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弦,李 梅,吳 強,吳正升
(1.安徽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病理解剖學教研室,安徽合肥 230032;2.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病理科,安徽合肥 230601)
近年來,隨著我國與國外在教育方面的交流不斷深入,外國留學生到我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日漸增多,其中也包括相當數量的醫學專業留學生。留學生教學成為各大高校面臨的一大挑戰,也對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病理學是高等醫學院校的一門重要的形態學學科,是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橋梁性學科,在學習過程中,必須以解剖學、組織學、生理學等課程為基礎,是醫學生在進入專業課程之前的必修科目[2]。傳統的病理學實驗教學以單張的病例切片為基礎,講述的是機體在病變狀態下的改變,而在實踐中,我們發現很多學生在學習病理學時,相應基礎知識很多已經遺忘,甚至很多正常的組織形態也不能夠識別[3]。加之在留學生教學中,絕大多數留學生來華之前未接受過醫學教育或培訓,專業理論基礎較差,入學時的水平參差不齊,所以采用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在留學生教學中效果就顯得非常的不好。為此,我們擬將病理實驗課教學大綱里常見疾病按照人體系統分組,將每一組的疾病和正常組織制作成同一張切片,使用這種新型的教學切片可以使學生在認識疾病的形態特點的同時,可以復習到正常的組織結構,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
1.1 樣本的收集和處理 收集2012—2014年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病理科人體正常肺、肝、胃、直腸、皮膚、乳腺等組織器官及相應病變共22例(見表1),4%中性緩沖福爾馬林固定18~24 h,3~5 mm厚度取材。
1.2 普通蠟塊和切片的制作 將收集到的組織進行常規的脫水、透明、浸蠟和包埋制成蠟塊,再將所有蠟塊切片(3μm厚),蘇木素—伊紅(HE)染色:(1)二甲苯(Ⅰ)10 min,(2)二甲苯(Ⅱ)10 min,(3)二甲苯∶無水乙醇(1∶1)2 min,(4)100%乙醇(Ⅰ)3 min,(5)100%乙醇(Ⅱ)3 min,(6)80%乙醇 3 min,(7)蒸餾水 3 min,(8)蘇木精液染色5 min,(9)流水稍洗去蘇木精液1~3 s,(10)1%鹽酸乙醇1~3 s,(11)稍水洗 10 ~30 s,(12)蒸餾水過洗 1 ~2 s,(13)0.5% 伊紅液染色1~3 min,(14)蒸餾水稍洗 1~2 s,(15)80%乙醇稍洗 1~2 s,(16)95%乙醇(Ⅰ)2~3 s,(17)95%乙醇(Ⅱ)3 ~5 s,(18)無水乙醇(Ⅰ)2 min,(19)無水乙醇(Ⅱ)2 min,(20)二甲苯(Ⅰ)2 min,(21)二甲苯(Ⅱ)2 min,(22)中性樹膠封固。

表1 實驗樣本組織的收集
1.3 典型病變區域的定位 在光鏡下觀察所有切片,對正常組織和病變組織上典型的圖像區域進行標記,然后對應相應的組織蠟塊,用記號筆圈下區域。
1.4 教學對照蠟塊的設計和制作 溶解之前制作的組織蠟塊,將組織中之前記號筆圈下的區域用鋒利的刀片切下,然后按照“正常-病變(1~3)”的順序將不同系統的對照組織包埋在一個蠟塊里。
1.5 教學對照蠟塊的切片和染色 不同系統組的對照蠟塊制作完成以后,常規切片3μm,撈片時注意方向,從載玻片的標簽端開始,按照“正?!∽?1——病變2——病變3”的順序撈片。常規HE染色,中性樹膠封片。待樹膠完全干燥以后,用記號筆在切片組織的上方標記序號,以便查閱。
肉眼觀察所設計的6組切片,排列較為整齊、美觀,組織大小基本一致,較為規整。鏡下觀察切片,染色適中,蘇木素伊紅對比鮮明,組織結構良好,病變區域典型,正常組織與各種疾病對比性強,且可辨別度高(以直腸組為例,見圖1)。根據標簽和切片上的編號,可以快速的查閱到疾病的名稱。
