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靜,王全權
(南京林業大學 思政部,江蘇 南京210037)
生態文明建設是黨的“十八大”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做出的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戰略決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清醒認識保護生態環境、治理環境污染的緊迫性和艱巨性,清醒認識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對人民群眾、對子孫后代高度負責的態度和責任,真正下決心把環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態環境建設好。”[1]這明確表示了貫穿生態文明建設始終的應該是生態文明的觀念,是正確的生態價值觀,所以對公民進行生態思想政治教育勢在必行且必不可少。
馬克思說:“勞動首先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引起、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2]這句話深刻反映了在生態文明建設中首先就要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馬克思還指出:“文明如果是自發的發展,而不是自覺的發展,則留給自己的是荒漠。”[3]這句話警示了我們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不僅要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還要正確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生態文明建設應是將這三者妥善的處理好,讓三者和諧發展的這樣一個社會形態。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由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變,帶給中國的是生產力水平極速提高,經濟、政治、社會等各個領域迅速發展。然而,傳統的發展戰略和發展方式造成了我國生態環境存在各種嚴峻的問題:能源資源的約束強化,人口多而資源緊張的問題突出;環境污染嚴重,《2013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我國相當一部分城市達不到空氣質量的標準,2013年全國平均霾日數為35.9d,為1961年以來最多,我國水環境質量也不容樂觀,全國十大水系水質一半污染;生態系統退化問題嚴重,我國的森林覆蓋率低,水土流失,沙漠化土地的面積大。生態環境的破壞制約著我國經濟的長遠發展,也會阻礙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更加會破壞我國實現社會和諧發展的中國夢。
面對如此嚴峻的生態環境危機,黨和國家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舉措勢在必行。在國內,從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做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決策為起點,黨中央就將建設生態文明作為一項重大的戰略任務,從10個方面描繪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藍圖。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又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要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4]。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中也提出加快建立生態文明法律制度,體現了生態文明建設又前進了一步。在國際上,也提出了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要加強國際交流合作,比如,第九屆懷特海國際會議中,生態文明不僅成為一個專題,而且成為中外學者和專家熱議的焦點。其中外國學者對于中國“生態文明”的理念給予高度的認同。
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簡單說就是人與自然、社會三位一體和諧共存與發展,實現這個目的的核心要求就是要培養具有生態世界觀、生態文明觀以及生態安全觀的社會主義生態新人。因為整個社會是由人類構成,生態文明建設的主客體也都是人,正如馬克思所說:“人并不是抽象地棲息在世界以外的東西。人就是人韻世界,就是國家,社會。”[5]
思想政治教育在培養社會主義生態新人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必須通過對其成員進行生態思想政治道德觀的教育,要求人們樹立正確的生態思想的意識,引導人們為了人類的根本利益,自覺養成熱愛自然、保護自然并順應自然思想政治品德和行為習慣。我們應該在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基礎上進行調整和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目標之一是要提高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我們不應該被動的讓人們接受這種思想,而是培養他們自覺自愿地提高自身的能力,而且我們不僅僅要認識這個世界、改造這個世界,更應該保護這個世界,將生態安全觀擺在首位[6]。思想政治教育還應突破原有的界限,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包括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及社會主義生態文明[7]。生態文明的建設不僅應作為建設服務的一部分,還應該將此理念貫穿于整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而且生態文明價值觀還應作為其他建設的前提和基礎。
江澤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要促進人和自然的協調與和諧,使人們在優美的生態環境中工作和生活。”[8]如果要實現這個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就必須要求我們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要將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容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當中,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
3.2.1 生態意識觀的教育
目前,人們對生態意識觀念還是很淡漠,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前提就是要培養人們的生態意識觀,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其相關理論的宣傳教育,一部分通過馬克思主義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相關理論的指導,還可以通過中國傳統文化,突顯出生態倫理思想,超越西方傳統觀念“人類中心主義”[9]。比如說中國傳統思想儒家很多都反映了人與自然應該建立的一種和諧的關系。孟子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上》)朱熹說:“天地萬物本吾一體。”(朱熹:《四句章句集注·中庸章句》。)
3.2.2 生態價值觀的教育
生態價值觀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論基礎。生態價值觀的教育應該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要運用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理論培養人們的理性思維,然后將理性思維與價值觀有機的結合,生態價值觀本來就是要調動起人們的理性思維去正確認識自然界并且支配著人類在發展經濟的時候正確處理經濟與生態的關系。擺脫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唯金錢至上”理論的束縛。另一方面,轉變傳統的消費觀念。傳統的消費是建立在物質上的,表現出來的是帶有功利性、盲目性和奢侈性的一種短期的消費觀念。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要幫助人們扭轉這種消費觀念,要以堅持集體主義價值導向為基點,教導人們深刻地認識到自身利益是否能長久存在是與集體利益如何密切相關的。更加重要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要培養人們這樣一種觀念:過度消費就意味著我們的自然資源超前消耗,我們的生存環境極度惡化,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受到嚴重威脅。
3.2.3 生態世界觀的教育
