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國斌趙紅磊邵 霞王松挺喬建軍
日光性角化病繼發皮角樣鱗癌1例
舒國斌1趙紅磊1邵 霞1王松挺1喬建軍2
臨床資料 患者,女,94歲。右面部疣狀贅生物6年余,伴輕度疼痛1年?;颊?年前無意中發現右側頰部米粒大新生物,無瘙癢、疼痛不適,當時未予重視及治療。多年來新生物漸增大,無疼痛。1年前無明顯誘因新生物出現間斷性針刺樣疼痛,其表面有破潰,多次去當地醫院就診,診斷不明,外用百多邦軟膏無明顯效果,皮損漸增大。無特殊家族病史,發現“高血壓病”10年;“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2個月。體檢:一般情況好,淺表淋巴結未觸及腫大,系統檢查未發現明顯異常。
皮膚科檢查:右側頰部見類圓錐樣新生物,基底直徑約5 cm大潮紅,高約6 cm,表面有破潰,角化明顯(圖1)。患者收住院后給予皮損手術切除。術后病理檢查示:隆起的腫物為鱗狀細胞癌,其基底部周圍組織為日光性角化病(圖2、3)。

圖1 右側頰部見類圓錐樣新生物,基底直徑約5 cm潮紅,高約6 cm,表面有破潰,角化明顯

圖2 基底層細胞過度增生,細胞異型性明顯。真皮層日光彈性纖維變性(HE,×200) 圖3 鱗狀細胞呈團塊狀,細胞異型性明顯??梢婘[狀細胞漩渦及角化珠(HE,×400)
討論 日光性角化病(actinic keratosis,AK)又稱光線性角化病、老年性角化病。本病除了與紫外線照射有關之外,可能還與性別、年齡、遺傳、免疫抑制和人乳頭狀病毒感染等有關,1往往發生于面部、手背等曝光部位,常見于中年以上人群,是一種常見的表皮內腫瘤,以上皮細胞不同程度的非典型增生為特征。AK發病率為0.006%~0.7%,其中0.01%~0.3%的患者可轉化為鱗癌。2國外報道未治療的AK轉化為浸襲性鱗癌的風險為每年0.025%~16%。3國內亦有日光性角化繼發鱗癌的報道。4Lober等5認為AK的細胞生物學特性與皮膚鱗癌相同,由AK到皮膚鱗癌是一個延續的進展過程,若不及時阻止AK的進展,最終可能會轉變為皮膚鱗癌。
本例鱗癌體積較大,外觀如“皮角樣”改變,故應診斷為“皮角樣鱗癌”。其癌變誘發因素較為明確,分析發病過程與原有皮膚損害有關,繼發于日光性角化病。實驗研究顯示,光線導致的皮膚癌變最重要的原因是紫外線照射,長期受紫外線照射后,表皮細胞的DNA受到損傷,從而干擾了皮膚的自身穩定性,部分損傷的DNA未能修復,而發生突變形成AK,并可能進一步發展成為SCC。因此,有學者把AK和SCC看做暴露于紫外線后誘發的一個復雜連續事件的結果。6故本病應重視早期病理診斷,以便于及時治療。
1 Holmes C,Foley P,Freeman M,et al.Solar keratosis:epidemiology,pathogenesis,presentation and treatment.Australas J Dermatol,2007,48(2):67-76.
2趙辨.臨床皮膚病學.3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577-578.
3 Lebwohl M.Actinic keratosis:epidemiology and progression to squamous cell carcinoma.Br J Dermatol,2003,149(Suppl 66): 31-33.
4薛益虎,陳清,張寶珍.日光性角化病繼發鱗狀細胞癌1例.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08,24(5):382-383.
5 Lober BA,Lober CW,Accola J.Actinic keratosis is squamous cell carcinoma.J Am Acad Dermatol,2000,43(5):881-882.
6 Ortonne JP.From actinic keratosis to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Br J Dermatol,2002,146:20-23.
(收稿:2013-05-06 修回:2013-06-01)
1寧波北侖區人民醫院皮膚科,浙江寧波,315800 2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皮膚科,杭州,3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