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迎濤 王萬春 張文怡 李士杰(青島市口腔醫院牙周黏膜科,山東 青島 26600)
?
連梅湯加味聯合穴位針刺治療灼口綜合征的療效及對血清IL-6、TNF-α水平的影響
吳迎濤王萬春張文怡李士杰1(青島市口腔醫院牙周黏膜科,山東青島266001)
〔摘要〕目的探討連梅湯加味聯合穴位針刺治療灼口綜合征(BMS)的療效及對血清白介素(IL)-6、腫瘤壞死因子(TNF)-α水平的影響。方法收集該院2014年9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BMS患者4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20例,對照組給予穴位針刺加常規藥物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連梅湯加味治療,觀察兩組治療效果和對血清IL-6、TNF-α水平的影響。結果治療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 05)。治療后兩組血清IL-6、TNF-α水平較治療前均有降低,且治療組下降更明顯(均P<0. 05)。結論連梅湯加味聯合穴位針刺治療BMS的療效明顯優于單純穴位針刺治療,并且可以明顯降低血清IL-6、TNF-α水平。
〔關鍵詞〕灼口綜合征;連梅湯加味;穴位針刺;白細胞介素-6;腫瘤壞死因子
1青島市口腔醫院中醫科
第一作者:吳迎濤(1968-),女,碩士,副主任醫師,主要從事牙周病及口腔黏膜病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方面的研究。
灼口綜合征(BMS)以舌部為主要發病部位,又稱舌痛癥、舌感覺異常、口腔黏膜感覺異常等〔1,2〕。該病臨床并不少見,在更年期或絕經期婦女中發病率高。BMS發病機制尚不清楚,目前更傾向于是神經性疼痛的一種形式,國內有研究發現穴位針刺對BMS具有一定療效〔3〕,連梅湯加味是一味治療暑傷心腎中藥,但國內對兩者聯合治療BMS的報道較為少見。本文擬分析連梅湯加味聯合穴位針刺治療其的療效及對血清白細胞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TNF)-α水平的影響。
1. 1一般資料收集我院2014年9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BMS患者40例,其中男12例,女28例,年齡30~65〔平均(46. 75±5. 79)〕歲,病程3個月~3年,平均(1. 63±1. 16)年。納入標準:①患者具有明顯的BMS臨床表現,口腔黏膜以燒灼樣疼痛;舌部以及口腔黏膜無器質性病變。②未服慢性病藥物,如心血管等常用藥,無局部刺激性因素,經過檢測血常規和空腹血糖水平正常。③未服用可能對研究的指標有影響的藥物,比如性激素或者組胺類藥物。④符合家庭倫理道德,簽署了知情同意書等。排除標準:①患有嚴重心、肝、腎等重要器官衰竭性疾病,或其他器官器質性病變,或內分泌性疾病。②患有其他口腔黏膜疾病,或神經系統疾病者,或對本次采用治療方法、藥物過敏者。③不依從、不配合、不按照實驗安排進行服藥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20例,治療組男5例,女15例,平均年齡(55. 25±6. 80)歲,病程(1. 66± 1. 10)年;對照組男7例,女13例,平均年齡(55. 54±5. 85)歲,病程(1. 68±1. 27)年,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 05),具有可比性。
1. 2研究方法對照組給予穴位針刺加穴位注射維生素類藥物,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連梅湯加味治療。對照組給予穴位針刺療法(翳風穴、天容穴及地倉),針刺方法:翳風穴直刺0. 8~1. 2寸,天容穴直刺0. 5~1. 0寸,地倉穴平刺0. 5~0. 8寸,留針時間5 min。同時注射維生素B125 ml(翳風穴),地倉穴、天容穴分別注射維生素B10. 2 ml以及0. 8 ml。同樣治療隔日1次,連續治療5次。連梅湯加味:云連6 g、烏梅(去核)9 g、麥冬(連心)9 g、生地9 g、阿膠6 g。用水1 L,煮取400 ml,分兩次服,黃連二錢,烏梅、麥門冬、生地黃各三錢,阿膠二錢(烊化)。抽取患者早晨空腹血3 ml,3 000 r/min離心4 min,留取血清,-80℃保存待用,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IL-6、TNF-α均采用酶聯免疫吸附(ELISA)檢測試劑,試劑盒均購自武漢中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 3研究指標治療效果評價參考文獻〔4〕。①顯效:口腔黏膜燒灼樣疼痛消失,經過長期觀察,無復發現象,并且各種因子水平恢復正常。②有效:口腔黏膜燒灼樣疼痛減輕,并且經過治療一段時間有復發趨勢。③無效:口腔黏膜燒灼樣疼痛無變化或者加重。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比較兩組治療前后血清IL-6、TNF-α水平。
1. 4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3. 0軟件進行t檢驗、χ2檢驗。
2. 1兩組治療效果比較治療組有效率(95. 0%)明顯高于對照組(60. 0%)(P<0. 05),顯效率(60. 0%)也高于對照組(25. 0%)(P<0. 05)。另外,有效6例(30. 0%)vs 7例(35. 0%),無效2例(10. 0%)vs 8例(40. 0%)。
