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聚佳,吳敏霞,潘玲華
(1.浙江省溫嶺市澤國農林技術推廣站,浙江 溫嶺317521;2.浙江省溫嶺市農業林業局,浙江 溫嶺317500)
日本從漢代起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到公元8世紀的奈良時期,日本開始大量吸收中國的盛唐文化,中國文化也從各方面不斷刺激著日本社會。園林亦是如此,日本深受中國園林尤其是唐宋山水園的影響,因而一直保持著與中國園林相近的自然式風格。隨著時間的推移,日本園林結合當地自然條件和文化背景,形成了其獨特風格而自成體系。日本所特有的山水庭,精巧細致,再現自然風景方面十分凝煉.并講究造園意匠,極富詩意和哲學意味,形成了極端“寫意”的藝術風格。
日本園林歷史階段亦據此而分成古代園林、中世園林、近世園林和現代園林4個階段。日本園林主景的演變過程為:動植物(大和、飛鳥)—中國式山水(奈良)—寢殿建筑佛化島石(平安)—池島、枯山水(鐮倉)—純枯山水石庭(室町)—書院、茶道、枯山水(桃山)—茶道、枯山水與池島(江戶)[1]。
(1)大和時代(公元300年~公元592年)。公元五世紀,日本結束多年混戰,建立大和國。大和國亦不斷向中國派出使者,向中國學習文化,園林藝術就是其中一項。大和時代正值中國的魏晉南北朝時代(公元220年~581年),故園林在帶有中國殷商時代苑囿特點的同時,也帶有該時期的自然山水園風格,屬于池泉山水園系列,而且園中有游船,表明日本園林一開始就與舟游結下了不解之緣。
(2)飛鳥時代(公元593年~公元710年)。這個時期是中國式自然山水園的引進期,此期園林亦屬于池泉山水園系列,以池為中心,增設島嶼、橋梁建筑,環池的濱樓是借景之所,也是池泉園的標志之一。在庭園方面,首推古天皇時代(593~618年),因受佛教影響,在宮苑的河畔、池畔和寺院境內,布置石造、須彌山,作為庭園主體。
(3)奈良時代(公元711年~公元794年)。這個時期是日本全面吸取中國文化的時期,整個平城京就是仿照當時中國的首都長安而建,史載園林有平城宮南苑、西池宮、松林苑、鳥池塘和城北苑等,另外還有平城京以外的郊野離宮。奈良時代建園超過前朝,尤其熱衷于曲水建制。
(4)平安時代(公元794年~公元1185年)。平安時代是日本偉大的時代,是日本化園林的形成時期和三大園林(皇家、私家和寺院園林)的個性化分道揚鑣時期。京都氣候優良,河流眾多,土質肥沃,為庭園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這一時代前期對庭園山水草木經營十分重視,而且要求表現自然,并逐漸形成以池和島為主題的“水石庭”風格,且誕生了日本最早的造庭法秘傳書,名叫《前庭秘抄》。
(5)鐮倉時代(公元1185年~公元1333年)。這個時期日本社會開始進入封建時代,武士文化有了顯著的發展,形成樸素實用的宅園。同時宋朝禪宗傳入日本,與禪宗相應地產生了以組石為中心追求主觀象征意義的抽象表現的寫意式山水園,最后發展固定為枯山水形式。
(6)南北朝時代園林(公元1333年~公元1392年)。這個時期日本的莊園制度進一步瓦解,戰爭紛亂,人們在不安和驚慌中寄托于佛教世界,寺院及其園林受到空前歡迎,枯山水開始出現,枯山水與真山水(指池泉部分)同時并存于一個園林中,真山水是主體,枯山水是點綴。池泉部的景點命名常帶有禪宗意味,喜用禪語,枯山水部用石組表達,主要用坐禪石表明與禪宗的關系。
(7)室町時代(公元1392年~公元1573年)。日本庭園的黃金時代,造園技術發達,造園意匠最具特色,庭園名師輩出。園林日本化成熟,日本園林設計中軸線式消失,以水池為中心成為時尚。枯山水獨立成園;枯山水立石組群的巖島式、主脅石成為定局。
(8)桃山時代(公元1573年~公元1603年)。這個時期是茶庭露地的發展期,人取代宗教成為時代的主旋律。茶庭盛行,茶庭面積雖小,但秉承著王維“丈山尺樹,寸馬分人”的理論,把自然濃縮于方寸之間,使人一旦進入茶庭好似遠離凡塵一般。傳統的池庭、豪華的平庭、枯寂的石庭、樸素的茶庭。用夸張的巨石,顯示主人搬運的力量。雄健的石橋和濃綠的蘇鐵,以及龜鶴形和蓬萊式島嶼綜合地表達吉祥和繁榮。
(9)江戶時代(公元1603年~公元1867年)。這個時期是日本茶庭、石庭與池泉園的綜合期,人文精神的發展、個性思想的抬頭、文學藝術的發展使園林的儒家味道也漸漸地顯露出來。儒家的中庸思想,和《易經》中的天人合一終于把池泉園、枯山水、茶庭等園林形式進一步地綜合到一起。回游園林進一步發展。枯山水的幾種樣式定型如純沙石的石庭、沙石與草木結合的枯山水。型木、型籬、青苔、七五三式、蓬萊島、龜島、鶴島、茶室、書院、飛石、汀步等都在此朝大為流行。
