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本刊綜合
鄉愁縷縷尚可留
文_本刊綜合

“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边@是唐朝詩人賀知章告老還鄉時抒發的鄉愁。鄉愁,是一個人靈魂最初的寄寓之所,是一個地方文化的無形載體,在離家多年的游子看來,歸來后能找到舊時的風物,咀嚼到舊時的味道,就是濃濃的鄉愁。對一個地方而言,地方文化的命脈流傳其間,固化在一些物質的景觀上,這些景觀具有歷史的生命氣象,便是這個地方的鄉愁所在。
不可否認,近一段時期以來,隨著我國城鎮化建設的飛速發展,很多地方確實極大地破壞了鄉愁氛圍,尤其在大拆大建的過程中,我們屢屢從媒體上看到暴力強拆的報道。在這些暴力拆遷事件中,有哭聲,有淚水,甚至有鮮血。但是,值得欣慰的是,在中央對鄉愁文化的倡導下,自官方到民間,留住鄉愁的舉措也在不斷推出,鄉愁正像經濟建設一樣被提上了政府的案頭、民眾的心頭……
在中央政府要“留得住鄉愁”的倡導和環保政策的強力要求下,不少地方政府正逐漸回歸對鄉土文化的重視。
在城鎮化建設大潮中,諸多地方大面積存在“唯GDP論英雄”式的大拆大建,對風土人情、鄉愁文化的破壞極為嚴重,問題日益突出。在中央政府要“留得住鄉愁”的倡導和環保政策的強力要求下,不少地方政府正逐漸回歸對鄉土文化的重視。
新區建設,生態先行?!赌暇┤請蟆穲蟮婪Q,南京市江北新區的規劃充分體現了這一思想。江北新區的林區、濕地、生物多樣性資源不可復制。那么,在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山水怎么留?“調整生態紅線,控制開發強度”,這是江北新區給出的答案。
在生態資源保護方面,江北新區通過優化調整生態紅線保護區,劃定嚴格的保護界限,一級管控區內禁止一切形式開發,把山水資源原封不動地保存,二級管控區內禁止和主導生態功能無關的開發,控制開發強度,禁止毀林開墾和毀林采石、采砂、采土以及其他毀林行為;在珍貴景物、重要景點和核心景區,除必要的保護和附屬設施外,不得建設賓館、招待所、療養院和其他工程設施。
老山核心保護區禁止開發建設。老山景區是南京最大的城市綠肺和森林氧吧,按照《南京市老山景區保護條例》規定,嚴格禁止老山景區核心保護區的開發建設。為進一步加強老山景區的保護利用,統籌協調周邊城鄉空間,規劃將研究范圍拓展到浦口區的永寧、湯泉、江浦、頂山等街道。
建通風廊道,讓山風江風吹進城。規劃中的通風廊道分為3級,其中,1級為城市主通風廊道,貫穿各城區組團,打開江北城區東北部邊緣地帶通風口,利用良好的城鄉邊緣結構將自然風引入城市內部,對廊道上和臨近的建筑規劃嚴格限制。此外,長江北側和老山南側臨近區域構建以低矮灌木、草地為主的綠化帶,并控制臨江建筑物高度和密度,以便江風、山風更好地進入城區。
當拆遷與古建筑、古跡發生嚴重沖突時,如何留住一段歷史的記憶,也是留住鄉愁的題中之義。
名勝古跡、古建筑的保護,理應也是鄉愁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當拆遷與古建筑、古跡發生嚴重沖突時,如何留住一段歷史的記憶,怎樣鎖定當地居民的緬懷情結,也是留住鄉愁的題中之義。這方面,也有不少地方探索出了較為合適的路子。
大唐名相狄仁杰故里在山西太原小店區,據《山西晚報》報道,小店區狄村在2015年將啟動整村拆遷改造。狄仁杰雖然官位顯赫,但隨著朝代的更迭,狄仁杰后人及其直系近親已逐漸移出故鄉狄村,狄仁杰在家鄉沒有留下片瓦條椽,只有唐槐公園里狄母所植的古老唐槐婆娑茂盛,供世代居住當地的居民追憶。在拆遷改造背景下,原來的狄村社區舊村在不久的將來都將成為回憶。那么,狄村人如何“記住鄉愁”?
“這幾年我們一直在提議打造狄仁杰主題公園。老村拆遷,村民的鄉情往哪兒寄托?拆遷后,村民靠什么生活?這一切,社區都在考慮,計劃將主題公園與白云寺、王峰村出土的北齊《狄湛墓志》等連片打造成為一條文化旅游項目。”社區一位負責人說,狄仁杰一生為官的事跡中,蘊含著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作為唐代名相狄仁杰故里,很有必要深入挖掘、搜集、整理和研究狄仁杰文化,弘揚狄仁杰文化、打造狄仁杰文化品牌,在老村整村拆遷前,他們也會及時留下圖片文字資料,讓村民記得住鄉愁。
報道稱,在新的狄村社區大院,還成立了“小店區狄村社區狄仁杰文化研究會”。社區大院陳列有狄公塑像:紅銅制成的半身塑像,高約93厘米、肩寬約85厘米,重百余斤,立在一米多高的底座上,擺放在研究會大廳中央。與唐槐公園內的狄公塑像大小、模樣都相仿,頭戴官帽,頜下一縷胡子飄然于胸前。“我們狄村社區老村子是要拆了,但我們要按習總書記說的‘記住鄉愁’,弘揚狄仁杰文化,打造狄仁杰文化品牌?!笔谰拥掖宓睦罱鹬先巳缃袷堑胰式芪幕芯繒呢撠熑酥唬缡钦f。
村莊會消失,但留下點資料史籍,搶救出一些即將消逝的文化歷史,這就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村莊要拆遷了,怎樣留住一份鄉愁?據《紹興晚報》報道,浙江省紹興縣斗門鎮楊望村目前已發展鎮行政中心所在地,現代化的水陸交通、高架鐵路、高速公路、快速公交往來馳騁……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一些重要事件、民俗活動等也在村民的記憶中被漸漸遺忘,而且楊望村即將整體拆遷,雖然村莊會消失,但留下點資料史籍,搶救出一些即將消逝的文化歷史,這就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斗門鎮楊望村的馬仲安決定為出生地寫村志。74歲的老人筆耕不輟,歷經9個月的辛苦走訪,終于寫成7萬余字的《楊望村紀事》,并將其付梓出版?!拔疑跅钔?,長在楊望,楊望養育了我。如今退休在家,為村里發展盡一份力,為后代留下一筆精神財富,這是我有生之年的最大心愿。”說起撰寫村志的緣由,馬仲安對這塊生活了70多年的土地飽含深情。
2014年7月份的時候,楊望村黨總支書記袁利生一早找到他,似托付重任般地對他說:“老馬,我們村馬上面臨著整體拆遷,鄉情難舍,故土難離,你繪畫寫作水平高,能否寫一本關于楊望村由來的書出來,告訴大家村里的歷史淵源,給老老小小留下一點帶根的東西?”這與馬仲安想寫文章讓后人記住楊望村發展歷史的思路不謀而合。
《楊望村紀事》內容翔實,全書共分序言、楊望村村圖、楊望山水、社會變遷、風俗習慣、鄉賢事績、詩詞輯佚、民間傳說、大事記等章節,雖然村里的年長者都紛紛給馬仲安介紹了許多鮮為人知的往事,但為了確保村志的準確性,他大多還經過了實地走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