自從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就與世界各國聯系緊密,而且生態問題本就是全球各國都應該共同關注的問題,這種全球性的問題與人的世界觀有著至關重要的聯系。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內容之一就是對人們的世界觀教育,世界觀是人們對于世界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我們不僅要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還要豐富正確世界觀的內容,將生態世界觀的教育融入到我們思想政治教育的世界觀教育中,必須要轉變人們的思維方式,樹立一種可持續發展的世界觀。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門科學,要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不僅需要有正確的理論基礎和方針政策,而且要有適當的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付諸實施。在當今全球化、信息化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都隨著環境發生著深刻的變化,所以我們需要根據生態文明建設內容、環境的客觀實際,采取恰當的具體的方法從而有效的樹立生態文明觀念,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長期有效的開展。
所謂“灌輸”,列寧在《怎么辦?》一書中指出:“工人本來也不可能有社會民主主義的意識。這種意識只能從外面灌輸進去。”[10]這兩者相結合的方法其實就是內化與外化相互作用的過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只有先通過將一些科學理論及正確的思想傳授給思想政治教育的客體,并對客體所汲取的內容進行梳理和整合,客體通過所吸收的知識自覺外化為正確的行為。
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就應該將兩者有效結合在一起。通過灌輸給人們正確的生態思想政治道德觀,然后引導人們為了人類的根本利益,自覺地養成熱愛環境、保護環境和建設環境的思想道德觀念和行為習慣。
馬克思提出了檢驗真理的標準問題:“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并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維的此岸性,關于離開實踐的思維是否具有現實性的爭論,是一個純粹經院哲學的問題。”[11]這說明了只有實踐才能檢驗一個理論是否能反映客觀實際,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運用實踐鍛煉的方法,通過接觸和了解社會的客觀實際,開闊視野,增強對馬克思主義的自然觀以及生態觀的正確認識,通過實踐鍛煉,發現自身的不足之處,改掉污染環境、浪費資源的不良行為習慣,提高自身思想政治覺悟能力和實踐的自覺性,從而達到生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會受到外界環境的深刻影響,活動內容也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營造良好的環境是很有必要的。
我們應該從兩個方面入手,努力營造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氛圍:一方面是宏觀環境。首先前提條件營造生態經濟環境,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馬克思認為:“人們頭腦中發生的這一思想過程,歸根到底是由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12]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必須將“生態”思想作為前提,轉變原有的只要經濟快速增長而不管生態環境的觀念,促進綠色經濟的循環發展。然后是政治生態環境,積極向上的政治環境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進行,要加強民主法制建設,生態制度建設保障的前提就是民主與法制。最后是生態文化環境。轉變傳統價值觀,由“人類中心主義”轉向人、社會及自然和諧共存共生的良性循環的正確的價值觀。另一方面就是微觀環境。也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是生態社會環境,影響社會環境的因素有很多,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必須根據自身所處的情況,去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比如,企業就應該建立起生態文明理念,并將此貫穿于企業文化中,開展各種活動,培養員工的生態意識。第二就是生態家庭環境。每個家庭都應該樹立自覺的生態意識,倡導“綠色生活”,不僅要從平時生活的點點小事做起,家長更要在人生觀、價值觀、消費觀各個方面都該給下一代起著帶頭示范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不斷的改革和創新,這就需要借鑒經驗,無論是歷史的經驗還是外國先進的理論實踐經驗。當然,只是借鑒也是不夠的,必須要清楚是否適合本國實際這就需要比較,毛澤東曾說過:“正確的東西總是在同錯誤的東西作斗爭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真的、善的、美的東西總是在同假的、惡的、丑的東西相比較而存在,相斗爭而發展的。”[13]這充分說明了比較的重要性,通過比較,聯系我國實際,找出適宜的方法。生態文明建設同樣如此,在進行各方面的建設中,要借鑒各國的經驗,也要借鑒新興學科的方法,但是,不能盲目借鑒,要通過比較和聯系,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發展與創新,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不斷推進,我們更加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積極投身于這個關乎于全人類命運的偉大建設工作中。
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開展,需要有法律法規制度的有力支撐。生態制度文明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在十八大報告中胡錦濤同志提出:“要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14]通過獎懲機制,一方面可以調動人們環保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一方面對于那些不能遵守法律的人們起到警示和督促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單純的靠理念與口號,這樣只能讓不遵守道德規范的人更加肆無忌憚,嚴厲的法律法規是支撐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且必不可少的手段,只有將兩者加以結合,才能在真正意義上取得生態文明建設的成功。
[1]習近平.習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EB/OL].[2013-05-25].http:news.xinhuanet.com/energy/2013~05/25/c_124762798.htm.
[2]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201.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6.
[4]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R].北京: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2013.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52.
[6]袁翠蓮.試論生態安全觀及其應對措施.[J].赤峰學院學報,2014(5):119.
[7]田修勝.思想政治教育新拓展-基于生態文明建設訴求下的理性思考.[J].中共銀川市委黨校學報,2014(1):73.
[8]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5.
[9]葉 朗.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意識.[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11.
[10]列 寧.列寧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7.
[1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6.
[1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4.
[13]毛澤東.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85.
[14]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12年11月8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