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芳
(安徽省宿州市城鄉規劃編制管理處,安徽 宿州234000)
緊湊型城市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形態,也是諸多城市形態當中最具有可持續性的城市形態。緊湊型城市是城市經濟、城市環境以及城市社會三者的協調發展,而其中,城市的生態環境更是緊湊型城市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作為城市環境重要組成部分的城市綠地系統則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緊湊型城市當中的“緊湊”,其核心的意義是指在同樣類型的形式當中占據較小空間的,其討論的重點集中在城市的形態以及城市可持續性的關系。緊湊型城市的本質是利用較少的土地提供更多的空間,并承載更多的高質量生活。這一概念的提出,符合現代人對于生活的高效以及高質的追求。
(1)土地集約化利用。在緊湊型城市當中,用地矛盾是最為首要的問題。因此,將土地集約化利用,可以有效發掘城市土地資源的潛力。但對土地集約化利用,并不等于對土地進行高強度的開發,而要對土地在高效利用的基礎上進行節約利用,這就需要對土地進行多維度的使用,或者對土地進行一地多用。
(2)緊湊的交通網絡。緊湊型城市當中的交通網絡,倡導公共交通優先,公共交通在緊湊型城市當中的利用,能夠有效的促進土地的集約化利用。
(3)緊湊的城市形態。緊湊型城市鼓勵形成多中心的發展模式,城市發展的邊界,應控制在城市的邊緣區之內,這樣能夠有機整合并協調發展城市的空間功能結構和公共交通系統。城市的內部空間結構,應能夠對城市的居住、休閑等多種功能進行平衡。
(1)城市綠地規劃模式要能夠維護城市建成區空間形態,避免城市建成區空間無序蔓延。通過對城市綠地規劃和建設,利用綠地的反作用力來限制建成區的擴張,從而分隔各建成區。
(2)城市綠地規劃模式要能夠構建點、線、片互補型綠地系統格局,通過對城市綠地斑塊、綠色廊道、楔形綠地等規劃和建設,構建城市綠地系統的總體格局。
(3)城市綠地規劃模式要能夠建立公平享有大型城市戶外休閑的系統。城市的內部需要公共綠地來提高生活環境,需要通過大面積引入城市外圍的自然環境,城市的外部需要建立城郊公園,為居民提供接近自然的機會。
(4)城市綠地規劃模式要能夠切實確保城市生物多樣性。通過城市綠地規劃和建設,為生物多樣性提供充分保護的生態場所,構建生物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城市生態系統,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城市綠地系統是指城市建成區或規劃區范圍內,由城市中各種類型和規模的綠化用地組成的具有較強生態服務功能的綠色斑塊、廊道系統。城市的環境,是一種高度人工自然的體現,同時,城市的綠地和環境也是一種高度開放的系統。城市的綠地以及環境能夠有效的改善民眾的生活質量,是城市發展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城市綠地規劃就是源于居民對于自然的要求,追求可持續的發展觀念,從而表現出對現代城市的反思。
歷史上,工業革命在給城市帶來財富的同時,也惡化了城市的健康環境。在近現代西方的研究理論當中,產生了一系列的城市綠地規劃思想,都給如今城市綠地理論的發展提供了契機。其主要的理論有:馬爾什提出的“人與自然正確合作”理論,強調應大量增加公共綠地;奧姆斯特提出的“城市公園以及公園體系”,強調應將公園融入城市規劃,要讓人與自然結合;在馬塔提出的“帶型城市”當中,則說明應使得城市沿交通軸線發展,而外圍輔以綠地;霍華德提出的“田園城市”理論,則對于用綠地進行城市功能區分,城鄉結合進行了主要的梳理;格迪斯提出的“進化中的城市”理論中,強調應進行區域規劃思想,并對城市進行生態學的研究;勒·柯布西耶的“明日城市、光明城市”中則指出,應建造集中主義城市,并在城市當中多建超高層的建筑物,開發城市當中的地下空間,擴展城市當中的綠化用地。
我國對于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研究較晚,在建國之前,我國的綠地很少,大多數為私家園林,因此對于綠地的研究也相對很少。而在建國之后,隨著對綠地規劃建設的不斷重視,我國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研究快速發展,并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了“大地園林化”的概念,80年代提出了“山水城市”的理念,而近20年,又提出了“大城市布局結構”的新理論。總的來講,我國的城市綠地規劃模式在不斷的改變,這其中,一方面有著西方文明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有基于我國國情的摸索與創新。
從相關的文獻統計中可以看到,一般的城市當中,綠地的比例只占城市整體面積的7%左右,這說明我國城市當中的綠地率較低,與高品質生活的緊湊城市相距甚遠。從宏觀發展的角度考慮,可以轉變用地模式來改善這一情況。在城市土地有限的情況下,可以從發掘空間資源等方面來入手。一方面,要強調城市的立體空間開發,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密城市已建成的區域。通過空間立體開發或者是盤活城市土地資源,增加城市綠地的用地面積,改變城市平面化布局,是創新綠地規劃模式的探索之一。
環城綠化隔離概念,可以追溯到霍華德經典的“田園城市”理論當中,在霍華德的理論當中,利用農田環抱城市,這種理念的目的,是為了限制城市的蔓延,使城市的邊緣可以得到有序的發展。到目前為止,城市綠帶指的是城市周圍的綠色植被帶,是城市廊道中的一種。目前,城市綠帶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城市綠帶能夠將城市與自然生態進行結合,并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構成城市發展的空間骨架,而作為緊湊型城市格局的保障之一,城市綠帶也可以控制城市的無限擴張。
立體開發城市用地,可以增加綠地用地面積,而立體綠化也是其中一種有效方式之一。所謂立體綠化,是指充分利用不同的立地條件,選擇合適的植物,使其能覆蓋各類建筑物、構筑物的綠化方式,也就是說,利用除了地面以外的空間來進行綠化,比如墻面綠化、棚架綠化、陽臺綠化、屋頂綠化等,可以有效增加城市綠量,豐富城市綠化景觀形式,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現如今,立體綠化通過更加人性化的設計,能夠滿足綠化的多維性,并節約土地,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
當前,在有限的城市建設用地情況下,綠地越多,可開發使用的建設用地就越少。同時,綠地建設和維護需要持續的人力物力投資,城市運營成本也會大大提高。因此,緊湊型城市綠地逐漸受到人們的關注與重視。現代城市綠地規劃建設,已不再是簡單追求擴大城市的綠地面積、提高綠地率、綠化覆蓋率,而是逐步突破了傳統綠地規劃模式,更加重視綠地系統的生態效益和景觀藝術水平,注重通過高效、集約化利用有限的土地,采用多種綠化方式,運用植物的多樣性對原有自然生態系的維護與共生,使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促進城市可持續性的健康發展。
[1]高 蕓.現代西方城市綠地規劃理論的發展歷程[J].新建筑,2010(4):09~11.
[2]徐愛萍.談太原城市綠地規劃[J].大眾標準化,2014(2):22~25.
[3]顧 斌,方先麗.促進城市綠地規劃實施,完善城市綠地規劃管理[J].規劃師,2009(9):13~14.
[4]邱朝霞.淺談城市綠地規劃設計理念[J].科學之友,2009(10):07~08.
[5]勞燕玲.中小城市綠地規劃設計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09(17):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