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_本刊記者 楊宇勃
渭南移民:兩鬢斑白,故鄉(xiāng)難覓
文/圖_本刊記者 楊宇勃
陜西關中素有“八百里秦川”之稱,黃河支流渭水從這里穿過,鑄就了關中平原沃野千里的美景,沿隴海線從渭南向東行駛約200公里是建設于20世紀50年代后期的著名水利工程——三門峽大壩。其庫區(qū)涵蓋了陜西、河南、山西三省100多萬畝土地。
據(jù)從事移民工作30余年的渭南市移民局工會原主席李萬明介紹,陜西省渭南市占了三門峽庫區(qū)80%的面積,其中包括渭南市所轄的大荔、華陰(1990年12月撤縣設市)、潼關等縣,轄區(qū)各縣目前總共有60多萬移民。
“一人遷,萬人安”,當時就是這么說的。
2015年6月19日,在渭南華陰市北社鄉(xiāng),本刊記者見到了該鄉(xiāng)移民新姚村村民張三民、南柵村村民吳建峰、東柵村村民駱許民……
移民們告訴記者,在渭南華陰、大荔、潼關等縣市有很多像北社鄉(xiāng)這樣特殊的鄉(xiāng)鎮(zhèn),這里生活著一個特殊的群體——移民,他們都是三門峽庫區(qū)渭南地區(qū)的返遷移民。
他們是這片土地上土生土長的本地人,操著濃厚的關中方言。然而,作為三門峽庫區(qū)移民,他們又對當下生存的這片黃土地有著諸多的陌生。回想起20世紀50年代后期那場因修建三門峽大壩而被搬遷到渭南市澄城、白水、合陽、富平、臨潼等區(qū)縣的“移民大遷徙”時,村民吳建峰說:“當時喊的口號是‘遷一家救千家,千家扶持一家’,因為那時國家很困難,幾乎沒有什么安置。”村民自己的房子被當?shù)卣鲀r,然后由遷入地生產(chǎn)隊建房,按照原來房屋的作價多退少補。
“我們移民當時沒有得到任何補償,搬遷的時候移民的經(jīng)濟條件十分困難。”新姚村村民張三民搬到了渭南白水縣大楊公社楊下村,當時他只有16歲,因為父親當年是生產(chǎn)隊的出納、會計,張三民時不時地會幫父親記賬,所以對于當時的情況很熟悉。
“當時去的時候,地方上說是(搬過去后)‘碗里有面,炭窯有炭’,結(jié)果過去之后什么也沒有。”張三民告訴記者,搬過去后,移民都是住在當?shù)剞r(nóng)民家里,三年后才搬到生產(chǎn)隊幫忙建設的房子里。
“當時我只有十幾歲,那年陰歷十二月二十五晚上,我還在學校上自習,第二天天沒亮,就坐著火車被拉到渭南市。”移民董生鑫告訴本刊記者,原來屬于一個村子的村民,當時就被分散到白水、富平、蒲城等地,雖然偶爾還能見面,但是機會很少。
移民駱許民在三門峽大壩未修建之前是華陰駱家城人,1959年在遷移過程中被分到蒲城孫鎮(zhèn)公社南原頭村,1986年7月,又返遷到如今的村莊——華陰市北社鄉(xiāng)東柵村。駱許民說,渭南屬于三門峽庫區(qū),移民外遷是為了修大壩,是為了河南、河北、山東等地不受水災。“一人遷,萬人安”,當時就是這么說的。
記者了解到,從1956~1958年,在大荔、華陰、潼關、朝邑等縣,時不時的會有一股農(nóng)民攜家?guī)Э冢彝膺w,伴隨著搬遷,賣掉了家里的房子、樹木、糧食,進而從物質(zhì)層面與故土做痛苦的“決裂”。
“有的人被安排在渭南其他縣,如白水、蒲城、澄城等,而有的則被異省安置。安置在省內(nèi)屬于內(nèi)遷,這部分人還好點,外遷到寧夏的就相對困難些了。”大荔縣趙渡鎮(zhèn)趙西村村民王文智告訴記者,當時移民喊著口號:“遷到寧夏去,支援三門峽;愿吃苦中苦,建設新家園!”但被安置在寧夏陶樂的人生活十分艱辛,很多人想回來,卻因種種原因未能實現(xiàn)。
天旱的時候,移民就用地窖儲水。
新姚村村民吳建峰說,搬遷的時候,縣上動員搬遷的工作人員承諾,搬出去后生活水平會超過原遷出地,但是,村民到當?shù)睾蠡緵]辦法生活,旱原地方吃水成了難題,全村只有一口井,由于水少,井深就達36丈,否則就沒水,天旱的時候,移民就用地窖儲水。
原本生活在“關中白菜心”的渭南移民,享受著父輩們留下的這片沃土帶來的恩澤,渭河、黃河、洛河從這經(jīng)過,南面是秦嶺,地下水資源相當豐富。村民回憶,搬遷前,畝產(chǎn)800多斤沒一點問題,但是,搬過去后一畝地收成不好的時候只有70多斤,最好的時候也不到120斤。
移民代表董生鑫告訴記者:“渭南屬于關中平原的肥水寶地,這里當時是陜西省的產(chǎn)棉區(qū)。1956~1958年期間,這里的村民每人一天可以賺5元錢;但在遷入地,移民一天只能賺2角錢甚至更少。”
除了離開故土后生活水準的不盡如人意外,移民還告訴記者,當時不少遷入地方地老百姓存在“欺客”現(xiàn)象。當時國家經(jīng)濟條件不好,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低下,土地幾乎成為所有生產(chǎn)隊地命根子,而移民群眾的遷入理所當然地會與當?shù)亍皳屚恋亍薄U剂藙e人的地,別人生產(chǎn)的糧食就少了,這對于那個以土地為基本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資料的年代而言,其中的沖突可想而知。
