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_本刊記者 化定興
集體企業改制迷局
文//圖_本刊記者 化定興
2007年,原廣東新會電器廠(現為廣東新會電器廠有限公司)的部分退休職工擔心醫療費無法報銷,向新會區會城街道辦(舊稱會城鎮政府)要求一次性買斷醫療保險費。直到這時他們才發現,新會電器廠早在1997年就以2700多萬元的價格賣給了個人,他們的利益訴求難以實現。因此,以敖景聰(新會電器廠原廠長)、梁國華(新會電器廠原書記)、談勝顯、張社保、鐘麗喜等人為代表的100多名退休職工開始了多年的維權之路,至今事情仍沒有解決。
2015年5月下旬,本刊記者到新會采訪時了解到,這些職工代表不僅想維護自己的利益,還想拿回廠子的所有權。
廣東新會電器廠最初由1956年成立的4家私人商店組成,經過歷史演變,成了城鎮集體所有制企業,規模和產值逐步壯大,主管部門是會城鎮政府。據本刊記者了解,1997年11月14日,會城鎮政府收到新會電器廠《關于企業轉制的報告》后批復,同意他們改制。時任新會電器廠工會主席談勝顯告訴本刊記者:“廠里一般大事小事我都知道,我在職時根本沒有上報過轉制材料,也不知道轉制材料是誰寫的。”
1997年11月18日,會城鎮人民政府和田少華、田漢華兄弟簽訂了“出讓企業產權合同”和“協議書”,將新會電器廠、新會市無線電廠、沈陽高壓開關廠新會分廠的產權轉讓,出讓金是2719萬元。時任新會電器廠治保主任張社保告訴記者,從企業改制批復到簽訂協議只用了4天時間,根本沒有時間進行資產評估和召開職工代表大會。
據悉,新會無線電廠與新會電器廠是同一企業兩個執照,沈陽高壓開關廠新會分廠是新會電器廠與沈陽高壓開關聯營設立的合作經營企業,其場地、廠房、設備均由新會電器廠出資所有。一位知情人士告訴記者,這3個廠其實就是一套人馬,三塊牌子,實體經營為新會電器廠。新會無線電廠和沈陽高壓開關廠新會分廠已分別于2005年4月 14日和2007年8月16日注銷。目前,新會電器廠有限公司的年產值大約有七八千萬元。
據了解,新會電器廠在1994年被評估價值1億多元,后來,會城鎮政府未進行資產評估,未經職工(代表)大會討論決定,就將新會電器廠私自出賣。而根據《城鎮集體所有制企業條例》第八條規定:“集體企業的職工是企業的主人,依照法律、法規和集體企業章程行使管理企業的權力。集體企業職工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第九條規定:“集體企業依照法律規定實行民主管理。職工(代表)大會是集體企業的權力機構,由其選舉和罷免企業管理人員,決定經營管理的重大問題。”
會城鎮政府與田少華、田漢華簽訂的協議顯示:田少華、田漢華可分3期繳交新會電器廠出讓金,電器廠的資產、負債、凈資產以及繳交資金的具體情況按“廣東省新會電器廠、新會市無線電廠、沈陽高壓開關廠新會分廠資產確認表(執行表)執行”。本刊記者通過該表了解到,當時新會電器廠的實際自有凈資產為3950多萬元,而田少華、田漢華所付價款為2719萬元,還有1200多萬元的資產由田少華、田漢華代管。據了解,這部分代管的資產應屬集體財產,但直到現在,依然歸田漢華無償使用。
該份資產確認表還顯示,田少華、田漢華分3期繳交出讓金的日期是1997年11月23日、1998年11月23日、1999年11月23日,應交金額分別是總出讓金的34%、33%、33%。不過,一份新會電器廠轉讓款明細表顯示,2719萬元的出讓金直到2002年才付完。令人疑惑的是,在2000年9月20日會城鎮政府與田漢華、田少華簽訂的“轉制企業產權移交確認書”上寫的是,田漢華、田少華已于2000年9月15日止將2719萬元的出讓金付清,會城鎮政府已將46.8萬元支付給田漢華、田少華作利息補償。鐘麗喜等人告訴本刊記者,田漢華、田少華并沒有一次性出資購買該廠,而是用了幾年時間,是以經營廠子的利潤來支付買廠款。
通過那份確認書,會城鎮政府移交給田漢華、田少華價值3652萬元的建筑物、土地以及價值782萬元的機器設備。2001年12月3日,廣東省新會電器廠更名為廣東省新會電器廠有限公司。
