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聰
(重慶市武隆縣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重慶408500)
根據使用性質,我國現階段的土地可分為耕田、園林、耕地、建設用地等8大類型,合理規劃整合這8類土地,使其按照一定的規律發揮出最大作用是土地規劃的主要目標。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以及人們越來越多的需求,如何進行合理的土地利用規劃已經成為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
隨著我國城市化建設進程的加快,城市占用的土地面積越來越大,土地的使用類型也在不斷地增多,如住宅用地、綠化用地、商用地等等。但是從目前我國的城市總體規劃水平來看,土地利用規劃工作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目前,我國城市的土地應用類型主要為住宅用地、商業用地或者是基礎設施用地。從發達國家的城市建設歷史來看,這些國家在城市建設之前就預先對每一塊土地的使用性質進行整體性規劃,后期的發展都是在此基礎上進行,因而整個城市的規劃都具有很好的條理性。而我國的城市建設缺乏這種前期的整體性規劃,土地使用多是因用而定,導致在城市發展后期往往會出現不少規劃建設不合理的現象。
目前,我國的土地利用規劃采取的主要是計劃經濟時期的以經驗判斷為主的方式,這種規劃方式缺乏數據依據,沒有正確地認識到土地利用規劃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不能實現綜合化發展的目的。同時,我國目前的土地利用規劃缺乏長效性,靈活應變的能力不足,少數土地規劃甚至脫離了社會實際。
土地利用規劃是一個綜合性問題,土地利用規劃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后期使用。但是從目前我國的土地利用規劃實際來看,大多數的土地利用規劃都是政府部門與專家學者直接確定的,社會公眾的參與僅僅限于規劃聽證以及編制成果公示,社會公眾基本沒有發言權。此外,群眾監督機制與公眾輿論條件也存在一些問題,導致群眾對于土地利用規劃的監督效果不甚理想。
我國的政治體制決定了土地管理的方式是由中央向地方政府層層下達指令的管理模式,在這種管理模式下,規劃初期就進行建設用地和耕地指標的分配,以確保規劃的末期轄區內的土地分配的指標和初期仍然是一致的,但是這種規劃容易引發因過于考量宏觀指標分配而忽視了地方的實際發展需求,指標控制過于剛性,不利于地方特色的發展。
土地利用規劃調整應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為核心和出發點,真正協調耕地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全面貫徹我國“合理布局、科學規劃、規模適度、注重實效”的土地利用規劃精神。
(1)堅持統籌兼顧、綜合協調的原則,在進行土地利用規劃時要對土地的供給能力和需求要求作出客觀的評價,對各行業的用地進行綜合考慮、合理安排,確保國民經濟協調全面發展。
(2)堅持占用耕地與復墾開發相結合的原則,凡是因非農業建設而占用了耕地的面積,相關部門要負責復墾開發相應方面的耕地,以保證我國耕地面積的總體穩定。
(3)堅持用途管理,有效發揮市場配置土地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嚴格控制建設用地的供應總量,充分實現土地的利用價值,提高土地的資源效率,優化土地利用結構。
(4)堅持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結合的原則,統籌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相協調,既著眼于當前利益又考慮長遠利益,嚴格遵循土地使用的客觀規律,合理調整產業結構,達到最優化的土地利用效果,充分實現土地高效、可持續利用。
土地利用規劃是城市建設的基礎,合理的土地利用規劃對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目前,我國的城市土地利用規劃還存在著很多的不足,這就要求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期待一定要采取各種措施來優化土地利用規劃方法,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立法是提高土地利用規劃水平的法律保障,通過法律的形式將土地利用規劃的原則與方法予以確認。在今后的實際規劃建設中,無論是政府還是個人都要嚴格遵守立法的原則,規避任何的違法行為。這樣就可以大大提高土地利用規劃的整體效果,進而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使其更加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滿足人們對生活質量的需求。
國家級的規劃部門與省縣級政府的職責目標存在著明顯的不同,國家要確保用地安全實現全國性的動態平衡,省級政府要在國家的指導之下,確保國民經濟用地尤其是重大基礎設施用地的安全,實現全省內的用地利用規劃動態平衡。利用規劃的重點是縣鄉級規劃部門,要對具體的地塊使用性質進行編訂,為土地的管理提供直接的依據,同時要合理布局轄區內的城鎮建設用地,切實保護耕地用地,逐步實現縣鄉級規劃的一體化發展進程。
社會在不斷進步,城市建設的環境也在不斷發展,每一個時期城市的建設目標不同,土地利用規劃的方向也就存在著差異。因此,在實際規劃中,切不可一成不變,一定要實事求是,根據城市發展的需要適當地調整土地利用規劃標準,以適應社會時代發展的需求。
土地的利用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因此土地的利用規劃方法也在不斷發展變化。目前土地利用規劃的分析方法主要有系統分析法、統計分析法、數學規劃法、回歸分析法和目標規劃法5種。在今后的土地利用規劃實踐中要將這些方式進行有機結合,綜合分析土地利用性質及效益,從而大大提高土地利用規劃水平。
土地利用規劃關系到公眾的切身利益,因此在利用規劃環節群眾也應該有發言權。在今后的土地利用規劃實踐中,應該積極鼓勵公眾參與到土地利用規劃過程中來,積極為土地利用規劃進言獻策,形成土地利用規劃專家團隊與人民群眾共同參與的局面,從而加強群眾對土地利用規劃的監督,提高土地利用規劃質量。
土地利用規劃涉及到社會的各個方面,關系到公眾的切身利益。因此,在規劃設計過程中一定要綜合考量、全面規劃,將土地利用規劃原則落到實處,以提高土地利用規劃的水平,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為公眾提供一個優良的生活環境。
[1]李 樂,關小克,薛 劍,等.我國土地利用規劃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14(12):31~35.
[2]黃曉林.土地利用規劃面臨的若干問題及其對策[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12):168~170.
[3]劉 力.淺析新時期鄉鎮土地利用規劃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農民致富之友,2015(4):35~35.
[4]李 偉,姚 嵐.中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存在的問題及其完善路徑探究[J].中國集體經濟,2010(19):38~39.
[5]張雯熹.土地資源結構優化配置研究——以南京市為例[J].中國集體經濟,2015(4):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