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靈素,虞國慧
(安徽省六安市人民醫院,安徽六安 215004)
多發性骨髓瘤(MM)是造血系統惡性腫瘤,異常的漿細胞能分泌大量異常的單克隆免疫球蛋白[1],正常途徑難以降解異常克隆的免疫球蛋白,異常M蛋白會聚集在細胞的內質網內。能誘導細胞內產生未折疊蛋白反應(UPR),即大量未折疊或錯誤折疊的蛋白在內質網產生,進而會導致細胞死亡。誘導細胞自噬(autophagy)則是MM細胞保護其免受未折疊蛋白影響的重要途經之一[2-3],本研究觀察體外經自噬誘導及阻斷劑作用后MM細胞增殖能力的變化,并檢測自噬相關調節基因的變化,從不同角度探討MM的發病機制。
1.1 細胞株來源及細胞分組 本實驗使用細胞株均由蘇州大學邱玉華教授惠贈;實驗過程中,U266細胞隨機分為正常培養細胞組、雷帕霉素處理組、3-MA處理組,對照組如下:無血清培養條件下的U266細胞組、無血清培養條件下雷帕霉素處理U266細胞組、無血清培養條件下3-MA處理U266細胞,正常培養和無血清條件下培養的Jurkat細胞。雷帕霉素和3-MA藥物濃度均為1 000 μg·L-1。
1.2 CCK8法檢測細胞活力 調整細胞密度為2×108·L-1,接種于 96 孔培養板,立即加入 10 μL CCK-8試劑,后分別間隔24 h加入CCK-8試劑,直至培養4 d,加入試劑后均繼續在培養箱內培養3 h,取出后在450 nm波長處測定各實驗分組的吸光度,根據吸光度繪制增殖曲線。
1.3 細胞凋亡水平及自噬泡測定 U266細胞以2×108·L-1密度接種于培養瓶,按實驗分組分別加入雷帕霉素及3-MA處理,于正常培養的24及72 h收集細胞,采用流式細胞術檢測細胞凋亡水平。培養96 h后離心洗滌去除處理因素,繼續培養48 h,檢測各實驗組細胞內凋亡水平。同時檢測對照組U266細胞內凋亡率。Atg8為自噬小體形成的第2個泛素樣蛋白結合系統,可以特異性的與MDC結合,因此,我們通過熒光染色進行標記,在熒光顯微鏡下可見漿細胞核周區域點狀結構熒光。培養24及72 h時均取少量U266細胞進行MDC染色,孵育15 min后置于熒光顯微鏡下觀察染色情況。
1.4 免疫印跡分析細胞內LC3蛋白水平 按實驗分組分別收集培養24及72 h的U266細胞,按操作說明提取細胞內總蛋白,統一調整所提取的各組蛋白濃度至4 g·L-1。每孔加入60 μg蛋白進行蛋白凝膠電泳(SDS-PAGE)。設置電泳的電壓為恒壓70 mV,放入電泳槽內,直至蛋白電泳至分離膠底部;取出凝膠,按順序放置好纖維素膜,在90 mV條件下在轉移槽內轉移40 min。取下纖維素膜,脫色搖床上用含5%的脫脂奶粉的TBST封閉1 h。TBST清洗3次,將一抗至1∶1000的濃度(LC3∶兔抗人IgG),在4℃條件下孵育過夜,然后再次用TBST清洗3次,稀釋辣根過氧化物酶標記的二抗(1∶1000)與纖維素膜作用1 h,反應后TBST清洗共3次。使用化學發光法顯影于X膠片上。樣本的免疫印跡條帶均與同一樣本的內參比較后作統計學分析。
1.5 自噬相關基因 mtor、Beclin1、Atg5分析 分別收集培養24及72 h的各實驗組細胞,采用RNeasy kit(Qiagen)試劑盒提取U266細胞RNA樣本,設置反應條件,每次取試驗各組細胞1 μg RNA進行逆轉錄,按同等劑量cDNA進行PCR反應。取PCR產物4 μL,加入指示劑 5 × Loading Buffer 2 μL,120 V,100 mA下進行凝膠電泳30 min。結束后進行凝膠成像儀成像并保存結果。引物序列由上海生物工程公司設計并合成,以β-actin為內參(表1)。操作按說明進行,PCR共32個循環。
1.6 統計方法 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應用SPSS 17.0軟件進行分析。細胞增殖及細胞凋亡率采用t檢驗,以α=0.05為檢驗水準。

表1 引物序列及片段大小
2.1 自噬水平變化對MM細胞增殖的作用 根據繪制的增殖曲線我們發現,無血清培養條件下Jurkat細胞增殖基本停止,顯著低于正常對照及無血清培養U266細胞。我們的實驗結果表明,3-MA或雷帕霉素處理組細胞的增殖水平與對照組相比,在培養24及72 h有顯著區別(P<0.05),故確定實驗時間點為24及72 h。而正常條件下培養24 h,雷帕霉素及3-MA處理的細胞增殖水平有呈上升趨勢,較未處理組緩慢。但隨著培養時間延長至72 h,處理組細胞增殖處于緩慢上升趨勢(圖1)。
2.2 藥物處理對自噬水平的影響 自噬泡可以通過熒光染色后在電鏡下觀察到,如圖所見,正常培養U266細胞核周圍環繞藍色點狀熒光,加入雷帕霉素處理24 h后細胞核周熒光增多,表明與正常培養組相比自噬水平有增多。自噬抑制劑3-MA作用24 h后U266細胞核周熒光減少,提示自噬泡減少,自噬水平減低。而繼續延長培養時間后觀察發現,培養72 h雷帕霉素處理細胞內自噬水平明顯增高。而延長培養時間至72 h 3-MA處理組細胞內核周藍色點狀熒光同樣增多(圖2)。
