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編輯部
類風濕,其實是免疫系統的錯!
◎文/本刊編輯部

類風濕與艾滋病、癌癥、運動神經元癥、敗血癥并列為世界五大頑癥。它對人體傷害極大,控制不好就會致殘,造成勞動力喪失。本期,我們請來北京大學醫學部風濕免疫學系主任栗占國,談談怎么對付類風濕關節炎這個“不死的癌癥”。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以關節滑膜炎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風濕病中的一類,常以乏力、消瘦、低燒、手足麻木為前期癥狀,逐漸發展為某一關節病變,出現多關節對稱性腫脹和疼痛。如果不加控制可引起關節軟骨和骨質破壞,導致關節畸形、功能喪失,甚至累及心、肺等重要臟器。類風濕關節炎的致殘率較高,若3年內不及時就醫治療,70%會出現不可逆的軟骨和骨破壞,5到10年致殘率為60%,30年致殘率高達90%,伴有關節外受累者死亡率升高1倍。
目前類風濕關節炎的病因尚不明確,可能與遺傳、感染、免疫紊亂、性激素等有關。西醫所講的風濕病是指免疫等因素引起的與關節疼痛有關的慢性、炎癥性疾病,與中醫講的風濕病字面相同而意思相差很遠。
而吹風、潮濕等“風”、“濕”因素,可能誘發骨關節炎、筋膜炎等癥狀,和類風濕關節炎本身的發病并無直接和明確的關系。比如,廣東、江淮等南方地區要比北方潮濕得多,但不見得那里患類風濕關節炎的人會比北方多,南方人插秧經常光腿踩在水里,但也并不是每個人都有類風濕關節炎。所以,是否會患類風濕關節炎主要取決于個人體質、遺傳及其他多種因素。
有人可能納悶了,既然不關“風”和“濕”,為啥患了這個病,關節能“預報天氣”?
正常生理狀態下,人的關節腔內壓是要隨著外界大氣壓的變化而調整的,包括類風濕關節炎在內的慢性骨關節疾病患者的關節及周圍血管神經功能不健全,關節液循環不好,皮溫升降遲緩,因而對氣候的變化不能馬上適應。而陰雨天之前,氣壓往往會變得比較低,這時關節內壓不能適時隨著氣壓的變化進行調整,導致關節在陰雨天疼痛加劇和腫脹。所以,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在陰雨、寒冷的天氣下注意保暖,可以減輕癥狀。
要注意的是,這個病并不是中老年人的專利,兒童患者也不在少數。兒童一般情況下的關節疼痛,可能是生長痛,家長無須緊張。但是一旦伴有關節腫脹、發熱、劇痛,就有可能已有病變,應及早問診。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預防,最要注意春秋兩季。而預防的關鍵,就是提升人體免疫力。
預防和控制感染。有些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在人患了扁桃體炎、鼻竇炎、咽峽炎、齲齒等感染性疾病之后而發病的,一般認為這是人體對這些感染病的病原體發生了免疫反應而引起本病。
避免風寒濕邪侵襲。要防止受寒、淋雨和受潮;關節處要注意保暖,不穿濕衣、濕鞋、濕襪等,不要貪涼受露暴飲冷飲;不要臥居濕地等。另外,勞動或運動后,不可趁身熱汗出未干,便入水洗浴。
注意勞逸結合。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忘勞作,是強身保健的主要方式。臨床上,有些患者雖然處于疾病的恢復期,但由于勞累,病情往往加重或復發。所以,活動與休息都要適度。
加強鍛煉,增強體質。堅持體育鍛煉的人身體強壯,抗病能力強。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如練氣功、打太極拳、做保健體操、做廣播體操等均能增強免疫力。
避免關節局部外傷。如發現關節有酸痛或腫脹,最好立刻請醫生進行檢查和治療,以免拖出嚴重后果。
類風濕關節炎治療,關鍵在一個“早”字。若能及早發現癥狀,通過中西醫有機結合治療,可有效控制其發展。以下給大家介紹一些從手指識別類風濕的方法:
晨僵:類風濕性關節炎早期,往往表現為病人早晨起來手指有僵硬感,經活動后漸緩解。隨著病痛的發展,晨僵越來越重,持續時間越來越長,多達1小時以上。
怕冷:病人手指對寒冷特別敏感,一遇冷水就很容易發白、發紫、麻木,還有蟻走感甚至疼痛。這是由于指端動脈遇冷易于痙攣,醫學上稱其雷諾氏現象。
近側:類風濕性關節炎易發部位為近側(近軀干側)指間關節,掌指關節可侵犯,但絕不侵犯遠側指間關節。有不少非專科醫生往往把易發遠側指間關節的增生性關節炎,甚至大骨節病誤診為類風濕。
尺偏:拇指側為指側,小指側為尺側。類風濕早期即可見手指往尺側偏斜,而正常人則多呈略向指側偏斜,尤其小指表現最為明顯。
肌萎:類風濕病人早期往往具有指骨肌肉萎縮癥狀,與腫大的近側指間關節形成醫學上所謂的“梭狀”、“豆菱茄狀”改變。
色沉:在病變指間關節的背側,往往見有色素沉著而發暗褐(黑)色。與此同時,局部皮膚可呈角化而增厚。
