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明林,楊 林
(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放療科,安徽合肥 230022)
食管癌是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發病率居中國全部惡性腫瘤的第5位,死亡率居中國全部惡性腫瘤死亡率的第4位[1]。目前手術治療仍是其首選的治療方法,局部復發是手術治療失敗的主要原因,同步放化療為術后局部復發的主要治療方法。胸腺嘧啶核苷激酶(Thymidine kinase,TK)是合成DNA的關鍵酶之一,它包括兩種同工酶:一個是存在于細胞質中的細胞質胸苷激酶(簡稱TK1),一個是存在于線粒體中的線粒體胸苷激酶(簡稱TK2)。其中,TK1與DNA復制呈正相關,正常人血清中TK1含量極低,惡性腫瘤患者由于細胞的過度增殖導致TK1水平升高,TK1的濃度與細胞增殖狀態緊密聯系。TK1可作為惡性腫瘤診斷、療效檢測、預后判斷及評估早期癌性轉移風險輔助指標[2-4]。彭春偉等[5]也認為動態監測腫瘤患者的血清TK1可以評價治療效果,包括手術及放化療的治療療效。本研究采用酶增強化學發光技術檢測食管癌根治術后局部復發患者同步放化療前后的血清TK1水平,探討其臨床相關性。
1.1 研究對象 病例選取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放療科2013年3月—2014年4月65例食管癌根治術后局部復發的患者。治療組入組標準:所有患者經CT檢查提示局部復發或細胞學穿刺提示轉移癌;心、肝、肺、腎功能正常;血紅蛋白>90 g·L-1;無感染跡象;無明顯放化療禁忌證。治療組男性61例,女性4例;中位年齡60歲;術后病理提示鱗癌58例,腺癌7例;高分化11例,中分化35例,低分化19例;胸上段癌18例,胸中段癌32例,胸下段癌15例;按臨床TNM分期(2002年AJCC食管癌國際TNM分期標準)Ⅱ期患者38例(其中 T2N0M0 17例,T2N1M0 14例,T3N0M0 7例),Ⅲ期27例(T3N1M0 27例);術后行瘤床區及淋巴結引流區預防性放療的患者9例。
1.2 治療方法 所有入組患者均采用三維適形調強放療,每次1.8~2 Gy,每周5次,照射總量為60~66 Gy;照射期間同時配合TP方案(紫杉醇135 mg·m-2d1+順鉑30 mg·m-2d1~3)化療2個周期,28 d為1個周期。
1.3 標本采集 采集所有入組患者治療前和治療后的清晨空腹靜脈血2mL,采用酶增強化學發光技術檢測TK1水平,將TK1≥2 pmol·L-1定為陽性結果。酶增強化學發光法試劑盒和CIS-1化學發光數字成像分析儀由深圳華瑞同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同時采集入組患者治療前清晨空腹靜脈血2 mL,采用化學發光法檢測患者癌胚抗原(CEA)、鱗狀細胞癌相關抗原(SCCA)和細胞角化素蛋白片段19(CYFRA21-1)(以下簡稱腫瘤三項)作為對照組,將CEA≥5μg·L-1、SCCA≥1.5 μg·L-1、CYFRA21-1≥ 3.3 μg·L-1定為陽性,其中任何一項檢測結果為陽性定為聯合檢測陽性。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資料經SPSS17.0軟件統計包處理。計量資料均值±標準差(±s)表示,前后比較為配對t檢驗;陽性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為χ2檢驗;檢驗水準 α=0.05。
2.1 食管癌術后復發的時間和部位 復發的時間及部位以首次就診時的時間和部位為準。患者手術到復發就診的時間為35 d~95月,中位復發時間12.5月。65例食管癌術后復發患者縱隔淋巴結轉移28例(43.08%),鎖骨上淋巴結及頸部淋巴結轉移19例(29.23%),腹腔淋巴結轉移6例(9.23%),吻合口復發 6 例(9.23%),吻合口和淋巴結同時復發4例(6.15%),縱隔淋巴結和鎖骨上淋巴結同時復發2例(3.07%)。
2.2 血清TK1陽性率和腫瘤三項聯合檢測陽性率比較見表1。

表1 血清TK1陽性率和腫瘤三項聯合檢測陽性率比較
2.3 血清TK1水平與食管癌術后復發患者T、N分期、臨床分期及分化程度的相關性分析 分別對比T2分期患者和T3分期患者、N0分期患者和N1分期患者、治療前血清TK1水平,結果顯示T3分期患者的血清TK1水平明顯高于T2分期患者的血清TK1水平,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10);N1分期患者的治療前血清 TK1水平(6.59±6.31)pmol·L-1平均高于N0分期患者的血清TK1水平(3.23±3.28)pmol·L-1,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06);Ⅱa期患者(24例)、Ⅱb期患者(14例)、Ⅲ期患者(27例)的血清 TK1水平分別為(3.23 ±3.28)、(4.59 ±4.62)和(7.62±6.88)pmol·L-1,兩兩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但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患者的血清TK1水平各組之間兩兩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各組間兩兩比較詳見表2。

表2 血清TK1水平與食管癌術后復發患者T、N分期、臨床分期及分化程度的相關性分析
2.4 同步放化療前后血清TK1水平比較 食管癌術后復發患者放化療前后血清TK1水平分別為(5.35±5.60)和(3.39 ±4.18)pmol·L-1,治療后較治療前血清 TK1 水平明顯下降,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00)。
早期診斷和早期手術治療是根治食管癌和獲得長期生存最有效的方法,但由于術后局部復發成為治療失敗的主要原因,因此,患者在接受食管癌根治術后應定期復查,一旦有局部復發爭取早期治療,盡最大可能延長患者的生存期。頸、胸、腹部CT、彩超、食道吞鋇射片等輔助檢查可以用于輔助診斷食管癌根治術后局部復發及淋巴結轉移,但當復發的病灶較小時不出現任何臨床癥狀,這些輔助檢查出現陽性結果時病情較晚,而血清學檢測能夠較早的預測腫瘤復發風險。
