輯/張艷紅 文/顧紅梅
愛在規則下
輯/張艷紅 文/顧紅梅

顧紅梅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北京飛迪曼心理咨詢中心心理咨詢師。
中意精分取向軀體治療三年連續培訓項目第一屆畢業生,擁有多年教育行業從業經驗,曾接受現代行為治療、精神分析治療、軀體治療、認知治療、婚姻家庭治療的專業培訓。
當孩子漸漸長大,我們會希望他有相對規律的作息與飲食習慣,我們會希望他遵守一些規則,這個時候往往會遇到孩子的反抗,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權利之爭成了家庭生活的重要事件。如果在這個時期父母過于控制,孩子有可能變得完全失去自主性或者是激起他們激烈的反抗,如果我們希望孩子在應對社會的時候是富于彈性的,那么在引導他們適應規則的時候就應該給他們一個富于彈性的環境。

我們都知道,人類是社會動物,我們要在社會中工作、生活,都需要去遵守一定的規則,比如排隊、比如守時、比如在公共場合不大聲喧嘩等等。社會系統為了自身的運作,有抹掉個體差異性的趨勢,而個體在面臨這種去差異化時,也會發展出各種應對的方式。有的人完全放棄自我,服從社會的需求,成為彼此相似的大眾一員;有的人過分強調個體的差異,不能忍受一點點的規范。這兩種極端的應對方式都會使個體承受極大的痛苦,要么痛苦于失去個體存在的意義,要么痛苦于社會對其反抗的鎮壓。我們當然會推崇一種更為靈活和有彈性的應對方式,在保持自己的個體特性與適應社會規范之間取得一個平衡,身心愉悅地生活。
那么這種取得平衡的能力從何而來?社會化的過程并不是長大成人步入社會才開始的,而是開始于我們的出生。我們都知道,小嬰兒的世界由兩個部分組成,一個是幻想的世界,一個是現實的世界。剛出生的小嬰兒是分不清幻想與現實的,甚至分不清自己與世界的差別,是母親負責將現實世界介紹給他們。母親通過及時的滿足讓孩子實現全能幻想,也通過恰到好處的挫折讓孩子認識現實。
大的行為準則上,父母要以身作則。我們在之前不止一次提到,父母本身是什么樣的人比起他們給孩子講什么樣的道理更為重要,身教永遠重于言傳。
制定規則要符合孩子的發展階段。就像我們不會要求一個幾個月大的孩子自己吃飯,我們也不會要求一個2歲的孩子要能在45分鐘的教學時段里像小學生一樣保持安靜并注意力高度集中。
向孩子講述規則要盡量簡短,易于理解,而無須說太多的理由。當孩子感興趣于危險事物時,可用簡單的警告或制止。如火爐燙手,垃圾箱臟等。
規則應該具有一定的穩定性。避免因為父母的情緒波動而隨意更改規則。比如,有些父母高興時,孩子提出什么要求都滿足,可當自己情緒不好時,即使孩子的合理要求也會換來一頓批評。
規則也應該有彈性。若真的發生了特殊情況,應該適當變更。比如當孩子生病時,大多數父母都會允許其在床上吃飯,而不是像平時一樣必須坐在餐桌邊。
堅持正面教育,父母應盡量少用禁止性的描述,而是多告訴孩子此情景下合適的行為方式。比如當我們阻止了孩子拿石頭砸魚缸,我們可以告訴他:“我們知道你很好奇,你可以拿手輕輕地敲魚缸。”
這里有一個問題,就是孩子為什么會挑戰規則?答案是他要確定他所處的環境是穩定的,可以讓他安心地在這個環境中發展與探索。所以并不如大多數人所以為的那樣,當孩子挑戰規則并獲得了勝利時,他會感到高興,相反,在他的內心深處,他會很恐慌,因為他會覺察到他所處的環境是不穩定的,容易被破壞或摧毀的。于是他進一步試探,去觸碰父母的底線,若他一直探尋不到父母的底線,他將陷入極度的驚恐,懷著一線希望他可能會去別的地方尋求穩定性,比如長大之后的學校。
由此我們看到,當孩子挑戰規則時,我們要做的是堅守規則,給孩子一個穩定的世界。但是在堅守規則的時候我們也有些注意事項。
在我們說“不”之前,應先共情孩子的感受,告訴他我們很理解他此刻想要做什么。比如說:“媽媽知道你現在很想吃糖……”“媽媽知道你現在很想光著腳踩在石頭上……”
接下來我要對孩子堅定地說“不”,不帶一絲猶豫,但這份堅決應如心理學大師科胡特所言是“不帶敵意的”,我們不應因為他們試圖挑戰、打破規則而用惡意的言語甚至行動去攻擊孩子。我們只需要說“但是現在不可以”,無論他如何哭鬧,我們都是以這樣的態度對待他,溫和而堅定。
根據孩子的發展階段特點,給出一些他能理解的理由。比如:“如果把花朵摘下來,它會死去,它會想媽媽,所以我們不能去摘它。”
最后告訴他可替代或延遲滿足的可能性,比如“我們明天還可以吃糖……”或者“我們可以穿上靴子踩水……”
正如我們都已了解到的,父愛有別于母愛,母愛是無條件的,而父愛是有條件的。父愛的這種有條件性,有其積極的作用,因其有條件,孩子們就可以通過滿足條件來獲得父愛。父愛的條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孩子們要遵守的規則。從另外的角度看,父親是連接孩子與更廣闊現實社會的橋梁,父親本身就代表了規則。所以,當我們開始把規則引入到孩子的世界,父親的存在很重要。如果父親缺席,這個家庭的結構本身就失去了穩定性,孩子將變得很焦慮。他可能變得更加逆反,在攻擊媽媽的時候期待著那個可以保護媽媽的爸爸的出現。他也可能因為看到媽媽的無可支撐而完全壓抑自己的攻擊性,變得極其服從規則。所以作為規則化身的父親,是很重要而不應缺席的。
當孩子被這樣溫柔而堅定地對待,他自然就生長出這樣的能力,在自我表達與遵守規則之間可以獲得很好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