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芳霞,王妙那
(陜西省咸陽市中心醫院呼吸內科,陜西咸陽 712000)
直接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由于能及時有效的開通梗死相關動脈,獲得最佳心肌灌注,已成為臨床治療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首選方案[1-2]。但有研究表明,心肌梗死是發生電風暴的高危人群,其發病率是健康人群的3倍[3]。因此,如何降低 STEMI患者直接 PCI后電風暴的發生率是醫師首要解決的問題。為此本研究通過分析引起STEMI患者直接 PCI發生電風暴的危險因素,并實施針對性的干預措施,為臨床降低電風暴的發生率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4月—2012年6月期間在我院就診的STEMI行直接PCI患者168例,其中男137例,女31例,年齡范圍35~82歲,平均年齡(56.4±9.4)歲。168例患者均符合以下三點要求:(1)12 h以內持續性胸痛30 min以上;(2)心電圖至少兩個相鄰導聯ST段抬高0.2 mV;(3)患者知情并簽署同意書。將24 h內自發室性心動過速或心室顫動≥2次,需要緊急治療者定義為電風暴組(n=23),其余患者則納入對照組(n=145)。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在成功穿刺橈動脈或股動脈后,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在足量肝素抗凝下,進行冠狀動脈造影,結合術前心電圖綜合判定梗死相關動脈(IRA)。并根據IRA的堵塞程度采用不同方法開通IRA[4]。
1.2.2 研究方法 比較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收縮壓、舒張壓、血鉀、血鈉、血鎂、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肌鈣蛋白I(TNI)、IRA、心肌梗死溶栓實驗(TIMI)分級、病死率,持續低血壓等指標。
1.3 評價標準 TIMI血流判定:0級表示IRA完全閉塞,遠端無造影劑通過;1級表示少量造影劑通過血管阻塞處,但顯影不清;2級表示IRA完全顯影,但血流相對緩慢;3級表示IRA完全顯影且血流正常。持續低血壓指血壓低于80/50 mmHg,時間為15~20 min,且快速輸液無反應,需用升壓藥。
1.4 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單因素分析中,計數資料用例數和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一般計數資料)或非參數秩和檢驗(等級資料);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成組t檢驗。多因素分析則運用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STEMI患者直接 PCI發生電風暴的危險因素的危險因素,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單因素分析 168例患者中發生電風暴23例,發生率為13.69%,定義為電風暴組,其余145例患者定義為對照組。
單因素分析提示:兩組在性別、年齡、收縮壓、舒張壓、血鉀、血鈉、血鎂等方面近似,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電風暴組患者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肌鈣蛋白I(TNI)、梗死相關動脈(IRA)為右冠狀動脈(RCA)比例、心肌梗死溶栓實驗(TIMI)分級為0級的比例、病死率以及術中持續低血壓患者比例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2.2 多因素分析 再對表1中提示顯著或接近顯著的各相關因素,進行Logistic多因素回歸。應變量為電風暴發生情況,賦值為:1=發生(電風暴組),0=未發生(對照組)。結果顯示:CK-MB值高(P <0.05)、TNI值高(P <0.05)、IRA為RCA(P<0.05)、TIMI分級為0級(P <0.05)、術中持續低血壓(P<0.05)是急性STEMI患者直接PCI發生電風暴的危險因素,見表2。
電風暴是指24 h內自發室性心動過速或心室顫動≥2次,需緊急治療的人群[5-6]。電風暴最早發生于置入埋藏式心臟復律除顫器患者中,然而隨著對電風暴的深入研究,發現15%~20%的STEMI患者發生電風暴現象,其較高的發病率嚴重影響了患者的預后及生命質量[7]。因此,如何降低STEMI患者電風暴的發生率,改善其預后是醫師首要解決的問題。為此本研究通過分析導致STEMI患者發生電風暴的危險因素,并實施相應的護理措施,以降低電風暴的發生率。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表2 急性STEMI患者直接PCI發生電風暴多因素分析
根據表1中資料顯示,電風暴組患者CK-MB、TNI、IRA為RCA比例、TIMI分級為0級的比例、病死率以及術中持續低血壓患者比例較對照組顯著提高。然而為了避免各個因素之間的交互關聯,使得研究結果更精確,我們將上述相關因素進行了Logistic多因素分析,表2可見CK-MB值高、TNI值高、IRA為RCA、TIMI分級為0級、術中持續低血壓是STEMI患者發生電風暴的獨立危險因素。