傳統元素既包括日本古典園林中的實體要素如竹籬、石橋、塊石等,又涵蓋傳統造園中的技藝和手法,更涉及到日本的文化如禪文化在設計中的體現。新一代日本設計師們把握住歷史的文脈及民族文化,在繼承傳統,推成出新的道路上不停探索,設計出延續著傳統的現代作品[2]。在設計中不局限于對傳統的形式的照搬而是虔誠的領悟傳統的造園精神,運用現代的材料、技術及手法重新詮釋,創造出蘊含日本傳統設計元素的作品,即適應了時代的變遷和人們的審美,讓現代人身處其中也能感受到日本的經典與傳統。中國造園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傳統,但園林景觀設計者在傳統的傳承和創新上做的還不夠,有全盤接受傳統的園林設計風格,也有照搬西式的造園方式,缺乏在傳統的基礎上的創新及對外來文化的兼收并蓄的精神和態度。
日本園林設計以尊重自然的理念為基點,對自然材料特性的深刻挖掘,對于形態質感、色彩組合的提取,不追求過分的人工修飾,保持其自身的紋理,通過合理的比例和分割,變得十分條理和規整,從而顯示出理性化的自然美。日本園林建筑少,體量小,極力尊重自然造化,很少用圍墻,即使用,也以“虛”和“薄”為特色,園林建筑小品都與野趣庭院結合,表現人與自然的親近。在山水方面,日本園林無論山水尺度都偏小,不用假山,水域也更接近自然溪流沼澤,人工味較淡。在植物方面,日本的綠化多,更偏重使用本土植物。樹木間的間距符合樹木的生長習性,精心控制樹形而又盡量保持它的自然生機之美。國內好多樹間距上安排過密,短期內看上去壯觀,有規模,其實不符合樹木的生長樹干的舒展,扭曲了樹形。
日本園林設計對于構成整體景觀的每一個細部進行精心打造,對細部的關注更勝于其他民族對微小事物所作出的感性表現,顯得極其關心并看得非常重要。從鋪裝圖案的人性尺度把握,到園林小品的風格化設計;從神秘氛圍的精心營造,再到燈光環境的細致處理;正是借助于這些細微處的“完美”成就了大的構想和布局,決定了園林整體的成效[3]。反之我國園林在設計、建設與管理上,更重視重視表面,講究面積上的大體量、裝修上的豪華、植物上的名貴、活動上的熱鬧,然而在細節上,對比別人的“精”顯得特別“粗”:園林建筑上僅注意外觀,做工粗糙;植物栽植上只重速度,質量不高:很少考慮土壤、容器苗、排水設施等環節,造成樹木花草雖能成活但長勢不佳;國產的園林機械設備雖然價格便宜,但不經久耐用;對人性化與環保的設備設施更是非常漠視:指路牌不夠規范,罕見飲水處與洗手處,垃圾箱、園燈雖然具備,但很少與園林綠地的性質特點融為一體,選擇上略顯隨意。非常缺少日本人的精益求精的態度。
日本著名的造園家上原敬二先生在《造園大辭典》一書中寫道:日本人的意境在日本庭院中獨一無二地展現出來[4]。日本作為島國國家,被海洋包圍,自然災害頻發,催生出日本人對自然的敏感,對返璞歸真的自然美的追求,并在園林設計中有意識地通過造園手法、材料等的運用而讓身處其中的人們得到心靈的感悟和感情的流露,喚起人們對世間萬物甚至人生價值的深思。同時也讓日本傳統園林能夠超脫表象,由內向外詮釋著造園者心中對大千世界和自我人生價值的理解[5]。中國古典園林意境深遠,由景及情,情景交融,現代園林設計中模仿和抄襲的現象普遍存在,從抄襲概念、抄襲風格到抄襲具體的園林小品、植物配置等,尤其是抄襲或模仿國外知名公司的作品,使得優秀的園林作品泛濫,造成“千城一面”的景象,沒有了自身的風格特點和地方特色,更談不上所謂的意境。
中國與日本的交往源遠流長,應該學習日本從傳統過渡到現代的突破。中國傳統園林中有許多深邃的理念和機巧手法,體現“人”的精神需求的觀念和形式,是隨著中國幾千年積淀下來的精華,應該成為現代園林作品背后的深厚底蘊,是現代園林今后設計思想的靈感與源泉,不否定過去,不全盤接受,重新詮釋傳統,領悟文化內涵,在傳統中求創新,適應當今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物質環境并與先進的科學技術相融合,是時代對于園林設計者的要求。
[1]劉庭風.中日古典園林比較[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3.
[2]羅丹荔.“枯山水”在日本現代景觀設計中的傳承與演變[J].裝飾,2011(5):125~126.
[3]周向頻,鄭春燕.從傳統中蛻變——日本現代園林的轉型啟示[J].國際城市規劃,2008(6):99~105.
[4]章俊華.內心的庭園.日本傳統園林藝術[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1999:12~14.
[5]張云路,李 雄,章俊華.日本傳統園林中的意境表達在日本現代園林中的運用[J].中國園林,2011(5):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