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金可文 吳國雄

在貴州省天柱縣坪地鎮那納村亞德侗寨的大山深處,保存著一個古老的榨油坊,進入油坊,仿佛時光倒流。

后山里的茶籽樹是油籽的來源。

榨油師傅龍道學今年66歲了,從15歲開始學榨油,一干就是一輩子。

龍道學將從山里撿來的油茶籽放在地坪中曬。他說:“本地小茶籽出油率高,榨出的油味道純正,可以放8年。”

龍道學將炒好的茶籽在碾坊碾碎。

龍道學將碾好的油粉扛到榨房。

晌午,龍道學的妻子做好了飯菜。

古法榨油工藝繁復,碾碎的菜籽必須再經熏蒸。

龍道學用稻草墊底,將蒸好的菜籽填入圓形的鐵箍之中,做成胚餅。

龍道學將胚餅裝入榨槽。

打榨是出油的最后一道程序。龍道學用近百公斤的撞敲打木楔,反復打榨。

榨油坊經過龍道學的改進,兩人就能操作。

油從榨膛里緩緩流出。

龍道學將榨出的油舀進容器中儲存。

晚上9點,勞碌了一天的龍道學開始退榨,一天的勞作即將結束。

與龍道學不同,在繼承傳統的同時,陸瑋有自己的想法,他注冊了商標,設計了包裝,還開設了網店。他說:“我要讓更多的人吃到真正原生態的油。”

陸瑋從部隊退伍后慕名來到這里學習古法榨油技藝。“我再也不擔心我年老榨動時,這技藝失傳了……”龍道學覺得很欣慰。

前來買油的有當地人,也有省外慕名而來的顧客。目前,一些單位食堂、寺廟定使用這里榨的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