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建勝圖/全景視拓
重建鄉村教育,從校長開始
文/袁建勝
圖/全景視拓
北京師范大學繼續教育學院院長王文靜說:“我想當下中國鄉村教育里,有一種來自基層的校長和教師的浩然之氣,這就是鄉村教育的原動力。”

畢節4名留守兒童自殺事件已過去一個多月,當地不再傳出相關消息,所幸,年幼生命消逝所引發的社會思考沒有停止。
2015年6月22日,一場名為“鄉村教育發展的原動力在哪里”的論壇,在北京師范大學輔仁校區舉行。著名人文學者錢理群和數位教育界專家,與40位來自貴州偏遠地區山村中小學的校長,一起探討如何讓鄉村教育重拾原動力。
教育關乎人心,在家庭教育嚴重缺失的鄉村,教育更關乎一代人的成長甚至社會的穩定。鄉村教育該如何重建?舉辦論壇當天,一項名為“腳里學院”的公益項目啟動,項目試圖通過對鄉村學校校長進行全面培訓,提升校長的修養和素質,正如項目理念所言:“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
把重建鄉村教育的重任放到校長肩膀上,你可以認為是一種理想主義,但也是一種務實的選擇。
如果問貴州省威寧縣羊街二中校長吉學勤:“你從事鄉村教育的原動力是什么?”他會告訴你一個具有魔幻意味的真實故事。
多年以前,吉學勤外出辦事,回家時天色已晚,獨自一人走在漆黑寂靜的山間小路上,遠處隱約閃爍著燈光。突然,路邊竄出一個人,手里握著一把明晃晃的砍刀—搶劫!
吉學勤懵了,他從未遇到過這樣的事,也不知道該如何應對,只是瞪大眼睛,對著面前這個影子。逆轉來得太快,兩人的對峙瞬間結束,劫匪失聲叫了出來:“吉老師!”然后轉頭就跑。吉學勤立即認出,他是之前自己教過的學生。有驚無險,但吉學勤心中五味雜陳。
比起吉學勤,范光留對校長的記憶則充滿溫情。學生時代的一個夏夜,范光留攛掇另一個同學,晚上偷偷在校園一角沖冷水澡。正沖得暢快,一回頭,看見老校長手里拿著高壓鍋蓋上的橡膠軟圈,盯著他。范光留當時嚇得心都涼透了,他知道老校長平素威嚴,生氣了會打人,誰知道這一次老校長沒有批評他,而是使勁摸了一下他的頭說:“去,趕緊擦干,回去睡覺!”
“70后”范光留現在是畢節市第三實驗中學校長。他在村小學讀一年級時,一次,一戶村民家著火,房子燒了個干凈,為了不讓這家村民挨餓受凍,村支書決定占用校舍,范光留就沒書讀了。幸好舅舅接他到自己村里繼續上學,他才得以繼續學業。
范光留講的這個故事,像是一個比喻,是貴州鄉村教育惡性循環的縮影—因為條件和基礎都差,在經濟發展、突發事件等各類情況之中,教育首先要做出犧牲,30年前如此,現在仍然沒能完全跳出這個循環。
貴州師范大學教授、原貴州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顧久,10多年前曾任畢節地區(2011年設市)行署副專員,當年推行“兩免一補”政策(免教科書費、免雜費、補助寄宿生生活費政策),入學率大幅度提高。該地區缺少校舍,很多適齡兒童無法按時入學,地區政府決定,利用有限的資源擴大校舍規模,教育局的領導拒絕放低建筑安全標準,地區政府卻別無選擇,只能強令教育局快速推進覆蓋,以后再陸續加固。
顧久感慨地說:“萬一發生地震,我們將成為歷史的罪人。”顧久有一位來自山村的學生曾經說過一句話,讓他印象深刻:“我們都是天養大的孩子。”
貴州省威寧縣東山學校校長張海明,介紹了目前貴州偏遠山區的基礎教育存在的問題,首先是家庭教育的缺失。當地留守兒童(含單親、單孤、雙孤情況)眾多,缺少家長陪伴和教育的情況比較普遍,即使父母在家,對孩子的教育關心也不夠,其根本原因是父母本身也沒怎么受過教育。
張海明說:“我們學校是9年一貫制學校,學生2211人,老師106人,服務半徑6公里,涉及5個村,家長受教育年限平均只有3年,也有不少是文盲,這是歷史遺留問題,改變是比較慢的。”
貴州山區一些學校的墻上貼著標語:“學好知識,打工掙大錢。”老師為防止學生輟學,家訪時給家長做思想工作,通常也會表達這樣的觀點,這看上去確實降低了對教育的追求,但實際上又是一個策略性的無奈之舉—說別的,家長不一定有動力配合學校教育。
孩子本身的學習動力也不強,因為資源缺乏,教學水平較差,當地高考錄取率低,高中的錄取率也不高。以威寧縣為例,每年初中畢業的學生約3萬人,高中招生不到1萬人。學習中等以下的學生,初中畢業通常是立即出去打工,對學費減免的中專和技校也不感興趣—反正畢業后也是做一樣的工作,何必浪費一兩年的時間?