2007年,了解到新會電器廠改制的一些內情后,敖景聰、梁國華、談勝顯、張社保、鐘麗喜等退休職工開始上訪,他們分別到了會城街道辦、新會區信訪局、新會區政府以及江門市有關部門,但并沒有得到滿意的答復。
不過,不斷上訪并非一無所獲。2014年2月11日,新會區人民檢察院給出的書面答復稱:“2010年5月,對于處理新會電器廠轉制過程中引發的退休職工集體上訪系列問題,我院反貪局對被告方是否涉嫌犯罪問題進行了調查,在調查過程中,收到新會電器廠有限公司的退款400萬元。根據新委辦〔2009〕27號文件、〔2010〕15號文件,我院已將這筆退款于2011年4月26日移交新會區財政局會城街道分局。”張社保告訴本刊記者,他們去查看那兩個文件時被告知只能看不能復印,而且其中一個文件與企業改制這個事情并無關聯。
為了進一步了解事情真相,記者到會城街道經濟促進局、公有資產管理辦公室采訪,但由于事情久遠,相關人員并不知情。隨后,記者通過電話、短信聯系了當時簽訂協議書的會城鎮鎮長李全勝以及簽訂“轉制企業產權移交確認書”的林錫松,他們均沒有做出回應。
上訪的同時,敖景聰、張社保等人開始通過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權益。2007年,張社保等96名退休職工向新會區人民法院提起了行政訴訟。他們認為,會城街道辦以轉換經營機制為由,沒有經過合法清算程序,將原屬集體經濟組織的新會電器廠違法出讓,侵犯了他們的權利,要求撤銷“出讓企業產權合同書”,并為起訴人辦理一次性買斷醫療保險和納入社會化管理,履行對新會電器廠注銷前的清算義務,歸還侵占的集體企業財產。2007年7月26日,新會區人民法院審查認為,會城街道辦出讓集體企業的行為不屬于具體行政行為,不屬于行政訴訟的范圍,不予受理。

改制時簽訂的《協議書》
張社保等人對此不服,他們認為,會城街道辦出讓集體企業的行為,是屬于新會電器廠全體職工和江門市新會區會城街道辦之間的行政侵權糾紛,是政府相關部門超越行政職權范圍的結果,也是基于新會區人民政府授權實施的企業轉制、企業產權和企業經營權出讓等一系列旨在轉讓集體企業的具體行政行為;會城街道辦作為新會區政府的下屬行政機構,以貫徹上級企業改制的決定為由,擅自以自己的名義直接轉讓了集體企業的財產,其行為侵犯了上訴人及集體企業財產的所有權;會城街道辦撤銷集體企業時,既沒有為企業確定勞動關系轉換方案,也沒有對企業與職工解除雙方勞動關系做出安置保證,更沒有將企業經營權轉讓方案交由全體企業職工或代表大會討論表決,其行為顯然侵犯了他們依法享有的對集體企業的自主經營權。會城街道辦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了上訴人的人身權及財產權。
2007年9月10日,江門市中級人民法院經審查,維持新會區人民法院的裁定,同時指出,張社保等人請求辦理的買斷醫療保險和將其納入社會化管理屬于與企業的民事法律關系;新會電器廠是企業法人,對于涉及新會電器廠的出讓、清算、侵占企業財產等一系列行為,只有企業本身或者其法定代表人才具有訴訟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退休職工不具有原告主體資格。
行政訴訟之路走不通后,2011年,敖景聰、梁國華等178名職工向新會區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要求撤銷會城街道辦與田少華、田漢華簽訂的“協議書”。雖然原告人數超過了全體職工人數(270人)的半數,但由于他們只是企業的原職工,法院于2011年1月27日判定他們不具有原告資格,案件不予受理。江門市中級人民法院二審時認為,會城街道辦是新會電器廠的企業主管機關,其在實施企業體制改革政策過程中,于1997年與田少華、田漢華簽訂協議書,將新會電器廠所有資產及經營權轉讓,屬于會城街道辦行使其管理職能的行為,上訴人提起的訴訟不屬于民事訴訟范圍,因此維持原判。2012年,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以原告方“不是涉案協議書簽訂主體,其提出確認協議書無效缺乏事實和法律依據”為由駁回了他們的上訴。
