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庚 運城學院,李平蘭 中國農業大學)
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食品微生物學
——國家級規劃教材《食品微生物學》《食品微生物學實驗原理與技術》書評
(高文庚 運城學院,李平蘭 中國農業大學)


食品微生物學是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重要專業基礎課程、一套適合的微生物學理論和實驗教材是保證教學質量、完成教學任務的前提和基礎。由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江漢湖和董明盛主編的理論教材《食品微生物學》(第三版),以及李平蘭、賀稚非主編的配套實驗教材《食品微生物學實驗原理與技術》(第二版),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實驗教材還被評為“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國家級規劃教材。該套教材自出版以來榮獲全國高等農業院校優秀教材(理論教材與實驗教材)、江蘇省高等學校精品教材(理論教材)、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實驗教材)等獎項。全書語言精練、內容豐富、重點突出、應用性強,概括起來具有以下特點:
在各版教材的編寫過程中,注重國內外微生物研究最新成果與發現,及時更新知識內容。結合近代分子微生物學迅速發展的現狀,第三版理論教材增加了微生物分子進化、分類與命名內容,介紹了核糖體RNA序列分析與生物三域理論、基因結構進化及物種形成等知識。第二版實驗教材結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更新進行了及時修訂,增加了一些近年來新出現的與食品加工、保鮮及安全關系較為密切的微生物檢測及微生物菌株選育等內容,以及現代分子微生物學的實驗方法與食品微生物檢測新技術。
教材在注重充實更新內容、厚實基礎的同時,做到了重點突出,貼近實際生活,注意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以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教材中的案例大多選自食品加工領域,如發酵食品生產中各種微生物的生態關系和有益微生物的利用、食物保存中腐敗微生物的分析等,使學生感受到微生物與生活的息息相關,既增加了教材內容的可讀性和吸引力,又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
理論教材從第一版開始就通過內容整合,形成了自身的體系和風格,從而保證適應現代微生物學迅速發展的課堂教學體系要求。全書大體分為微生物學基礎和微生物學在食品加工領域的應用兩部分,基礎部分重在介紹微生物學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應用部分充分利用微生物學理論知識,解決食品釀造、保藏過程中的具體問題,將微生物營養、生長及生態關系始終貫穿其中,內容編排注意選取重點或有代表性的產品,以此帶動對其他同類產品加工中微生物變化規律的了解,全面而不繁雜,分析條理,思路清晰,便于學生自學、討論。
實驗教材安排了食品微生物學基礎實驗技術、食品微生物學安全實驗技術、食品微生物學應用實驗技術三大實驗系列,共設實驗78 個,內容具體、可操作性強,既考慮了學科體系的完整,又有利于學生循序漸進地進行實驗能力訓練,方便各校在實驗教學時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選用。教材除注重基本實驗技能的訓練外,還特意安排了一些綜合能力培養實驗,如水解酶產生菌的分離篩選、發酵過程中微生物菌相測定等,增加了啟發性和創新性,有利于學生科學測試、合理分析、理論結合實踐的綜合素質培養。
本套教材在編排方式上均采用先基礎后應用的線條風格,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內容清晰簡練,聯系專業實踐。理論與實驗教材之間能相互調節,體現二者的統一,如《食品微生物學》第三版教材適當壓縮了篇幅和文字,刪減了部分章節內容,語言描述更為簡練。刪減的第二章“食品微生物學技術”內容,及時調整到《食品微生物學實驗原理與技術》第二版中進行了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