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朝斌,廖文琛,蘇經遷,夏新曙
(福建師范大學 科學技術處,福建 福州350108)
高等院校(簡稱高校)作為國家和地方的重要智庫,應集聚高校創新資源,創造競爭新優勢,帶動經濟新發展,鼓勵高校與企業以技術合作、技術入股、共建技術開發中心、利潤分成等形式,深化政產學研金介用合作,促進資源整合和協同創新、高校科研成果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技術合同是推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的橋梁,是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保障。隨著高校服務社會職能越來越突顯,高校技術合同呈逐年增長趨勢,數量不斷增多。因此,合同交易額越來越大,合同爭議也隨之日益增多,如何規范和加強技術合同管理成為高校科研管理的重要內容。高校技術合同管理存在一些問題,例如技術合同管理制度不健全,分類存放不科學等,本文結合管理學的精確化管理模式,提出技術合同管理的目標和措施,為高校技術合同管理提供一種方法思路,為完善高校技術合同管理制度建設提供參考。
技術合同是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成現實生產力的重要橋梁,是高校科研管理的重要內容。不少高校缺乏對技術合同的有效管理,存在技術合同知識產權的歸屬權不明確,缺乏有效的激勵制度等問題,在知識產權獎勵分配中忽視了科研人員利益,嚴重挫傷了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導致職務成果流失。項目負責人缺乏保護意識,與合作企業進行洽談時未做好保密工作,無意中造成職務成果的流失,造成技術合同標的報酬和研究開發費談判的劣勢地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以下簡稱《合同法》)中關于技術合同的很多條例屬于指導性規定,實際發生糾紛時按約定處理,許多高校和企事業單位簽訂合同時,未嚴格約定各方的責、權、利,知識產權歸屬含糊不清,有些企業利用條款漏洞侵占高校科研成果,損害了學校和科研人員的利益。
從技術合同簽訂、履行到終止的全程管理和監督在高校科研管理中未真正意義的落實和執行,技術合同流程管理不規范。
(1)簽訂技術合同時,項目負責人未選擇合適的合同類型,合同類型的選擇錯誤或缺省條款可能給高校帶來不必要的損失,存在一定風險。項目負責人認為與委托單位有長期良好合作關系且無違約情況發生,簽訂合同時刪除了違約條款或違約約定不明確,一旦發生合同糾紛時學校合法權益將得不到有效保護;合同條款約定不嚴密,如成果歸屬、經費支付方式及期限、成果驗收,導致違約的發生,給學校帶來不必要的損失。
(2)履行技術合同時,資金到位不及時,導致研究停滯、延誤、失敗,造成大量人力物力資源的浪費。資金使用不規范,未參照經費預算表執行與財務管理辦法履行,導致研究工作不能順利進行。技術合同執行的審查制度較薄弱,特別對合同經費大、任務多的合同,很多高校未建立定期和(或)不定期檢查的驗收機制,未建立技術合同預警制度,不能及時掌握項目執行情況,一旦發生合同糾紛,學校處于較為不利的地位。
(3)技術合同任務完成后,交付技術成果時,項目負責人未依照合同約定的驗收標準和方式將技術成果提交給委托方,委托方未出具任務認可書確認合同執行完畢;合作企業未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未履行通知、保密義務,給學校權益帶來損失;技術成果交付后,因未盡到相應義務導致技術產品質量不合格。
技術合同檔案包括協議或合同以及合同認定證明,技術合同執行中各種原始記錄(包括技術咨詢和服務類的錄音、錄像)、實驗記錄和進展報告、圖紙、關鍵工藝文件,項目總結報告、合同標的材料、項目經費決算、委托方生產或使用情況以及合同委托方標的認可證明等材料。高校對技術合同檔案未能科學、有效地進行管理,存放檔案較粗放,未按照檔案管理制度和規定進行管理,未將技術合同檔案及時完整歸檔保存,造成后續查詢困難、成果統計匯總不完善。
目前,高校技術合同多采用常規管理,根據《合同法》規定,對技術合同進行指導性管理,反映出粗放式的管理特點,沒有針對不同技術合同類型、學科門類、地域、成果轉化階段的管理規范或管理制度。這種粗放式的管理模式易造成很多不必要的合同糾紛,影響高校技術成果轉化,束縛高校服務社會功能,造成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效率低下。
精細化管理是克服粗放式管理缺陷的一種針對性的手段,是以“精細、細致、深入、規范”為主要特征的管理模式,這種管理方式科學周密。但精細化管理是矯枉過正的一項措施,存在過于強調精細管理所帶來的弊端,例如管理手段繁瑣,管理效率低下、管理成本升高。精細化管理對數量不多的技術合同管理的效果明顯,能細致地了解技術合同的全面情況,但隨著合同數量的日益增加、交易額不斷增加,精細化管理存在其局限性,需引進更加科學的精確化管理模式。
精確化管理運用互聯網、計算機技術,結合西方科學管理理念和中國傳統管理文化的新式管理模式,能有效防范各種管理風險,高效地管理技術合同。精確化管理的精髓是讓技術合同管理成為可操作的、具體的、信息化的、可傳播的,讓技術合同當事人、管理工作人員易于掌握,使先進的管理理念真正運用于實踐。