2.3 U266細胞凋亡水平檢測 加入雷帕霉素或3-MA的U266細胞培養24 h后檢測凋亡水平。我們發現各組細胞凋亡水平均升高,分別為1.7% ±0.2%(對照組);16.8% ±0.61%(3-MA 處理組);19.1% ±1.0%(雷帕霉素處理組);且 P <0.01,延長培養時間至72 h,雷帕霉素處理組U266細胞凋亡水與培養24 h無明顯變化16.9% ±0.46%,而3-MA處理組凋亡水平明顯下降9.0% ±0.70%(圖3)。
2.4 正常培養U266細胞內LC3蛋白表達 LC3蛋白為自噬相關蛋白,在自噬泡形成過程中始終可檢測到,當哺乳動物發生自噬時,隨著自噬泡的形成,細胞內LC3的含量明顯增加。本實驗經蛋白質印跡法檢測發現U266細胞內存在低水平表達的LC3蛋白,并發現其高于正常培養的Jurkat細胞(圖4)。
2.5 藥物處理后正常培養下U266細胞自噬相關基因表達的影響 正常培養條件下U266細胞培養瓶內加入雷帕霉素培養24 h,通過RT-PCR檢測發現mtor基因表達水平上升,而加入3-MA培養24 h后mtor基因表達水平也同樣呈上升表現。而培養至72 h正常培養組、雷帕霉素處理組及3-MA處理組mtor基因表達水平繼續上升(圖5)。同時檢測Atg5及Beclin1基因水平發現,Atg5基因表達趨勢與mtor基因一致(圖6)。而3-MA處理細胞組內Beclin1基因表達水平均較其余2組低(圖7)。內參如下(圖8),各組數據均與同一內參進行比較。
多發性骨髓瘤細胞是一種惡性漿細胞病,其腫瘤細胞起源于骨髓中的漿細胞,其特征為骨髓漿細胞異常增生伴有單克隆免疫球蛋白或輕鏈(M蛋白)過度生成,極少數患者可以是不產生M蛋白的未分泌型MM。在一般情況下細胞內存在的異常蛋白能導致細胞死亡,細胞能通過多種途徑降解蛋白,研究發現自噬具有降解異常蛋白的能力。自噬可以降解胞內堆積的毒性蛋白質,故而我們推斷自噬是維持多發性骨髓瘤細胞發生、發展的重要因素。已有研究證實抗腫瘤藥物通過自噬途徑起作用[4]。但同時研究發現,自噬對細胞的生存和增殖起到不利的作用,過度的自噬能導致細胞死亡[5]。
研究資料發現,Hoang等研究了MM細胞株中的自噬情況,結果表明其中存在一定水平的自噬現象[6],當細胞暴露于蛋白酶體抑制劑硼替佐米、受到內質網應激,或用mTOR抑制劑處理時,細胞內的自噬水平會上升,幫助在上述環境下維持細胞長期生存。同樣的,研究證明饑餓條件同樣可抑制mTOR蛋白的活化,進而誘導細胞自噬發生,通過對自身細胞內各種營養元素物質的降解來維持細胞增殖[7]。雷帕霉素為現有的mTOR蛋白抑制劑,研究發現,培養液內加入雷帕霉素可誘導自噬的發生[8-9]。同時研究發現,自噬過程中有Ⅰ/Ⅲ型磷脂酰肌醇3磷酸激酶系統參與。3-MA可通過抑制Ⅲ型磷脂酰肌醇3磷酸激酶(classⅢPI3K)來抑制自噬的發生,所以該藥物廣泛作為自噬抑制劑使用。然而又有研究發現,如果在正常培養條件下延長3-MA和骨髓瘤細胞的作用時間,其自噬水平反而呈明顯上調狀態[10]。這可能是由于3-MA同時對I型PI3K系統也有抑制作用,起到誘導自噬的作用。故3-MA對自噬起到抑制及誘導的雙重作用。
多發性骨髓瘤細胞內存在基礎自噬,為了研究其對細胞增殖的作用,我們繪制了饑餓培養條件下U266細胞及Jurkat細胞的增殖曲線。結果發現在體外饑餓條件下U266細胞仍具有增殖能力直至培養72 h。而對照組Jurkat細胞的增殖成低平曲線,基本停止增殖;在血清培養液條件下加入雷帕霉素及3-MA,細胞增殖水平較未加入試劑的U266細胞增殖水平明顯低下。
本實驗研究了 mtor、Atg5及 Beclin1基因在U266細胞內的表達。雷帕霉素可上調細胞內自噬,而3-MA在處理24 h時對自噬起到抑制的作用,到培養72 h,檢測自噬相關基因表達我們發現示3-MA反而對自噬起到誘導作用。這就證明了培養時間延長到一定程度,3-MA對I型磷脂酰肌醇3磷酸激酶系統的抑制起主導作用,誘導自噬發生。Beclin1蛋白是Ⅲ型磷脂酰肌醇3磷酸激酶系統的組成部分,故Beclin1基因與Atg5基因相比,3-MA處理組培養24及72 h后Beclin1基因表達水平均較正常培養及雷帕霉素處理組低。故而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提示在培養過程中3-MA對Ⅲ型PI3K系統的抑制作用一直存在,故而導致Beclin1基因表達水平下降。
雖然我們的實驗發現正常培養條件下雷帕霉素及3-MA對細胞內自噬的影響不同,但多發性骨髓瘤細胞的增殖曲線為相同趨勢。故可推測過度誘導自噬及抑制自噬均可能造成細胞死亡,抑制細胞增殖。接下來本實驗研究細胞內凋亡水平。
