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明波
阿拉伯大餅傳奇
文/李明波

一提起中東,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紛繁復雜的民族、宗教、政治派別和語言,當然還有長年不斷的戰爭。但實際上,政治僅僅是我們觀察中東的一個維度。曾經擁有過燦爛歷史的中東,自然擁有豐富多彩的文化。
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紹的是阿拉伯人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食物—阿拉伯大餅。在阿拉伯語中,大餅的發音是胡卜茲(Khubz)。這是一種圓形口袋狀面食,由小麥面粉和水發酵后烤制而成。大餅的“口袋”是由蒸氣膨脹形成,面餅冷卻后變得平坦,中間留下一個口袋。在敘利亞,人們往往喜歡把剛出爐的一大沓大餅直接裝入塑料袋中,出售的時候以包為計價單位。
在阿拉伯,大餅是餐桌上必備的食物。去阿拉伯餐館就餐,大餅通常是免費的,可隨意取用。常見的吃法是把大餅撕一小片,包入烤肉、豆醬及蔬菜沙拉,口感豐富,開胃清新。一口烤肉一口沙拉,就不容易吃膩。當然,并不是每個阿拉伯家庭都可以頓頓吃肉。如果沒有肉,阿拉伯人通常用大餅蘸著Hummus(鷹嘴豆醬)吃。如果你在吃飯時間去開羅街頭漫步,常可見到三五成群的人聚在一起嚼著大餅,這已成為埃及街頭的“飲食文化”。剛剛出爐、還冒著熱氣的阿拉伯大餅,對我來說是一種難得的異域美味。不在中東的日子里,我常常在夢中聞到阿拉伯大餅的味道。
提到阿拉伯大餅,就不能不提到在中亞、南亞等地常見的一種主食—馕,馕的叫法實際上來自波斯語。阿拉伯大餅與馕無論從外形上,還是從加工工藝看,確實有很多類似的地方。其實,阿拉伯大餅已經不僅僅是阿拉伯人的主食。在以色列、土耳其、伊朗,甚至是希臘等地中海北岸的國家,你都會發現形狀類似阿拉伯大餅的面食,最大的區別就是叫法不同。
吃貨們可千萬別小看了這大餅。在阿拉伯世界,大餅可不僅僅是一種食物,而且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關鍵物資。2005年,我還在北京大學讀書的時候,曾經協助老師接待過一個阿拉伯國家的中青年干部班。20多個學員中有3個敘利亞人,為首的那位中年人的頭銜讓我在10年后依然印象深刻,因為他是敘利亞的大餅部部長,專門管理敘利亞全國范圍內大餅的生產和銷售。據說在大馬士革,這個職位可是一個肥差。
在埃及、敘利亞等經濟發展相對緩慢的阿拉伯國家,依然存在著類似當年中國的計劃經濟體制。也正因此,這些國家的大餅價格非常低廉,可以確保低收入者每天都能吃飽飯。像在埃及,1埃及鎊(約合0.8元人民幣)可以購買到8~10張大餅。要知道,埃及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麥進口國之一,每年進口小麥達1000萬噸。可埃及大餅數十年來價格幾乎不變,其原因就是,埃及政府給予了大量的財政補貼。在敘利亞,大餅的價格同樣便宜。2011年敘利亞內戰剛剛爆發時,我在大馬士革了解到,每包大餅的價格是15敘利亞鎊(按當時的匯率,大約相當于人民幣2元錢),大約有2公斤重,足夠吃好幾天了。
這些阿拉伯國家為何如此重視大餅?原因很簡單,老百姓吃不飽飯就會鬧事。所以不難理解,為何敘利亞內戰持續3年多,巴沙爾政權咬緊牙關不提高大餅價格,就是害怕給自己增加新的敵人。2014年7月,財政吃緊的敘利亞政府終于趁著戰場上局勢有利于自己的時候,一口氣將大餅價格提高了70%。
(烏云格摘自《看世界》201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