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整理/ 本刊記者 許怡然 王礞礞


傳統企業要用互聯網精神來武裝自己。電子商務和移動互聯網所帶來的商業機會是一種新興的事業,也是傳統企業必須面對的變革。現在電商已經不再是互聯網企業的專利,更不是年輕人的特權。傳統企業、農業企業、食品企業也必須參與其中,要用移動互聯網精神武裝自己。
新希望集團設立的云牛奶、云牧場,就是希望通過互聯網精神,利用大數據和云計算來幫助農民將養殖業和大市場直接對接。
我有一個構想,即讓很多家庭“包養”新希望的奶牛,這些家庭可以通過攝像頭對奶牛實現24 小時監控,奶牛生產的牛奶可以被這個家庭快遞給親友,相當于把牛奶變成一個友誼的橋梁,而這一切在手機微信上就可以解決。這個構想可以說是國內乳品企業在轉型創新上的一個縮影。
我在這次政協會議上提交了《關于進一步促進奶業健康發展的提案》。該提案也是駐內蒙古自治區全國政協委員的聯名提案,受到了各方的重視。
目前在我國奶業的發展中,仍存在著產業結構與市場需求不適應的問題,外在表現形式是奶價不斷波動,“奶荒”與“倒奶”現象交替發生。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主要有:養殖場標準化、規模化水平不高,原奶質量無法保證;國際原料奶價格較低,我國進口乳制品大幅增長;乳品企業負擔重;國外促進乳品消費補貼政策多,而國內促進乳品消費政策少等。
針對這些問題,建議:(一)國家應加強頂層設計,制定《乳業發展戰略規劃》,建立涵蓋牧場分級體系,乳業生產、加工、銷售在內的利益協調和分配體系,推廣以常溫奶為主的國家飲奶計劃。(二)國家應繼續支持奶牛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建設,適當擴大標準化規模養殖場支持范圍,如目前國家支持標準化養殖場的規模是300 頭以上,但這類養殖場只占內蒙古總養殖規模的40%。(三)國家應建立體系化的奶業生產補貼機制,以政策支持和政府補貼的模式,幫助行業應對不斷高漲的生產成本,同時平衡進口奶粉的價格優勢,保障中國乳業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四)國家應研究啟動原奶生產成本臨時補貼政策,當國內原奶生產成本高于國外1.0 元/千克以上時,按照生產成本差價20%對奶農進行補貼。補貼資金比照國家農機補貼辦法執行,由奶農持交奶發票報賬,以一卡通形式撥付補貼資金。
除此之外,還應該:(一)發展產業鏈上的普惠金融。政府應鼓勵產業鏈上的核心企業成立融資性擔保機構或小貸公司等普惠金融機構,專業、定向支持自身產業鏈上的中小微企業和農戶,以破解產業鏈融資難的問題。(二)激活企業實驗室創新作用。鼓勵實驗室共享或建立“公共實驗室”。由當地政府、產業園區管委會,組織所在地龍頭企業、科研院所等聯合成立公共實驗室,按市場規則有償對外開放;對完成和帶動行業發展的實驗工作或任務從稅收上給予減免或優惠。

2015年初,由于“賣奶難”而出現的“殺牛倒奶”事件引起了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各級政府都采取了相應的措施。但這些措施只能是一種應急的方案,不可持續。盡管各級政府提出必須保證奶農的生鮮乳收購,各個企業在落實國家政策時,寧可損失自己的利益也要保證奶農的利益,包括完達山在內的企業都在收購奶農的奶,但是企業的損失誰來負擔成為了一個問題。
市場需要一個完整的制約機制,不能只靠企業去保證奶農的利益。由于收購成本太高,給企業造成了過度的負擔,企業生產出來的產品到市場上就沒有競爭力,銷售總量就會減少,這種連鎖反應會導致企業競爭力下降,產品盈利整體萎縮。因此,要想有能力收購奶農多生產出來的生鮮乳,需要完整的產業鏈的系統政策來保證。
除此之外,針對奶業的未來發展,有以下建議:(一)學生奶普及需要政府、企業及家長合力推進。國家應呼吁全民提高對學生飲用奶的認識;相關部門應出臺規定;學校應采取一定的措施普及學生餐、配奶制度;要堅持必須有學生飲用奶標識的牛奶才允許學生飲用。這需要企業、行業協會、相關政府部門共同努力,創造氛圍,逐步解決問題。(二)加強奶源基地保護,有效控制進口沖擊。國家應鼓勵國人多喝鮮奶或喝國產的奶粉;限制進口數量,優先使用國產奶源;建立國家奶粉應急儲備制度,維護畜牧業健康發展;建立乳品行業安全和價格監測預警機制。(三)對奶農實施政策性保護。國家根據國內牧場生產成本,制定最低生鮮乳保護價收購政策,高于國際市場價格時,在當地物價局核實后,國家補給收購企業承擔的差價。同時發揮民族乳品企業優勢,支持規模民族乳品企業實施規模化經營、專業化生產,推廣干濕法生產工藝,確保嬰幼兒奶粉新鮮、安全、營養、健康。

