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杰
11月23日,國務院再次發布《關于積極發揮新消費引領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給新動力的指導意見》,部署消費升級來引領產業升級,并通過制度創新、技術創新、產品創新來增加新供給,創造新消費,形成新動力。
此前一天,國務院剛發布了關于“新消費”的類似文件。國務院連續兩天發文提振“新消費”,釋放了什么信號?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專訪時認為,中國正處在從物質型消費走向服務型消費的關鍵時期。在經濟增長動力轉換的背景下,促進消費結構升級、發揮新消費對培育動能的引領作用,將有助中國加快形成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新格局。
中國新聞周刊:怎樣判斷當前國內消費的總體水平?是不是已經基本告別“內需不足”的階段?
遲福林:這里有兩個數字很重要,一是2014年我國消費總規模達到32.9萬億元,是歷史的新高;二是2015年前三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8.4%。可以判斷,中國消費正呈現快速增長的勢頭。
但是說已經告別“內需不足”,我覺得還為時尚早。中國當前正處在從物質型消費走向服務型消費轉型的關鍵時期,服務型消費供給不足的特點還很突出。例如,隨著人口逐步老齡化,中國的養老服務潛在市場規模在1萬億元以上,而實際供給才2000億元左右。
中國新聞周刊:當前的消費方式和消費結構中,出現了哪些新的趨勢和變化?
遲福林:我認為,“十三五”中國消費結構升級將呈現三大趨勢:第一,從生存型消費向發展型消費升級。中國已經從生存型階段進入到發展新階段,城鄉居民的吃飯穿衣等生存型消費需求基本解決,而與人自身發展相關的健康、教育、醫療等發展型消費支出開始全面快速增長。
第二,從傳統消費向新型消費升級。以信息消費為例,近年來中國信息消費規模以每年20%~30%速度快速發展。估計“十三五”新型消費年均增速將保持在15%~25%的水平。
第三,從物質型消費向服務型消費升級。這是消費結構升級最為突出的特點。中國城鎮居民服務型消費接近40%,預計到2020年服務型消費占比將提高到45%,一些發達地區甚至可能達到50%以上。農村居民總體上正處于由日用消費品為主向耐用消費品為主轉變的階段。在這個特定背景下,“十三五”中國將形成消費主導的經濟增長新格局。
中國新聞周刊:國務院的《指導意見》提出,中國已進入消費需求持續增長、消費結構加快升級、消費拉動經濟作用明顯增強的重要階段。在近幾年經濟下行的形勢下,如何理解這種判斷?和當前的經濟形勢是否矛盾?

遲福林:長期以來,中國“重供給、輕消費”,而且過去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拉動,造成投資與消費結構的失衡。在中國進入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階段,繼續依靠傳統投資拉動經濟增長,不僅不可持續,而且容易積累更大的經濟風險與危機。
在這個背景下,投資增速出現大幅回落,消費對經濟增長的作用開始凸顯。尤其是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升,消費結構升級明顯加快。例如,2014年中國境外消費已經超過1萬億元人民幣。這客觀上要求我們要適應消費升級的趨勢,加快供給側改革。
中國新聞周刊:你提出,2020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穩定在60%~65%的區間,這種判斷基于哪些理由?
遲福林:2015年前三季度,中國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8.4%。在我看來,主要有三大因素:第一,以服務業釋放消費的巨大潛力。城鄉居民消費結構的升級,蘊藏著巨大的消費潛力。估計到2020年消費市場的總規模將從2014年的32萬億元人民幣提高到45萬億~50萬億元人民幣。
第二,以服務業釋放城鎮化的巨大紅利。中國新型城鎮化將釋放巨大的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如果名義城鎮化率從2014年的54.8%提高到2020年60%左右,將帶來40萬億元人民幣左右的投資空間。
第三,以現代服務業發展形成創新發展的巨大動力。服務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的大發展,不僅將帶來市場規模的擴大,更會形成創新發展的巨大動力。預計未來幾年中國現代生產性服務業將快速發展。

4月24日,蘋果在浙江省杭州市的第二家零售店萬象城店開業,近百名“果粉”徹夜排隊。圖/CFP
中國新聞周刊:拉動新消費,要提高有效供給,同時當前面臨結構轉化、去產能的嚴峻形勢。在這種情況下,要重點做哪些調整,才能實現有效供給?
遲福林:從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大趨勢看,“十三五”拉動新消費,提高有效供給,關鍵在于適應中國消費結構升級的趨勢基本形成以服務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
目前,服務業市場開放成為市場化改革的短板。例如,中國工業部門的開放度至少在80%以上,而服務業部門50%左右的壟斷格局尚未打破。
為此,建議:第一,以服務業市場開放的重點打破行政壟斷和市場壟斷。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全面放開競爭性領域商品和服務價格”“開展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行動”。可以說,打破壟斷、吸引社會資本成為服務業市場開放的重中之重。
第二,以服務貿易為重點推進自由貿易進程。多邊、雙邊、區域性、全球性自由貿易進程取決于服務業市場雙向開放有多大的突破。適應快速上升的全球服務貿易需求,有序推進服務業市場雙向開放,打破發達國家服務貿易出口管制,成為擴大服務貿易、加快自由貿易進程的重大任務。
第三,以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為重點推動公共服務業市場開放。充分利用市場力量、社會力量擴大公共服務供給,爭取使政府采購規模占財政支出比重從2014年的11.4%提高到2020年的15%至20%,服務類占政府采購總額比重從2014年的11.2%提高到30%左右。
中國新聞周刊:應該怎樣重新構建消費和投資的關系?
遲福林:當前,投資不是一個量的問題,是一個投資結構轉型的問題。與消費結構升級相適應的投資,一是有效益的投資;二是這個投資的需求量比較大;三是這種投資和消費能實現動態平衡。所以,我主張以消費來促進投資的轉型,實現消費和投資的動態平衡,是“十三五”經濟運行中最突出的問題。
中國新聞周刊:提升消費潛力需要推進收入分配和城鎮化等多項配套的體制性改革,但當前很多改革落實效果不佳,突破不大。是否會成為制約消費升級的一個很大障礙?如何破解?
遲福林:我認為,當前制約消費的關鍵問題在于結構性矛盾突出,中國現行的宏觀政策與宏觀體制結構帶有鼓勵工業發展、抑制服務業發展的某些特征。為此,需要以更大的決心和魄力攻堅結構性改革,闖出一條以結構性改革化解結構性矛盾的新路子。
第一,對投資體制改革進行破題,把投資建立在有效需求的基礎上。穩增長需要投資,問題是投資要有市場、要有效益,不能為了GDP增長而投資。這就需要突出消費的導向作用推進投資轉型,擴大有真實需求的服務業投資比重。
第二,加快推進以消費稅為重點的財稅體制改革。把消費稅作為地方財政收入的主要稅種,提高直接稅比重;對服務業領域的中小企業加大“定向”減稅力度,實現工業與服務業稅負平等。
第三,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加快發展以社會資本為主體的中小金融機構。著眼于金融支持實體經濟,支持為中小微企業提供服務的民營銀行、社區銀行等民間金融創新發展、規范發展,通過發展多層次的資本市場擴大直接融資比重。
第四,調整教育結構,加快發展與經濟轉型趨勢相適應的中高端職業教育,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