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志才 齊文娟
(1山東省青島市畜禽良種有限公司;2山東省青島普維動物保健品有限公司)
奶牛繁殖工作是奶牛生產體系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奶牛能否正常泌乳必須經過發情、配種、妊娠、分娩、產犢等一系列過程,也稱為奶牛的繁殖周期。一般正常奶牛的繁殖周期為 365~395 天。
奶牛分娩產犢后的第一天是一個新的繁殖周期的開始。通常奶牛產后第40~80天為發情配種的經濟適配期,奶牛繁殖管理較好的奶牛場,大多數產犢后奶牛會在產后90 天以內(經發情配種后)再次受孕妊娠。
但在實際生產中,有相當一部分奶牛,因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不能在經濟適配期內受孕妊娠。據奶牛場統計:產后奶牛往往延遲受孕妊娠時間,在產后90~110 天,甚至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受孕。產后奶牛延遲受孕妊娠勢必會造成奶牛非正常泌乳時間的延長和單位時間泌乳量的減少,降低奶牛場的生產經濟效益。因此,提高產后奶牛配種受胎率,維持奶牛正常的繁殖周期,對保證奶牛生產經濟效益意義重大。所以,本文根據青島地區部分奶牛場產后奶牛繁殖管理經驗,總結出提高產后奶牛配種受胎率的綜合技術措施。
妊娠奶牛產前飼養管理是指妊娠奶牛干奶期和產前15 天的飼養管理。這個時期的飼養管理目標是:保持妊娠奶牛的良好體況膘情;恢復乳腺組織;改善瘤胃機能;預防產后代謝疾病;保胎、順利分娩。飼養管理的主要措施是通過調整調控日糧,做到精粗合理搭配,TMR攪拌混合均勻,滿足營養需要。
妊娠奶牛干奶期體況膘情評分應保持在3.50~3.75;在日糧中增加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用量,如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和微量元素鐵、銅、鎂、鋅、硒的供給量應分別達到奶牛營養需要(NRC)標準的2 倍和1.5 倍。
妊娠奶牛產前15 天至分娩為臨產前期,在這一階段日糧應由高纖維日糧逐漸過渡為高營養水平日糧,以滿足產前、產后的營養需要。主要目的:一是進一步調整待產奶牛瘤胃機能,使待產奶牛的瘤胃逐漸適應高營養水平日糧,為泌乳高峰的來臨做好準備。二是從營養調控角度入手,降低日糧中鉀和鈉的含量,適當增加優質長禾本科飼草的飼喂數量,提高瘤胃內的酸環境程度,預防產后堿中毒、產后癱瘓、代謝性疾病的發生,降低皺胃異位的發生率。三是通過檢查各項指標,正確評價產前奶牛的飼養管理狀況:(1)產前體況膘情評分,正常為3.50~3.75;(2)產前血漿游離脂肪酸,正常為≤ 0.40 mEq/L;(3)產前尿液pH值,正常為5.50~6.50;(4)臨產前后的乳房水腫狀況和肢蹄健康狀況等。這些都可為調整日糧營養水平提供數字信息。
2.1 掌握奶牛分娩特征,及時規范接生助產
待產奶牛即將分娩和分娩時都會有明顯的癥狀,并持續一定的時間,可以根據產前奶牛的表現癥狀和持續時間的規律,科學規范地給予積極干預,適時地給待產奶牛接生助產(表1)。這樣不但有利于待產奶牛產后體況迅速恢復,而且能夠讓產后奶牛正常泌乳和發情配種妊娠。
待產奶牛分娩時,應針對實際情況,分別酌情處理。一般對于順產的奶牛應盡可能地使其自然分娩;對于宮縮乏力的奶牛適當人工助力;對于胎位異常的奶牛需要先矯正胎位,再人工助力拉出胎犢;盡最大可能保證胎犢安全和不采取外科手術方式解決難產奶牛分娩問題;待產奶牛分娩時要盡最大可能保護產道,盡可能避免產道損傷。
2.2 預防胎衣不下,促進子宮復原
奶牛胎衣不下是引起奶牛子宮復原緩慢、子宮感染、產后發情異常和配種受孕困難等病癥的重要原因之一,嚴重的會導致奶牛失去繁殖能力,造成極大的經濟損失。
一般奶牛產犢后2 h,給奶牛注射催產素,促進產后奶牛胎盤及早排出。如果產后9 h胎盤尚未排出,可將土霉素5 g溶于500 mL生理鹽水中灌入子宮,每2 天1 次,5~7 天胎盤會自行脫出。