由于師資缺乏,老師工作繁重也是普遍的現象,教師流動率較高。東山學校老師總數106人,3年之內向外流動的有二三十位,通常是有經驗的老師考去縣城的學校,再補充剛畢業的年輕老師到農村,而且仍然缺少音樂、美術、體育等課程的老師。
威寧縣教育局黨委書記蔡朝友說,2008年前后,“兩免一補”在威寧縣引發了一場“震動”,適齡兒童入學率大幅度提高,威寧縣“一下多出6萬多人”,加速修建了18萬平方米校舍,當年新招教師3492名。
近年來,中央針對西部地區持續推行“特崗教師”計劃,鼓勵師范類大學畢業生深入偏遠地區工作,補充學校師資。2015年6月8日,國務院發布《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年-2020年)》,要求地方各級人民政府采取切實措施,加強老少邊窮島等邊遠貧困地區鄉村教師隊伍的建設,縮小城鄉師資水平差距。
作為民間力量,很多公益機構和個人也在嘗試參與鄉村教育發展的事業,在補充和提升偏遠山區師資、培訓、文化等方面,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腳里學院”是一個樣本。
位于貴州省黔東南自治州的腳里小學,是一個典型的山區教學點,戈友公益基金會2010年發現這所小學時,學校只有一、二兩個年級,兩位老師。基金會向這里派駐了兩位長期支教老師,增加了三、四年級。幾年來,狀況沒有明顯變化,仍然是只有兩位老師,最新的改變是,其中一位老師已經考取了研究生,即將離開,急需補充師資。
基于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考慮,“撤點并校”看上去是這里更好的選擇,但是當地村民堅持要留下腳里小學,因為距離它最近的中心小學,孩子不能當天往返,只能住校,一二年級的孩子很難照顧自己,很多家庭選擇推遲孩子的入學時間。
據戈友基金會理事長、腳里學院院長程雯介紹,2010年以來,基金會對貴州為主的鄉村學校進行持續、深入調研后發現,一個好校長在一所山村小學里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基金會隨后啟動“好校長計劃”以及與之相關的“骨干教師培訓計劃”,數年來組織約200位山村校長走出大山,進行培訓和訪學,“送課下鄉”活動將優秀教師資源引入大山,與山區老師進行深度交流和學習。
作為“好校長計劃”的升級版,“腳里學院”進一步整合社會資源,由包括俞敏洪在內的19位企業家、教育家、教授組成理事會,為校長提供教育、管理、教學、文化訪問、北京打工子弟學校走訪在內的模塊化、體系化培訓。
北京師范大學也針對西部教育問題,推出“2030中國未來鄉村學校計劃”,還請到世界級管理大師彼得·圣吉擔任顧問。北京師范大學繼續教育學院院長王文靜說:“我想當下中國鄉村教育里,有一種來自基層的校長和教師的浩然之氣,這就是鄉村教育的原動力。”
中國的鄉村教育,過去最被關注的是軟硬件的短缺,缺少對理想、信念的培育和激發。
教育不僅是傳授知識,更是尋找人性之美,傳遞精神與希望,鄉村教育更需要這些。
(孫 納摘自《新民周刊》2015年第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