CK-MB值高、TNI值高是導致STEMI患者發生電風暴的主要危險因素,說明STEMI患者電風暴的發生率與CKMB值、TNI值呈正比關系,與其他研究[8]結果相一致。主要由于CK-MB值、TNI值可反映梗死心肌面積及心肌損害程度。同時有研究表明,梗死心肌瘢痕的大小是QT離散度的獨立相關因素,而QT離散度增加是反應室性心律失常的指標,因此 CK-MB值、TNI值可作為電風暴發生的初步依據[9]。另外,IRA為RCA亦是STEMI患者直接PCI發生電風暴危險因素之一。說明IRA為RCA可增加STEMI患者直接PCI發生電風暴發生的危險性。主要由于當RCA發生急性閉塞,起搏功能下降及房室傳導障礙可引起心動過緩,形成心電不穩定,導致折返性快速心律失常,從而提高了電風暴的發生率[10]。同時,TIMI分級為0級亦與電風暴的發生相關。說明TIMI分級為0級可提高STEMI患者直接PCI電風暴的發生率。TIMI 0級表示心肌嚴重缺血,而室性心律失常的發生于心肌缺血有關,并隨著時間的延長,其發生率顯著提高,同時亦可加重心肌細胞電生理的不均一性,從而提高了發生電風暴的危險性。除此之外,術中持續低血壓是STEMI患者發生電風暴的危險因素。由于心肌梗死時心肌活動處于不穩定期,隨著血壓的下降,心室纖維性顫動反復發生,提高了電風暴的發生。
本研究根據以上危險因素,制定了一系列干預措施:在電風暴發作時,盡快進行電復律和電除顫,通過電擊的方式使大部分心肌瞬間除極,然后心臟自律性最高的竇房結重新主導心臟節律直至恢復正常,之后根據病情好轉情況,由醫師決定是否進行心肺復蘇。合理的使用抗心律失常藥物,靜脈注射胺碘酮,初始量為 3 mg·kg-1,繼之 1 mg·kg-1,6 h 后減量至 0.5 mg·kg-1。胺碘酮的使用可延長各部心肌組織的動作電位及有效不應期,有利于消除折返激動,并具有減慢竇房結、房內和結區傳導的作用。同時密切觀察血壓、心率等指標,防止低血壓和心動過緩,主要由于較長時間的心動過緩或心室停搏形成心電不穩定,可造成折返性快速心律失常,易引起電風暴。另外,往往血壓的波動發生心律失常前,因而將血壓控制在120~140/70~90 mmHg范圍內,可降低電風暴的發生。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鼓勵患者說出內心感受,穩定其情緒,使其主動配合治療,有助于疾病的治療及預后。防止因劇烈疼痛、瀕死感使患者交感神經興奮,增加兒茶酚胺分泌,加重心肌缺血而導致的心律失常[11-12]。
綜上所述,CK-MB值高、TNI值高、IRA為RCA、TIMI 0級、術中持續低血壓是急性STEMI患者直接PCI發生電風暴的獨立危險因素,針對危險因素實施相應的護理措施,可降低電風暴的發生率,改善患者預后。
[1]黃 盛.血栓抽吸聯合替羅非班使用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影響[J].安徽醫藥,2013,17(7):1230 -1231.
[2]唐 琦,季 瑛,柴曉蕓,等.冠脈綜合征合并電風暴患者的臨床觀察與護理[J].上海護理,2013,13(6):55 -57.
[3]林 運,楊 鐸,吳翔宇,等.遠程數據傳輸在植入型心律轉復除顫器電風暴急救時的應用一例[J].中華心律失常學雜志,2013,17(3):224 -225.
[4]何煉英.心室電風暴患者的搶救及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3,29(9):36 -37.
[5]徐建然,胡海雷,黃鴻博,等.直接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圍手術期發生電風暴的危險因素[J].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12,35(19):10-13.
[6]茅 魁,蔡 鑫.植入型心律轉復除顫器植入術后電風暴發生及其治療進展[J].中國全科醫學,2013,16(8):949 -951.
[7]覃秀川,王春梅,索 旻,等.磷酸肌酸鈉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PCI術后的心肌保護作用[J].安徽醫藥,2013,17(4):648-650.
[8]林麗躍,董逢泉,王美蘭,等.心律轉復除顫器植入后并發電風暴患者的護理[J].護理與康復,2013,12(4):341 -342.
[9]馬效鋼,楊海洋,董春花,等.艾斯洛爾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室電風暴22 例分析[J].衛生職業教育,2012,30(1):135 -136.
[10]馮麗欽,黃玉仙,展麗元,等.半自動除顫監護模式在心肌梗死患者急診PCI術后的應用體會[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3,29(z2):29-30.
[11]孫育民,徐東杰,楊 兵,等.QRS時限預測心律轉復除顫器植入術后電風暴患者的遠期預后[J].中華心律失常學雜志,2013,17(6):435 -439.
[12]尤 威,葉 飛,陳紹良,等.直接冠脈內注射替羅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診 PCI中治療療效的研究[J].安徽醫藥,2013,17(7):1209 -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