一位知情人士告訴本刊記者,法院多次審理該案主要圍繞訴訟資格進行,并沒有涉及電器廠轉制中的主要問題。
兩次訴訟無果后,梁國華、談勝顯等123人將原新會電器廠廠長李東明告上法庭,提起了侵權賠償之訴。他們認為,電器廠轉制時,時任法定代表人李東明從未向職工代表大會就本廠改制事宜召開會議,李東明擅自向會城鎮政府打報告,要求企業改制,嚴重侵害了新會電器廠及全體職工的合法財產權益。新會區人民法院審理后認為,李東明作為法定代表人,以企業名義向企業開辦單位和主管機關的會城街道辦提出企業改制申請的行為符合規定,而且李東明履行職責行為的法律后果應由廣東新會電器廠承擔,而不是李東明個人承擔。雖然梁國華等人是將李東明列為被告,但實際仍是針對新會街道辦對新會電器廠進行改制的行為不滿而打的官司,法院判定這不屬于民事訴訟的范圍,而李東明也是不符合法定條件的當事人。此次訴訟最后經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審理,對方以相同理由駁回。本刊記者電話聯系到李東明,他說,當時電器廠有一個領導班子,可以找其他人了解,隨后掛斷了記者的電話。
2012年5月,敖景聰等179人以會城街道辦,田少華、田漢華共同侵犯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財產權為由,向江門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經江門中院和廣東省高院兩級法院審理,最終廣東省高院認定,敖景聰等179名職工的起訴屬政府及集體所有制企業的主管機關在實施對集體企業體制改革政策過程中發生的糾紛,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與企業改制相關的民事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政府主管部門在對企業國有資產進行行政調整、劃轉過程中發生的糾紛,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然而,敖景聰等人認為會城街道辦把廣東新會電器廠賣給個人,根本不是政府主管部門在對企業國有資產進行行政調整、劃轉,而根據《城鎮集體所有制企業條例》第55條規定:“國家保護集體企業的合法權益。任何政府部門及其他單位和個人不得改變集體企業的集體所有制性質和損害集體企業的財產所有權,不得向集體企業攤派人力、物力、財力,不得干預集體企業的生產經營和民主管理。”會城街道辦根本無權轉讓新會電器廠產權。該案最終經最高人民法院審理,不過,最高人民法院以原告主體不符合法律規定駁回了他們的再審請求。
湖南省瀏陽市人民法院劉法官告訴本刊記者,這種維權困境是特定歷史原因造成的,在現有法律下,這個事情通過訴訟是行不通的,所以必須強化對勞動者權利的保護意識,拓寬勞動者權利救濟渠道。他說:“一方面,那些職工有權益受損卻無法可循,所以要加強立法,對企業改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予以明確規定,加強對職工的權益保護;另一方面,這件事給人很多反思,那就是企業改制的程序方面必須公開透明,比如必須召開職工代表大會,對大會決議進行公示,公示期不少于1個月,改制只有接受社會監督,職工監督,才能防止暗箱操作。公示期間,利益相關人可以進行異議,這樣集體企業改制的迷局方能解開。”
劉法官還告訴記者,要想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除了法律保障,還要有政策制度保障,海南省瓊中縣就是一個參考。據了解,為了保障歷年已改制國有企業職工的合法權益,根據瓊中縣人民政府辦〔2014〕72號文件精神,當地將對歷年已改制國有企業安置職工時的遺漏人員開展社保費補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