高校科研管理部門管理著技術合同的大量信息(如委托與受托方、交易額),隨時跟蹤執行情況,能夠及時生成各種賬冊和統計表。精確化管理模式能夠滿足現代管理的需求,高效地實現技術合同管理。事實上很多高校已卓有成效地實現了技術合同管理科學化、現代化,如引進科研管理系統,使項目負責人和科研管理人員能有效地管理技術合同。《合同法》規定:技術合同必須采用書面形式,結合精確化管理理念,高校應同步采用紙質和電子相結合的管理模式。
全面落實技術合同精確化管理,不斷提升高校服務社會水平,提高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實現高校最大程度地服務社會。結合精確化管理模式,科學分析高校技術合同管理的缺陷,彌補管理的不足,防范科技成果各種流失風險,有效規避和分析解決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保護知識產權不僅是維護高校、科研人員權益的必要舉措,也是促進科學技術進步的重要保證。保護知識產權應精確到技術合同簽訂、履行、終止的整個過程。簽訂技術合同時,明確約定雙方的權利和義務(特別是知識產權的歸屬和分享權)、交付技術資料時間、雙方的保密義務,特別是技術秘密轉讓,應約定保密范圍、保密期限、使用范圍、保密責任,防止人為泄露技術秘密;履行過程中,科研人員應做好技術成果開發的保密工作,防止外來人員利用學術交流、參觀訪學等機會,以考察技術名義,剽竊技術成果;技術合同終止時,合作各方應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確保高校合法利益得到有效保護。在知識產權獎勵分配時要考慮科技人員個人的正當利益,激發科研人員的工作積極性,防止知識產權的非職務轉移。
完善管理制度是技術合同流程化精確管理的重要保證。簽訂技術合同時,選擇正確合同類型(采用科學技術部提供的“制式合同”),準確明晰地約定各方權利義務,院系、學校科研管理者和法律事務人員對技術合同進行聯合審核,保證合同條款完整性,對各條款進行精確審查,充分保證合法權益。履行過程中,進行不定期檢查或階段性驗收,跟蹤關注技術合同的執行情況,一旦發現異常情況,及時采取必要措施,搜集和保存好證據,充分利用法律和合同賦予自身的權利保護相關利益;合同變更、轉讓或解除時,按照法律規定的履行程序;根據不斷變動的現實條件,審查技術合同是否能繼續履行,明確合同法律效力。技術合同終止時,項目負責人按照合同約定的驗收標準和方式向合作方交付技術資料等技術成果,委托方需出具任務認可書,確認技術合同執行完畢,雙方應盡到保密和協助義務,做好技術合同備案,備案資料是發生合同爭議和糾紛時仲裁或訴訟的重要證據。
建立完善的技術合同檔案管理制度有利于各部門查閱和跟蹤合同履行情況。為提高管理效率,結合紙質技術合同和信息系統,有效跟進技術合同簽訂、履行等情況。從技術合同簽訂之日起,合同檔案就應紙質化和信息管理系統雙管齊下,合同案卷上注明立卷時間,立卷當事人,便于后續查詢、整理匯總和科技統計等事宜。紙質和電子檔案管理相結合能對不同合同類型、學科門類、成果轉化階段進行有效跟蹤和控制,避免粗放管理的疏漏和精細化管理的繁瑣,有效提高管理效率。
高校技術合同管理應致力于精確化管理,要從粗放管理走向精確化管理,通過技術合同精確化管理的研究與實踐,促進高校技術合同管理的科學、高效,有效激活高校的協同創新能力,深入打造高校知識創新的新優勢,為促進社會經濟大發展注入新活力。
[1]王賓容,郭秀晶,王霽霞.高校技術合同管理問題研究[J].北京教育,2004(12):30.
[2]蘇經遷,柯志松,林清強,等.高校技術合同管理的探索與實踐[J].福建輕紡,2013(8):29~32.
[3]龔津平,李 成,唐 峰.高校技術轉移中的知識產權管理[J].研究與發展管理,2011,23(2):126~129.
[4]韓 亮,王曉軍,黃海清.加強高校技術合同風險防范管理的幾點建議[J].產業與科技論壇,2009,8(4):229~230.
[5]欒潤峰.精確管理[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6.
[6]全 鋒,呂建秋,陳 菁,等.農業高校完善橫向科研項目管理的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13(16):107~109.
[7]李婧媛.切實加強科技項目管理,保障項目高效順利實施[J].云南科技管理,2013(5):32~34.
[8]王 園.談高校技術合同管理問題[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0(1):103~104.
[9]付國柱,劉佳旭,劉新生.高校化學實驗室的精確化管理[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3,30(5):191~193.
[10]陶汝鐵.精細化管理向精確化管理邁進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0(20):64~65.
[11]竇 菲,柴岳平,韓寶文.省屬非營利性科研院所橫向課題管理淺析[J].農業科技管理,2010,29(3):44~45.
[12]國務院法制辦公室.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實用版)[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