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曉琴
(國家林業局昆明勘察設計院,云南 昆明650216)
從20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中國開始關注濕地理論及其在規劃設計方面的研究。很多專家學者論述了城市與濕地的關系,指出濕地是城市生態環境結構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城市生態系統的核心內容,論述了城市濕地與生態城市發展及可持續發展的關系。俞孔堅等將城市濕地列為城市生態基礎建設的十大戰略之一[1],這表明現代城市建設己不再是單純的追求經濟利益,而是向生態型、可持續性城市發展。
全球人居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三大主題為:節約資源減少污染,創造健康舒適的人類居住環境以及與周圍生態環境相融合實現人居環境優美和諧[2]。近年來,城市濕地水環境整治已成為我國城市建設工作的重點。成都市府南河的整治,集防洪、排水、交通、綠化、生態、文化于一體,取得了很好的社會、經濟、環保效益,提供了具有借鑒價值的城市建設模式,獲得2000年“世界人居獎”等三項國際大獎;蘇州市在城市建設中,保持了三縱三橫加一環的河網水系及小橋流水的水城特色,保持了古城路河平行的基本格局和景觀;北京市從1998年開始以建設“水清、流暢、岸綠、通航”的現代城市水系為目標,對城市水系進行大規模的綜合整治,也使城市水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元陽縣排沙河位于元陽縣城中心區,自西北到東南緊貼元陽縣城而過,于縣城東部匯入紅河。根據相關資料及現場調查,排沙河河道水土流失情況嚴重,經常發生泥石流、滑坡等山洪災害,河道泥沙淤積嚴重。目前河道被侵占嚴重,河道內開荒種植情況較普遍,嚴重影響了河道防洪能力。根據對元陽排沙河縣城段相關資料的研究與實地調研,提出將河道生態治理與人工濕地景觀設計相結合,在排沙河與紅河的交匯處擬建人工濕地公園,公園占地面積4.96hm2。濕地公園建設的提出,基于合理利用水資源和土地資源,創建一個模擬自然生態的人造城市濕地系統,對改善城市環境質量及城市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濕地公園的建設不僅可加強生態系統功能,還能優化城市空間布局,改善投資環境和人居環境,緩解城市快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推動經濟健康持續發展。
通過對現場地形,當地歷史文化,城市建設等基礎資料的解讀,將該濕地公園分為5個景觀分區,即入口觀景區、主題廣場區、參觀展示區、生態保護區、生態休閑區。
將要營造的8個景點為:紅橋尋音、彩田懷古、藍花貫溪、空臨遠眺、銀灘幻影、蓮畔觀魚、孤島相約、花坡拾趣。綠化、流水、蘑菇亭、梯田4個主要元素再現了元陽獨特的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構,人與自然高度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景觀小品設施在造型和色彩上體現民族特色,提升濕地公園的文化品味和內涵。使其具備觀賞性、參與性和藝術性,層次分明、步步有景,達到在視覺效果上的特色、舒適、宜人。
主要的景觀小品和元素為:藍楹溪谷、七彩微梯田、情人灘、趣味汀步、漫花坡、蘑菇亭、觀景臺、睡蓮灣、風情島、曼妙紅橋、農耕文化雕塑、跨河天橋、觀魚臺等。重要節點設計如下。
3.1.1 蘑菇觀景臺
觀景臺為架空兩級平臺,方案構思源自于哈尼族、彝族等當地少數民族農耕文化中的各種場景,觀景臺以中心主題雕塑為核心,圍合成半扇形空間,向心性的形狀寓意民族團結、自由。表達勤勞、智慧、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意象,石磨雕塑是傳統民俗文化生活場景的再現,蘑菇亭分布在觀景臺邊緣,造型仿哈尼族獨有的特色民居蘑菇房,下方用自然塊石坐凳圍合,體現當地民族文化特色。
3.1.2 曼妙紅橋