2. 2兩組治療前后IL-6、TNF-α水平比較治療前兩組血清IL-6、TNF-α水平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 05),治療后兩組血清IL-6、TNF-α水平均有降低,且治療組下降更明顯(均P<0. 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IL-6、TNF-α水平比較(x ±s,n=20)
BMS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口腔黏膜灼痛疾病,常稱為舌灼痛〔5〕,也稱為口腔灼痛綜合征,BMS的主要表現是口腔內有一處或幾處灼痛,它往往是多種因素聯合作用的結果,但不伴有明顯口內檢查異常、臨床損害體征及組織學改變的良性病變〔5〕。約2%~3. 7%的人群患有該病,其中女性的數量約為男性的7倍〔6〕。絕經后女性患者占絕大多數。BMS的癥狀多樣,燒灼感也會出現在口腔內的任何一個部位,燒灼感通常位于舌尖和舌側、舌背、上腭、唇內側黏膜。病人可能會覺得有被熱的食物燙過的感覺,可能出現酸、苦或金屬味覺,其發病通常是漸進的,沒有已知的促發因素或者行為〔7〕。BMS病因復雜,發病機制尚不清楚,目前認為可能的誘發因素有局部、系統、精神和神經因素等多方面。傳統的觀點認為精神因素占突出位置。局部因素包括殘根殘冠、真菌感染等〔8〕;全身因素包括更年期綜合征、糖尿病、醫源性菌群失調、維生素缺乏等。細胞因子是由免疫細胞和某些非免疫細胞經刺激而合成、分泌的一類具有廣泛生物學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質〔9〕,IL-6是由活化的T細胞和成纖維細胞產生的淋巴因子,能使B細胞前體成為產生抗體的細胞,TNF-α是一種能夠直接殺傷腫瘤細胞而對正常細胞無明顯毒性的細胞因子,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直接殺傷腫瘤作用最強的生物活性因子之一。
本研究提示連梅湯加味聯合穴位針刺治療BMS患者效果明顯優于單純穴位針刺治療,究其原因,筆者認為穴位針刺可以通過患者全身經絡調節患者神經系統以及某些反應的變化,聯合給予連梅湯加味,由于其主要成分為云連、烏梅(去核)、麥冬(連心)、生地、阿膠等,可以直接作用于患處,兩組結合一個治標一個治本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由于BMS是一種炎癥變化,其中IL-6、TNF-α是炎癥發生特異性指標。本研究還提示連梅湯加味聯合穴位針刺治療可以顯著降低BMS患者IL-6、TNF-α水平??赡苁堑蜐舛菼L-6可抑制神經生長因子(NGF)合成,而NGF與神經系統的發育、生長、防御、修復等密切相連,即間接降低了對口腔黏膜的損害,與相關研究得出的結果一致〔10〕。
4參考文獻
1管翠強,焦艷軍,武云霞,等.灼口綜合征患者心理健康狀況與血清IL-6、TNF-α水平的關系〔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2011; 42(2): 149-51.
2葉周喜,唐國瑤.灼口綜合征患者菌狀乳頭數量和鼓索感覺傳入異常的機制〔J〕.國際口腔醫學雜志,2014; 41(2): 128-30.
3魏國麗,鄭學寶,周宇,等.參苓白術散聯合美沙拉嗪治療脾胃氣虛型潰瘍性結腸炎療效及其對血清IL-17、TNF-α及IL-23水平的影響〔J〕.廣東醫學,2013; 34(1): 143-5.
4邱宏亮.穴位激光照射配合穴位針刺治療灼口綜合征的療效觀察〔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0; 32(3): 229-31.
5劉曙杰,楊竹玉.聯合抗栓治療對心肌梗死患者血清IL-6、TNF-α、CPR水平的影響〔J〕.中國衛生產業,2014; 11(25): 10-1.
6代青蕓,崔鳶,馮慧,等.灼口綜合征的病因及發病機制〔J〕.國際口腔醫學雜志,2015; 42(1): 54-8.
7何俊麗,倪瑩,崔華,等.女性灼口綜合征患者全血微量元素含量分析〔J〕.貴陽醫學院學報,2015; 40(2): 135-7.
8陳方淳,唐宇英,胡亞莉.復發性阿弗他潰瘍、口腔扁平苔蘚及灼口綜合征患者的心理因素分析〔J〕.重慶醫學,2012; 41(26): 2709-10.
9 Mignogna MD,Pollio A,Fortuna G,et al.Unexplained somatic comorbidities in patients with burning mouth syndrome: a controlled clinical study 〔J〕.J Orofac Pain,2011; 25(2): 131-40.
10 Kossioni AE,Kossionis GE,Polychronopoulou A. Self-reported oral complaints in older mentally ill patients〔J〕.Geriatr Gerontol Int,2013; 13(2): 358-64.
〔2015-05-27修回〕
(編輯袁左鳴/滕欣航)
通訊作者:青島市2015~2016年度中醫藥科研計劃(No.2015-zyy027)
〔文章編號〕1005-9202(2015)20-5877-02;
doi:10. 3969/j. issn. 1005-9202. 2015. 20. 097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R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