胸腺嘧啶核苷激酶參與DNA合成的補救合成,它存在兩種同工酶,分別是TK1和TK2,增殖周期中的TK1在細胞分裂的G1期含量較低,因此釋放到血液中的TK1含量很低,而在S期到M期,大量細胞死亡,高濃度的TK1釋放到外周血中,血清TK1逐漸升高,至G2期達到最高。TK1的表達水平與細胞增殖有關,在非增殖細胞及健康人群的血清中,TK1的水平極低,通常很難檢測出來,而腫瘤細胞處于惡性增殖狀態,血清中TK1顯著增高,可通過檢測腫瘤患者血清TK1水平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依據[6-7]。
食管癌術后局部復發以縱膈淋巴結轉移最多見,其次為頸部及鎖骨上淋巴結轉移,腹腔淋巴結及吻合口復發相對較少,與張明霞等[8]研究一致。目前用于食管癌的血清腫瘤標志物較少,如癌胚抗原(CEA)、鱗狀細胞癌相關抗原(SCCA)、細胞角化素蛋白片段19(CYFRA21-1)和P53蛋白抗體(P53-Ab)等。食管癌根治術后患者術后1周血清TK1水平上升,術后1個月后明顯回落,術后連續監測并對比患者血清TK1水平有助于預測患者復發風險,早期發現患者局部復發[9-10]。本研究顯示血清TK1診斷食管癌術后局部復發的陽性率(75.38%)顯著高于CEA、SCCA及CYFRA21-1聯合檢測的陽性率(13.8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因此血清TK1有助于食管癌術后局部復發的早期診斷。多項研究[11-13]亦顯示食管癌患者的血清TK1水平明顯高于健康人群及良性疾病患者,并與患者的臨床分期、有無淋巴結轉移存在有意義的相關性,血清TK1水平為食管癌的早期診斷、治療療效、預后判斷及復發風險的評估提供重要的指導意義。食管癌術后局部復發患者血清TK1水平與患者的T分期、N分期、臨床分期存在有意義的相關性,檢測患者的血清TK1水平可以判斷患者的預后,為評價患者的復發風險提供參考依據。本文中患者治療后血清TK1均值較治療前有明顯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本文所收集的病例均得到局部控制,與患者的血清TK1水平總體下降吻合,因此,血清TK1水平可以評估食管癌術后局部復發患者的治療療效。與文獻[9-10]報道相符。
綜述所述,對于食管癌術后患者,可于術后連續監測血清TK1水平,通常術后1周有所升高,1周后逐漸下降,下降后血清TK1再次出現升高現象,其原因可能是細胞增殖活性逐步增強,此時應警惕腫瘤復發和轉移的風險,密切隨訪,判斷患者的預后,如有復發,盡早治療,盡最大可能延長患者的生存期。對于有局部復發接受治療的患者,監測血清TK1可以為評價患者的治療療效提供依據。
[1]鄭榮壽,張思維,吳良有,等.中國腫瘤登記地區2008年惡性腫瘤發病和死亡分析[J].中國腫瘤,2012,21(1):1-12.
[2]Huang S,Lin J,Guo N,et al.Elevated serum thymidine kinase 1 predicts risk of pre/early cancerous progression[J].Asian Pac J Cancer Prev,2011,12(2):497-505.
[3]Aufderklamm S,Todenhofer T,Gakis G,et al.Thymidine kinase and cancer monitoring[J].Cancer Lett,2012,316(1):6-10.
[4]邢曉光,李健開.胸苷激酶1的研究進展[J].醫學綜述,2012,18(1):66-69.
[5]彭春偉,李韻松,吳文涌,等.TK1聯合多種血清腫瘤標志物檢測對胃癌診斷意義[J].安徽醫藥,2014,18(4):684-685.
[6]孫啟強.胸苷激酶1及其在胃癌中表達的研究進展[J].醫學綜述,2012,18(6):858-859.
[7]Hitesh KA,Craig AM,Elena S,et al.Synthesis of N3- subsituted carborangl thymidine bioconjugates and their evaluation as substrates of recombinant human thymidine kinase 1[J].European Journal Medicinal Chemistry,2013,60(1):456-468.
[8]張明霞,孔令玲.食管癌術后放療靶區的確定[J].安徽醫藥,2010,14(10):1165-1166.
[9]Li ZS,Wang YH,Ma J,et al.Transient increase in serum thymidine kinase 1 within one week after surgery of patients with carcinoma[J].Anticancer Res,2010,30(4):1295-1300.
[10]趙國紅,柳碩研,楊 永,等.食管癌患者血清胸苷激酶1檢測的外科臨床意義[J].中國醫藥指南,2011,9(33):305-307.
[11]Li ZS,Wang YH,He J,et al.Serological thymidine kinase 1 is a prognostic factor in oesophageal,cardial and lung carcinomas[J].Europea Journal of Cancer Prevention,2010,19(4):313-318.
[12]He E,Xu XH,Guan H,et al.Thymidine kinase 1 is a potential marker for prognosis and monitoring the response to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breast,lung,and esophageal cancer and non-Hodgkin's lymphoma[J].Nucleosides Nucleotides Nucleic Acids,2010,29(4/6):352-358.
[13]Chen Y,Ying MG,Chen YS,et al.Serum thymidine kinase 1 correlates to clinical stages and clinical reactions and monitors the outcome of therapy of 1,247 cancer patients in routine clinical setting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2010,15(4):359-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