元陽是以哈尼族為代表的少數民族縣,哈尼族是一個勤勞智慧、能歌善舞、熱愛生活的民族。哈尼人在婚娶、祭祀、節日,甚至上山砍柴,下田種地,或者集市貿易,都要歌舞,哈尼人說“滿坡梯田是歌聲唱綠的”。他們的生活離不開歌舞,離不開音樂。因此公園的主要交通線路木棧道,采用優美流暢的曲線布局,猶如婉轉的歌聲,或是曼妙的舞姿,靈動自然。欄桿鋼絲上布置音符,像五線譜一樣,在碧波綠影間穿行,深入蓮花深處。木棧道主色調采用紅色,熱烈鮮艷,與七彩微梯田相呼應,象征人們對生活的熱愛。
3.1.3 七彩微梯田
哈尼族是一個勤勞勇敢智慧的民族,善于開墾梯田,世世代代的積淀才有了著名舉世聞名元陽梯田。此景觀節點設計以哈尼族傳統農耕文化的代表為元素,運用錯落的臺地作種植各色花卉濕地植物,展現別具特色的七彩梯田的縮影。同時,濕地植物與臺地的形成,也是濕地凈化系統的重要的一部分,暫時滯留的水體并逐級跌落,通過濕地植物、微生物與基質填料等協同作用過程,起到凈化水質的目的。
從河道橡膠壩上游引水至溪流,利用高差砌筑毛石擋墻形成一級跌水,水在跌落過程成促進水體曝氣增氧,再通過仿梯田人造地形形成的高差構筑滯留水壩,將水體暫時滯留在各級水塘進行逐級沉淀,水體經多次沉淀、曝氧、吸附、過濾、降解凈化后進入景觀水體。在各級水塘中,利用池內的微生物分解水中的有機物,同時在池中培植一定數量的漂浮植物,利用微生物和植物同化氮磷營養物,促進氨氮在好氧條件下轉化,并通過對水體植物的采收,最終把污染物移出水體。
3.3.1 濕地植物選擇
植物是生態系統的基本成分之一,也是景觀視覺的重要因素之一,植物的配置設計是濕地系統景觀設計的重要一環。人工濕地系統中,不同植物去除污染物的能力差異很大,因此選擇合適的植物對提高濕地的凈化效果起著重要的作用,在選擇植物時遵循本土植物優先、凈化能力強、根系發達、莖葉茂密、生長周期長、適地適種的原則。主要選用的植物有:燈臺樹、小葉欖仁、雞冠刺桐、藍花楹、老人葵、蒲葵、魚尾葵、旅人蕉、棕竹、木槿、俏黃櫨、黃嬋、金苞花、龍船花、龜背竹、朱蕉、大葉紅草、腎蕨、蜘蛛蘭、鳶尾、花葉姜、春羽、蘆葦、花葉蘆竹、莎草、再力花、菖蒲、傘草、水蔥、梭魚草、黃菖蒲、千屈草、睡蓮等。
3.3.2 濕地植物凈化機理
氮和磷是植物生長的必需元素,利用濕地水生植物對氮、磷元素的吸收作用就能夠同時達到對氮、磷元素的去除。水生植物通過根部可以直接吸收水溶性重金屬,還能通過根際環境來改變污染物的化學形態,達到降低或消除重金屬污染物化學毒性和生物毒性的作用[3]。
有機污染物的吸收是通過水生植物和微生物共同作用完成的。水中不溶性有機物通過沉淀、過濾作用,從水中截流下來而被微生物利用;可溶性有機物則通過植物根系生物膜的吸附、吸收和生物代謝降解過程被去除。一些植物的根系分泌物還能殺死水中的細菌和病原體,如蘆葦去除絮凝膠體,根系分泌物能殺死污水中的大腸桿菌和病原體,其空心莖有利于根部輸氧,為微生物提供額外的氧[4]。
濕地是鳥類、魚類的重要棲息地,許多魚類和野生動物群體都要依靠濕地而生存。鳥類是濕地生態系統中重要的成員,是維持濕地生態系統平衡的重要因素,也是濕地生態系統中最具動態效應的生物,為濕地帶來了勃勃生機和無限活力,具有極強的觀賞性。水體魚類養殖采用以混合養殖方式,以抑制水草和藻類的過度繁殖生長,避免水體富營養化。
在水體中放置適當的水生動物可以有效去除水體中富余的營養物質,濕地公園運行初期,我們可以在水體中人工放養一定數量的鴨子、蚌、鰱魚、草魚、螺螄等。蚌類可以將水中懸浮的藻類及有機碎屑濾食,以提高湖水的透明度;螺螄主要攝食固著藻類,同時分泌促絮凝物質,使湖水中懸浮物質絮凝,促使水變清;濾食性魚類,如鰱魚、鳙魚等可以有效去除水體中的綠藻類物質,使水體的透明度增加。在水中投放鯽魚,可以攝食這些蚊蠅等害蟲的幼蟲,避免了水域對環境的危害[5]。
[1]俞孔堅.城市生態基礎設施建設的十大景觀戰略[J].城市規劃,2001(6):42~44.
[2]羅 瑛.淺議生態居住區水環境系統[J].甘肅科技,2004(2):88~89.
[3]余紅兵.水生植物的氮磷吸收能力及收割管理研究[J].草業學報,2013(1):32~34.
[4]趙興云.城市濕地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凈化機理研究進展[J].濕地科學與管理,2009(6):59~62。.
[5]杜虎虎.淺談人工生態湖與節約型園林建設[J].科技向導,2013(25):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