對稱:類風濕關節炎手指關節損害的突出特點為兩手呈對稱性。有時早期僅見中指近側關節腫大,但也應是左右中指對稱性損害,而少有單側性,后者常見于創傷性關節炎與結核性關節炎等。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除了藥物治療以外,還要經常進行關節功能鍛煉。適度的早期運動可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質量。針對關節炎所編排的“關節體操”是常用的運動療法,具體操作如下:
①指關節操:握拳與手指平伸交替運動。握拳時可緊握鉛筆或粗一點的棍棒;平伸時可將手掌和手指平貼桌面,或兩手用力合掌。
②腕關節操:兩手合掌,反復交替用力向一側屈伸,亦可緊握啞鈴做手指屈伸運動。
③肘關節操:手掌向上,兩臂向前平舉,迅速握拳及屈曲肘部,努力使拳達肩,再迅速伸掌和伸肘,反復進行多次,然后兩臂向兩側平舉,握拳和屈肘運動如前。
④肩關節操:一臂由前方從頸旁伸向背部,手掌觸背,同時另一臂從側方(腋下)伸向背部,手指觸背,盡量使兩手手指在背部靠近,每天反復多次。
⑤踝關節操:取坐位,踝關節分別做屈伸及兩側旋轉運動。
⑥膝、髖關節操:下蹲運動與向前抬腿運動交替進行。
注意事項:運動療法應根據病情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多補充鈣、鐵等營養成分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尤其重要。因為類風濕關節炎一旦發病,患者實際上就已經出現了鈣的透支,身體開始動用人體內最大的鈣貯存器——骨骼中的鈣質。這會導致骨質疏松癥等一系列問題。所以,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應多吃含鈣高的食物。而貧血是類風濕關節炎最常見的關節外表現。最常見的貧血類型是缺鐵性貧血,這與攝入鐵不足或同時存在鐵吸收障礙有關。還有部分患者長期應用非甾體類抗炎藥物,引發消化道潰瘍使失血量增加,丟失鐵過多而造成貧血。患者在飲食中也應注意鐵劑的適當補充。奶制品含鈣成分最為豐富。其它如豆類、蛋類、魚類、堅果、玉米、山芋等均含有豐富的鈣質。含鐵豐富的食物有動物內臟、肉類、蛋黃、菠菜、麥麩等。
那么,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在飲食方面要不要“忌口”呢?
一般不存在嚴格“忌口”。但海鮮產品等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應少吃,另外,過去曾明顯誘發關節炎發病的食物也應避免食用。
這里推薦幾個類風濕關節炎的輔助食療方子,患者可以酌情嘗試。
木瓜薏米羹:木瓜4個,蒸熟去皮;薏米250克煮熟,兩者共研爛如泥。調入蜂蜜1000克,和勻,放于干凈容器內。每日晨起溫熱服2~3匙。適用于關節紅腫熱痛、口渴、小便黃、大便干結、舌苔黃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
川烏粥:制川烏去皮尖后碾成末,粳米半碗。取藥末6克,同米用慢火熬稀粥,下姜汁10毫升,蜂蜜3匙,攪勻,空腹喝,溫為佳。適用于關節腫脹冷痛,遇寒疼痛加劇、得熱痛減,平時怕冷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
桃仁粥:桃仁15克,粳米150克。先將桃仁搗爛如泥,加水研汁,去渣加粳米煮為稀粥。適用于關節腫脹刺痛,關節(尤其是手指關節)周圍膚色變深變暗,舌質紫暗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
得了類風濕關節炎后,要注意保護受損的關節,避免關節出現永久性的變形,并減輕日常活動時的關節疼痛,控制病情發展。下面是保護關節的幾個原則。
使用較大和有力的關節:關節發炎時,會變得不穩定,更容易受損傷。用力的時候,細小的關節如手指關節就更易出現變形。因此,患者平時應盡量利用較大和有力的關節,如提重物時,盡量不用手指而用手臂和肘關節。
避免關節長時間保持一個動作:如不要長時間站立,在適當時候坐下來休息。坐下時,應經常變換坐姿、轉換雙腳位置,舒展下肢的筋骨,或起來走動一下。應避免手指長時間屈曲,如寫字、編織、打字、修理,應不時停下來休息,舒展一下手指。
避免關節處于變形位置,保持正確姿勢:無論在睡眠、走路或坐下時,都要保持良好姿勢。擰瓶蓋時,不要只用手指擰,應以掌心加壓力來擰。坐下時,膝關節不要過分屈曲,雙足應平放在地上。
留意關節的疼痛。活動時感到關節疼痛,應立即停下,并檢查活動方法是否不當。
減少工作和日常生活的體力消耗:家里物品的放置應科學合理,輕便和不常用的物品放在高處,常用物品放在伸手可及的地方,笨重和不常用的物品放在柜子的下面。安排好工作的程序。盡量使用工具,以減少彎腰、爬高、蹲低的頻率。
注意工作與休息的平衡,并根據病情調整。關節炎加劇時,應增加休息時間。
問:長期冷水浴會引起類風濕關節炎嗎?