病理學是連接基礎與臨床的橋梁學科,是英文授課臨床醫學專業(MBBS)留學生的必修課。作為一門具有高度實踐性的形態學科,病理課的教學有它的優勢和新的問題。優勢在于:形態學變化比較客觀和直觀,實驗課內容和理論知識相輔相成,實驗學時較多,理論課學習之后通過實驗課對大體標本和組織學切片以及實物圖片、模式圖等病理形態的觀察,可以進一步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病理學的問題在于:一方面,病理學講述的是機體在病變狀態下的改變,因此要求學生有正常機體的結構、形態和生理特點的扎實基礎,即病理學的學習要以解剖學、組織學和生理學的知識為基礎,而在實踐中,上述基礎學科均在病理學教學的前一個學期完成,學生在學習病理學時,相應基礎知識很多已經遺忘;另一方面,病理學的學習是為臨床學科的學習打下基礎,是為臨床學科服務,而學生在學習病理學時,尚未涉及臨床學科,導致學生不知道學習病理學的意義和目的所在,無法做到有效的理解和消化。因此,在傳統教學中基礎學科、病理學和臨床學科三者出現明顯脫節,又由于留學生的教育背景、文化差異、語言習慣等差異的因素,使得傳統的教育方式則不能用在留學生的教學方面[4]。
在本文里,我們探索采用將疾病組織和正常組織放在一張切片上,而且根據教學大綱的安排,對疾病進行分類分組,具有以下幾個優點:(1)留學生在觀察某一種疾病特點的同時,可以舉一反三,不僅復習了之前《組織學》中學習到的正常組織的形態特點,又可以和本系統的其它疾病的形態特點進行對比,可以更好的理解和記憶,比較適合于組織學基礎較差的學生;(2)將組織放在同一張切片上,大大節省了教學資源,比如本應提供28張切片的教學內容,現在只需要7張切片,一方面節約了制片成本,另一方面使得在教學過程中更加簡潔明朗,留學生很容易根據標簽和編號就可以查閱到疾病的名稱,并且大大節省了教學資源的儲備空間;(3)采用對照教學切片的方法,是借鑒了組織微陣列的實驗技術方法[5],但是較組織微陣列而言,因不需要借助組織芯片儀,本方法更為簡便,可以在大多數的教學單位進行開展;(4)由于切片和染色是在一張切片上進行的,所以有效的避免了因不同批次切片和染色造成的誤差;(5)由于每一塊組織的面積較小,而且是經過挑選之后的典型區域,所以學生在觀察切片的時候更容易找到病變結構。
但是,由于本方法屬于教學探索階段,難免會有方法上的局限性:(1)由于單個疾病在切片上的面積較小,因而所攜帶的信息量較小,對于一些需要觀察連續病變的疾病或者多層結構的疾病,往往不能反應全面,如動脈粥樣硬化中的膽固醇結晶等結構;(2)從制片技術角度來說,對于一些較為致密的組織或者含有脂肪的組織,在制作成較大的對照蠟塊時,較難切片,并且同一系統不同疾病的組織由于質地的不同,往往切片會有不完整或者皺褶,如子宮頸組織,乳腺組織等[6];(3)從教學切片美觀和技術處理難度的角度來看,多個組織包埋在一個蠟塊里,不容易將它們包埋在一個底面上,并且有時不能保證平整,所以我們在制作教學切片時,盡量避免這個問題,同時切片應盡可能修到最大面,保證組織的完整性和美觀。所以此法我們將繼續研究并進一步改進。
基于以上的特點,我們認為將疾病與正常組織對照切片運用在留學生的病理學實驗課教學上,具有效率高、表述準確、簡便易行、舉一反三、可比性強、較為節省等優點,可以提高我校的留學生教學質量,并且此方法值得改進與推廣,具有一定的應用前景。
[1]裴 靜,王本忠,劉 弋.PBL與傳統教學結合在留學生普外科教學中的應用[J].安徽醫藥,2014,18(12):2419-2421.
[2]吳正升,王曉楠,王超群,等.組織微陣列結合顯微數碼互動教學系統在病理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安徽醫藥,2010,14(10):1239-1240.
[3]薛 花,吳 強.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病理學教學質量[J].安徽醫藥,2005,9(1):72-73.
[4]宋 櫻,項峰鋼,李玉軍,等.留學生病理學教學實驗與探索[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10,12(1):83-85.
[5]吳正升,吳 強,丁向東,等.組織微陣列在病理學實驗教學中應用初探[J].醫學教育與探索,2008,7(8):814-816.
[6]趙 鵑,潘志芹,李志燕.影響病理切片質量的因素及糾正方法[J].診斷病理學雜志,2008,15(1):F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