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 偉 圖/喻 梁
卷首語
跳繩游戲
文/張 偉 圖/喻 梁
20世紀80年代出生的農村孩子喜歡玩多人跳繩的游戲—兩個孩子拽住一根麻繩的兩端持續甩動,其他十幾個孩子輪流上場跳。通常而言,眾人的目光都難免集中在跳繩的孩子身上,以至于最后這往往變成一種表演。孩子們發明了很多種夸張的方式來炫耀跳繩技巧,沒有人把目光投向甩繩子的那兩個家伙,他們做的事情就是按照某個固定節奏做機械的運動。
但30年過去了,我仍然堅信這個游戲里最重要的人被忽略了。我一般喜歡做甩繩子的人,因為每當我有意地放慢節奏,其他人就不得不費力地調整步伐;如果我嫌其他人太輕松了,就會提高繩子的甩動速度,讓他們手忙腳亂。甩繩子的孩子擁有這個游戲里最大的權力:定節奏,讓其他歡樂的人們不知不覺地按著你的意志來跳躍。決定基本規則的人往往悶聲不響,這種事并不鮮見。
比如,程序員劃定了我們這個時代的基本規則,他們的偏好與品位時刻改造著我們,但他們卻像甩繩子的孩童那樣沉默。人們總是更關注風頭人物,高明的言辭、戲劇化的表情和華麗的衣著很容易就吸引目光。但數量龐大而沉默的程序員在冷冷地旁觀著,決定著我們的步伐。
拿起你的手機就明白了。安卓系統和蘋果系統,以及每個軟件的運行規則、流暢程度和使用習慣,才是劃定我們生活基本框架的東西。倒退10年,Windows系統的硬盤劃分、文件儲存方式,定義了我們的工作習慣,甚至影響了我們思考事物的方式。自從這個世界開始深度依賴電腦、手機和互聯網,那些代碼編寫者就握住了驅動我們的“繩子”。
回過頭看,幾乎沒有哪個時代或領域的“跳繩”是由那些光鮮、醒目的人掌控的。蒸汽機車的設計者比賽車英雄重要多了,演奏家們也得在樂器制造者的框架里行事,更典型的例子也許是游戲領域。當代碼工程師完成了設計3D游戲必需的圖畫引擎技術后,游戲設計師們開始在這個基礎上,忙著制作出五花八門的游戲,玩家們則在游戲設定的規則內盡情表演,很少有人意識到這一切的決定者是那個待在骯臟的辦公室里一言不發、厭倦社交的古怪的代碼天才。
這是多么動人的場景啊:世界像是不斷翻滾的浪花,人們依次在別人指定的規則上表演,最終的巨浪震驚了岸邊的觀望者,但很少有人看到源頭關鍵的顫動。
這個世界仍然遵循著古老的傳統:甩繩子的人默不作聲,跳繩的人歡樂起舞。這個世界以意外的方式實現了平衡,像在跳繩游戲里那樣,最終,沉默的孩子和歡樂的孩子一起,構成了一個充滿戲劇感的整體,我們需要選擇的只是充當哪一個角色。
(黃潔英摘自《智族GQ》2015年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