答:關節炎分多種,與冷水浴可能有聯系的是風濕性關節炎。風濕病系患者感受風寒濕等邪氣導致,不累及心臟、不破壞骨質、絕大多數可治愈,有些風濕性關節炎病人系鏈球菌感染所致,而類風濕屬自身免疫病。因此,洗冷水浴或可導致風濕性關節炎,但對類風濕關節炎的影響不是很大。
問:類風濕關節炎能根治嗎?
答:有些人至今還錯誤認為類風濕關節炎是“不死的癌癥”,對治療悲觀失望,自己到藥店隨便買點止痛藥吃上,止止痛就算了,有時還任意加大劑量,這是錯誤的。很多止痛藥雖能緩解關節痛和腫,但治標不治本,不能阻止關節破壞和變形。事實上,經過正規治療,10%的病人病情能緩解,不再復發;75%的病人會經歷多次病情反復,需要長期治療;只有15%的病人不能控制病情。另外,不要相信那些鼓吹能根治類風濕的小廣告小偏方,那些基本上都是騙子。相當多的患者就是因為沒有得到正規的治療,才導致關節骨質破壞,功能喪失,成為殘疾。
問:用激素長期治療對嗎?
答:糖皮質激素由于在治療類風濕關節炎中消炎止痛作用很強,且很快生效,因此常被亂用。不少患者都有過這樣的經歷,一吃激素類藥或打一針就不疼了,也能吃飯了,人也變胖了,就是不能停藥,好像“成癮”一樣。其實長期服用激素除了發胖,還會導致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進而引發心腦血管疾病。用激素,應遵醫囑。
問:類風濕癥患者如何掌握活動量大小呢?
答: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在關節紅腫痛明顯的時候,不宜進行關節的功能鍛煉,另外,還應當限制關節的活動,尤其是負重活動,以減少炎癥反應,緩解疼痛。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活動量的大小要因人而異,開始時不要劇烈,應循序漸進,逐漸增加運動量。最好在局部保溫前提下開始運動,鍛煉前可先熱敷或進行溫水浴,以促進血液循環,減輕疼痛。
問:哪些人容易患上類風濕?
答:1.有感染性疾病者,如有急性與慢性咽炎、扁桃體炎、副鼻竇炎等。
2.患有胃炎、胃潰瘍、腸炎的人比較容易患類風濕,這類疾病影響消化,容易導致營養不良。
3.有不良飲食習慣的人,如偏食、挑食、飲食單調的人。
4.更年期的婦女,產后的婦女。這個時期的女性身體抵抗力很差,很容易被類風濕找上。
5.本人有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疾病,易患類風濕關節炎。
問:這個疾病會不會遺傳,會不會影響生育?
答:類風濕性關節炎遺傳傾向非常低,在臨床上不把它作為一個因素考慮,不用擔心。如果治療很好,停藥后完全可以懷孕,生育。但是懷孕的時機要在醫生指導下,要等病情控制比較好,有些藥停了很長時間了,再準備懷孕。不要停了藥馬上懷孕,要遵醫囑。
下期預告:下期我們將推出骨質疏松癥專題,敬請關注。
新聞鏈接:治療類風濕關節炎有基因疫苗啦
解放軍307醫院免疫學研究室新近研制出一種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疫苗,這是全球首個基于異種II型膠原基因的全新治療性基因疫苗,榮膺第43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覽會金獎。經臨床前驗證,其效果與目前用于RA治療的“金標準”藥物甲氨蝶呤(MTX)療效幾近相同,且避免了MTX的嚴重毒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