除國際乳品價格持續走低、進口奶粉大量涌入造成國產牛奶銷量下降等因素外,奶牛養殖模式落后,優良品種少,單產低,生鮮乳質量不高,利益聯結機制不緊密等,都是導致“賣奶難”的癥結所在。提高奶牛單產,提升生鮮乳質量是破解“賣奶難”問題的治本之策。
在提高奶牛單產方面,建議:(一)要進一步優化奶牛品種結構,提高優質高產奶牛比例,就必須加強良繁體系建設。國家和地方政府可以設立專項資金,支持優質種公牛、種母牛選育及核心群建設,基礎母牛全部進行系譜登記,完善養殖檔案,實現奶牛“戶籍”化管理。優化奶牛品種結構,構建起以荷斯坦牛為主、娟姍牛為補充、福來維赫以及西門塔爾雜交牛等多品種同在的結構,解決奶牛品種過于單一的問題。(二)鼓勵乳品企業通過參股、控股、收購等方式加強規模化牧場建設和養殖小區的提檔升級,引導乳品企業通過訂單農業、利潤分成等多種方式與奶站、奶農結成經濟合作利益共同體,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產業化運作模式。
在發展奶牛飼草產業方面,可結合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引導企業或農民在還草地上種植高蛋白牧草。在平原地區推廣糧草套作、輪作等糧草高效種植模式,引導玉米產區大力發展帶穗青貯,并給予政策補貼和技術培訓,解決奶牛優質飼草短缺的問題。

近些年,超量使用化肥和農藥,不僅使得土地肥力下降,也造成了浪費和污染。面對嚴峻形勢,農業發展要走有機循環、種養結合的道路,通過畜牧養殖減少秸稈浪費與焚燒污染,使用畜禽糞便加工成有機肥改良土地,實現經濟和環境的共贏。
2014年牛奶銷售危機有國外產品沖擊的因素,但也將是對國內原奶生產的一次殘酷洗禮。建議:如果國內乳品在包裝上標明“純奶”或“還原奶”,或許能促使國內乳品企業重視國內原奶的收購,也讓消費者有理性的選擇。

2015年奶牛養殖業遇到了寒冬,拒收、限收,壓價嚴重,很多奶農都開始倒奶、殺牛、賣牛。
回顧歷史,自2008年以來,我國牛奶產量一直徘徊在3500萬~3600萬噸,人均牛奶占有量逐步下降,已從2008年的26.84 千克降至2013年25.96 千克,為近年來的最低值。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奶牛行業的產業鏈出現了問題,它受國內國際形勢的影響,乳品價格上下浮動,老百姓消費信心不足,國家在監管上還不大到位,乳品企業和養殖場的關系還不夠密切,產業鏈對接不起來。
人均牛奶占有量走低,乳制品消費市場持續疲軟,導致許多奶農倒奶殺牛,嚴重影響了奶業的正常發展。建議:(一)通過實行第三方定價來建立乳品企業和養殖場的親密關系;(二)全面宣傳巴氏鮮奶的好處,國家應加強監管,提高消費者信心。


近年來,新疆奶業得到長足發展。但2014年以來,新疆奶業發展形勢急轉直下,出現了奶價持續走低,奶賤傷農的現象。
畜牧業是新疆經濟發展和實現農牧民增收最具潛力的優勢產業,奶業作為畜牧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促進少數民族區域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優化,推動邊疆地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如果沒有國家差別化政策的保護和扶持,新疆奶業將很難實現可持續轉型發展的目標,少數民族奶農也很難依靠奶業實現增收致富。
建議:一是建立政府引導機制,出臺針對奶業大區,特別是新疆奶業的保護和扶持差別化政策,為國家奶業發展設立實驗區;二是針對行業規范出臺乳品管理相關規定,強化對生鮮乳品質量安全的監管,加大執法力度,提高乳制品質量;三是針對性地出臺扶持新疆等西部地區奶業發展的政策;四是設立新疆“學生飲用奶計劃”推廣補助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