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劉吉同
反“四風”要向人浮于事開刀
文_劉吉同

一位在縣政府大樓上班的年輕朋友最近對筆者說,現在可嚴格了,每天上班“四照相”(即一天四次上、下班都要簽到、照相)。縣紀委派出多個檢查組,帶著攝像機和照相機,隨時會到各單位搞“突然襲擊”。若是發現違紀,比如遲到、早退、打瞌睡、干私活、打游戲、網上購物、聊天、玩微信、吃零食、串崗、看閑書等,都要及時通報和處理,嚴重的還要敲掉飯碗。他說眼下人人都如驚弓之鳥,進了大樓后誰也不敢越雷池一步,反“四風”見效了。
說起來,筆者也是個“老機關”了,在大院里做小吏二十多年,太熟悉那里人浮于事的套路了。筆者曾經問過一個事業單位的局長,說假如讓你承包本局,你需要多少人?他說10人足夠,撐足了15人。然而該局眼下已達150人!人們上班無事可做,故都把時間用在了上網和閑聊上,玩游戲、看電視、上微信、購物、擺龍門陣等等,這樣輕松地把一天就打發了,覺得也很“充實”。
這么多擁進大樓的人,怎樣進來的還真不好說,但難以排除因“一人得道”而“升天”的嫌疑。筆者曾在一個局待過幾年,那里好像是全市各縣的“方言超市”。“局長”來自不同的縣市,講著各地的方言,走馬燈似的更換,也會在這里留下他們的方言。情況是這樣的:新來的“局長”講A方言,要不了多久,這個局便會增加幾個講A方言的人。依次類推,局里“講B方言的人”“講C方言的人”都是這么進來的。那么,這些人的素質又如何呢?恕筆者直言,素質高的很少,與公開選拔進來的寒家子弟、正牌大學生相比,要差得多,掂不起筆桿的比比皆是。沒事干又不會干,讓納稅人白養了一批“食客”。
如今,在一道道“禁令”面前,大家只有告別以前的“工作方式”而進入“新常態”了。那么,眼下這么多人被圈在大樓里,讓他們做什么或能做些什么呢?為此,筆者搞了點調查,與調查前的判斷差不多。他們在里面一是枯坐,無所事事,空耗時光。二是小范圍聊天。有無聊式的聊,東一句西一句閑扯;有聊熱點的,比如“畢福劍事件”、釣魚島之類;有聊家長里短的,這個多為女性。只不過聊時大伙都有了點警惕性,一旦“生人”闖入,馬上戛然而止。而下班時間一到,眾人會潮水般地往外涌,因為終于熬到“禁閉”結束了。
怎樣糾正這種現象呢?這就要求反“四風”應從治表走向治里,不應只把功夫下在上班紀律上,而應釜底抽薪,向人浮于事開刀。你見過那些大火車站的售票員和機場上的安檢員在崗上打瞌睡、干私活、玩游戲之類的現象嗎?沒有,甚至忙都忙不過來,關鍵是他們的職、責和事不允許他們那樣做。
針對目前這種臃腫狀況,竊以為需要砍“四板斧”:一是破除“吃皇糧”等于終身制的理念,切不可把“減員增效”和“下崗”僅視為工人的專利;二是進行人員清理,凡是未經“公開考試,擇優錄用”和不符合國家政策而進來的人,一律采取“一刀切”,哪里來的還回哪里去;三是按事定人、定崗、定責,一個蘿卜一個坑,讓“游手好閑”之輩在黨委、政府機關沒有生存的空間;四是打造最結實的籠子,把權力關進去,堵死“局長”隨意簽字進人的暗道,打開陽光進人的大門。大樓內哪怕進一個打掃衛生的,也不能搞暗箱操作,進而打造一個陽光、高效、價廉、干凈的政府。到此,竊以為反“四風”就反到了根子上。這一點,最得民心卻阻力如山,需上下聯動形成雷霆萬鈞之力,才可能撼動特權者死死堅守的這座“山”,也最考驗當下各級執政者的擔當、良知和執政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