吳建峰是被安置在寧夏平吉堡農(nóng)場的移民,1956年,作為“先遣隊”,他與一些青壯年村民一起去寧夏修建房屋,開荒種地,修建水利,“我們移民當時是坐汽車去的,從老家一直坐到寧夏平吉堡農(nóng)場,到那之后,才發(fā)現(xiàn)那邊是一望無際的荒草灘、沙漠。”1958年,房屋建成后,后續(xù)移民隨之遷入寧夏平吉堡農(nóng)場。
1962年,吳建峰回到渭南后,“渭南又沒有我的地,沒地方去,又被當?shù)卣仓玫脚R潼,安置費用也是自己出的。”吳建峰告訴記者,當時搬到臨潼時,除了自己,還有他的祖父,數(shù)年后,祖父葬在臨潼。“我祖父是華陰北社鄉(xiāng)南柵村人,我后來又從臨潼搬回南柵村,在臨潼,移民和當?shù)卮迕裼忻堋!?/p>
采訪期間,移民代表董生鑫告訴記者,像吳建峰祖父這樣在20世紀5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后期葬在遷入地的移民很多,他們中的不少人離開故土,時刻想著回到自己父輩們耕種過的土地上來,然而,卻因天不假年,最終埋骨異鄉(xiāng)。
董生鑫說,如今渭南地區(qū)移民算上后代已經(jīng)有60多萬人,他們中的很多人每年清明時節(jié)都會從數(shù)十公里甚至數(shù)百公里的故鄉(xiāng)趕到當時的遷入地祭拜、掃墓。有的人甚至因為路遠還必須提前一天趕在當?shù)刈∠隆!拔夷赣H去世的時候,她臨死之前告訴我,無論如何都要把她埋在老家華陰市五方鄉(xiāng)高家村,當時,我用架子車從蒲城縣推了300多里路才將母親的尸骨帶回老家。”
父輩們未能實現(xiàn)的愿望,在后代身上終于實現(xiàn)了。
1985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陜西省三門峽庫區(qū)移民安置問題的會議紀要》,決定從庫區(qū)國營農(nóng)場和部隊農(nóng)場土地中劃出30多萬畝土地用于安置移民生產(chǎn),返庫定居。如此一來,父輩們未能實現(xiàn)的愿望,在后代身上終于實現(xiàn)了。
移民坦言,在之后的移民返遷中問題其實也不少。“人怕三連搬,一年搬得三年窮,我們移民搬遷都是自遷、自運、自建,所有的費用都是自己負責。國家用于安置移民的費用、土地因為某些原因被打了折扣。”
1988年,7萬多移民選擇重歸故里,然而,昔日的房屋早在30年前就被拆除,殘垣斷壁掩蓋在雜草叢中,對于移民而言,以前的村落、土地如今已經(jīng)不見蹤影,眼前呈現(xiàn)的所有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在大荔縣趙渡鎮(zhèn)趙西村,村民郭某告訴記者:“以前的村子如今已經(jīng)看不到了,唯一剩下的就是趙渡鎮(zhèn)以前的城門樓。”本刊記者驅(qū)車來到城門樓前,這里雖然有后來修葺的痕跡,但是還可以看見舊時的模樣。
“這城門樓后面就是以前的老趙渡鎮(zhèn),移民以前的老家就在這里面。”指著遠處的土地,移民代表董生鑫告訴記者,如今的新趙渡鎮(zhèn)是80年代移民返遷后政府建設的,“當時政府出資建設了醫(yī)院、學校、鎮(zhèn)政府、道路等公共設施。”至于移民的房子,則是自己出資建設。
在趙渡鎮(zhèn),移民王某告訴記者,鎮(zhèn)上主干道路的西邊是趙西村、朝陽村、樂河村,路東邊是趙東村、新市村,所有的村民都是20世紀80年代后從蒲城、臨潼、白水、富平以及寧夏遷回來的,“在此之前大家都不認識,后來住在一起才熟悉的,起初回來時,移民們住在自己的簡易庵棚里。”
移民王文智告訴記者,如今庫區(qū)的面貌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以前的村貌都沒了,找不到了。王文智的祖父是在1958年移民外遷之前過世的,然在此之前過世的人的墳墓在庫區(qū)蓄水的時候并沒有進行搬遷,如今,對于移民而言,他們幾乎都找不到自己祖先的墳墓,“當時人沒有這個意識,所以蓄水之后,墳墓就被泥沙淹沒,庫區(qū)的泥沙最少抬升了10米,以前的墳墓沒有能找到的了。”
如今在陜西省渭南分布著60余萬移民,他們中的不少人一輩子可謂與搬遷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幾乎每個村民從兒時起就對這種背井離鄉(xiāng)的生活深有體會。60多年過去了,隨著國家對移民問題的重視,渭南移民生活也開始發(fā)生改變,物質(zhì)生活的日漸改善,給他們帶來了諸多利好;然在精神層面,在數(shù)次遷移中,渭南移民的內(nèi)心中依舊殘存難以言表的苦悶。
采訪期間,本刊記者發(fā)現(xiàn),這個特殊群體中,似乎潛藏著一種歷史的滄桑感。當移民代表告訴記者,當?shù)仡愃七@樣聚集在一起的特殊村落有很多很多時,不禁讓人對移民心生敬意。20世紀50年代,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和父輩一起告別了這片祖先們耕作過的土地,30年后,他們又再次回到了這里,兩鬢斑白時,“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時光留下的只有僅存的記憶與早已不是故鄉(xiāng)的故鄉(xiāng)。

部分渭南移民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