自噬與凋亡均屬于程序性細胞死亡范疇,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二者在某些情況下存在著聯系[11-12],有著相互協同發展或拮抗的作用。本實驗發現雷帕霉素及3-MA處理24 h后骨髓瘤細胞內內凋亡水平均升高。但是到培養72 h時,3-MA處理的細胞組內凋亡水平較培養24 h時下降。表明培養時間延長,培養液內營養物質逐漸降解,接近饑餓環境,3-MA通過對抗細胞凋亡來延長細胞生存。
綜上所述,自噬可促進MM細胞增殖,并維持其長期生存,但自噬抑制劑、阻斷劑如雷帕霉素及3-MA也可同時抑制MM細胞增殖,促進細胞凋亡。證實自噬對MM細胞生存具雙重作用,或雙向調節左右,有必要進一步深入探討,可能對多發性骨髓瘤的治療提供新的治療靶點。
[1]Barnhart BC,Simon MC.Taking aim at translation for tumor therapy[J].J Clin Invest,2007,117:2385-2388.
[2]White E,DiPaola RS.The double-edged sword of autophagymodulation in cancer[J].Clin Cancer Res,2009,15:5308-5316.
[3]Hφyer-Hansen M,J??ttel? M.Connecting 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to autophagy by 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 and calcium[J].Cell Death and Differentiation,2007,14:1576-1582.
[4]Zhang X,Chen LX,Ouyang L,et al.Plant natural compounds:targeting pathways of autophagy as anti-cancer therapeutic agents[J].Cell Prolif,2012,45(5):466-476.
[5]Shigeomi Shimizu,Tatsushi Yoshida,Masatsune Tsujioka,et al.Autophagic Cell Death and Cancer[J].Int J Mol Sci,2014,15:3145-3153.
[6]Hoang B,Benavides A,ShiY,et al.Effect of autophagy on multiple myeloma cell viability[J].Mol Cancer Ther,2009,8:1974-1984.
[7]Scott RC,Schuldiner O,Neufeld TP.Role and regulation of starvation-induced autophagy in the Drosophila fat body[J].Dev Cell,2004,7:167-178.
[8]Sarbassov DD,Ali SM,Sabatini DM.Growing roles for the mTOR pathway[J].Curr Opin Cell Biol,2005,17:596-603.
[9]Copp J,Manning G,Hunter T.TORC-specific phosphorylation of 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phospho-Ser2481 is a marker for intact mTOR signaling complex 2[J].Cancer Res,69:1821-1827.
[10]Wu YT,Tan HL,Shui G,et al.Dual Role of 3-Methyladenine in Modulation of Autophagyvia Different Temporal Patterns of Inhibition on Class I and III Phosphoinositide 3-Kinase[J].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2010,285:10850-10861.
[11]Maiuri MC,Zalckvar E,Kimchi A,et al.Self-eating and self-killing:crosstalk between autophagy and apoptosis[J].Nat Rev Mol Cell Biol,2007,8:741-752.
[12]Gordy C,He YW.The crosstalk between autophagy andapoptosis:where does this lead?[J].Protein Cell,2012,3:1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