是如何到達屋頂的,但他的涼殿和《舊唐書·拂林國》中所記載的關于東羅馬帝國的涼殿,有驚人的相似之處。拜占庭的涼殿“乃引水潛流,上遍于屋宇,機制巧密,人莫之知。觀者唯聞屋上泉鳴,俄見四檐飛溜,懸波如瀑,激氣成涼風”。盡管也無法考證所謂機關是何指,但這個傳說很可能直接啟發中國工匠創造出了唐明皇的涼殿。
無獨有偶。御史王鐵被抄家時,查抄的官員在他的私宅發現了一棟奇怪的建筑—自雨亭。從“檐上飛流四注,當夏處之,凜若高秋”的描寫來看,自雨亭就是類似唐明皇那座四隅流瀑的涼殿。如此看來,唐明皇的涼殿便是大型的自雨式建筑。自雨式建筑的技術,比趙構的水殿要先進,但到了宋代顯然失傳了。
現代的讀者對古文中冰的出現,大多表示不可思議。因為在沒有冰箱的古代,如何在夏季保存和使用冰塊,是讓現代人費思量的一個問題。根據《詩經·七月》可知,早在商代,中國人就已知道在冬日鑿冰并貯藏于地窖,以備第二年夏天消暑之需。周朝就設置了為天子專管冰務的“凌人”。春秋越王宮殿中,還有專供國王夏季飲食的“冰廚”。漢朝皇宮設有凌室,魏晉時皇家也設有專門儲藏冰塊的冰井和冰室殿。等到唐宋,市面上出現了職業賣冰人,并一直延續到清末。近代的陳時集先生,在堂屋兩側的耳院里種上芭蕉樹,樹背后用竹篾夾稻稈,按十字法編制成簾子。水車將水從高處滴在芭蕉葉上,安裝在廂房山墻上的鼓風扇鼓風,將芭蕉葉上的水滴吹到竹簾上,形成水霧來為堂屋降溫。他還用三道鏤花木墻代替書房的墻壁,最外面一道是樟木,里面兩道為杉木。水車運水在樟木和杉木花墻之間形成水幕,不僅降溫,而且散發香味。
古人因地制宜,創造出了相對舒適的小環境。這比之現代人優越的地方,在于它是和自然界息息相關的。那立面上的流水、芬芳的鮮花和濕潤的微風,以及層次豐富的景色,對困守在空調盒子里的現代人而言卻是奢望。
(馬進健摘自搜狐網俞挺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