另外一種操作簡單、實用、安全、有效的防治胎衣不下的方法是,在奶牛產出胎犢后,馬上用0.1%新潔爾滅消毒液清洗分娩奶牛的外陰部,并使用經消毒的子宮栓劑投放器,向子宮內投放2 枚能夠預防胎衣不下,促進子宮復原的子宮栓劑。這種奶牛子宮栓劑的作用機理:一是子宮栓劑中的有機碘能對產后子宮內的微生物和寄生蟲有良好的殺滅作用,對預防產后子宮感染和產后子宮收縮復原,較早排出胎衣,促進子宮凈化等具有較好作用;二是子宮栓劑中的促上皮生長因子,還能促進產后奶牛子宮內膜上皮細胞的修復和再生,有利于促進產后奶牛的正常發情和配種;三是子宮栓劑中含有緩釋劑,可以緩慢釋放和溶解,其藥效維持時間不低于7 h,減少了投藥次數,省工省時效果好。現在這種子宮栓劑,已通過動物試驗,獲準商業生產,在獸藥市場有售。
產后奶牛常因為促進子宮收縮的雌激素、催產素和前列腺素等有關激素分泌失調,發生難產、胎衣不下、子宮脫垂、子宮內膜炎和低血鈣等疾病;另外,產后奶牛體質體況較差、懷雙胎或胎兒過大、胎水較多、年老體弱、運動不足等各種原因,都能致使產后奶牛子宮復原延緩,影響正常產后繁殖。
具體臨床癥狀主要是:產后惡露排出的時間明顯延長;有時體溫較高,精神食欲不佳,泌乳量減少;產后1 周子宮頸口直徑還在12 cm以上,產后2 周子宮頸口直徑還在2~3 cm;直腸檢查子宮下垂,有積液并波動明顯。

表1 奶牛的分娩癥狀和持續時間
一般治療原則是提高產后奶牛子宮收縮力,促進惡露排出,增強抗感染能力,防止發生子宮內膜炎。可注射雌激素、催產素和前列腺素等可促進子宮收縮的藥物。用40℃左右,10%的無菌溫鹽水沖洗子宮,沖洗液劑量要根據子宮的大小確定,不可過多,并要避免沖洗液經輸卵管進入腹腔,引發腹腔炎癥。每次治療,可反復沖洗1~2 次,并盡可能將沖洗液全部導出體外,盡可能減少沖洗液子宮潴留。子宮沖洗完畢后應向子宮內注入抗感染藥物,防止感染。對于病情嚴重的產后奶牛,可全身應用抗菌素及磺胺類藥物,靜脈注射10%糖鹽水、5%碳酸氫鈉溶液和維生素C等藥物,增強抵抗力,促進體內毒物排出,維持電解質平衡,防止脫水。
2.3 預防產后代謝疾病,奠定發情配種基礎
奶牛產后最容易因日糧營養問題,引發鈣代謝障礙和能量負平衡問題,而導致低血鈣、產褥熱和酮病等疾病的發生。
為使產后奶牛能有效地利用鈣質飼料,分娩前3~7 天應每天灌服1 次丙二醇,230 g/次;丙酸鈣,150 g/次;甘油,400~500 mL;增加陰離子鹽(氯、鎂)飼喂量。
在產后奶牛的日糧中繼續保持產前低鉀水平日糧;添加酵母飼料添加劑,促進飼草粗纖維消化;增加飼喂優質長牧草;提高日糧營養濃度,增加優質蛋白質飼料,產后奶牛的日糧中每千克干物質中泌乳凈能(NEL)須達到6.44 MJ以上,以彌補產后奶牛采食量減少的問題,否則日糧營養不能滿足產后奶牛的能量營養需要,而動用體內貯存的脂肪時,就容易發生代謝性酮病。據部分奶牛場反映:一般約有50%以上的奶牛產后都會發生隱性亞臨床型酮病,如采食量減少,嚴重的會使產后奶牛利用能量飼料狀態和機體免疫力狀態,隨著采食量的不斷下降而迅速下降,引發產后奶牛子宮炎等感染性疾病和真胃扭轉、移位等繼發性病癥。如果發生隱性酮病,可給產后奶牛灌服丙酸鈣,每天灌服1次,每次150 g,連續灌服3~5 天。
要給產后奶牛提供充足、安靜的采食、休息時間和空間,盡量不要拴系飼養。一般正常產犢后5~6天,胎衣排出干凈,采食和體質體況良好的奶牛即可轉出產房,轉入泌乳牛群,否則要繼續加強飼養管理,繼續觀察和進行藥物治療。
奶牛產后首次配種時間一般為產后第40~80天,大多數為第60~80天;產后奶牛始配妊娠天數一般為70~110 天,大多數為70~90 天,如超過90 天,可致使奶牛胎間距超過380~395 天(12.5~13.0個月)的正常范圍,會增加額外的飼養費用,并會減少正常泌乳期的奶牛產奶量。
在奶牛產后30~35 天,牧場要對奶牛進行第一次生殖器官檢查,重點檢查產后奶牛子宮復原和卵巢機能恢復情況,及時發現相關生殖疾患并處理,為產后奶牛正常繁殖奠定基礎。
要想做好產后奶牛的配種工作,須在做好飼養管理的基礎上,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4.1 加強產后奶牛發情觀察,提高產后奶牛配種率,力爭產后奶牛配種率達到100%。如有條件可采用奶牛發情自動檢測設施監測產后奶牛發情情況,可使產后奶牛發情發現率達到90%以上,比人工監測奶牛發情發現率提高20%~60%;也可以使用彩筆尾部涂抹標示或其它的發情監測方法,提高產后奶牛發情檢出率和配種繁殖率。
4.2 重視產后奶牛首次配種時間,力爭產后奶牛能在產后的第50~80天內進行首次配種;力爭產后奶牛首次配種情期受胎率不低于35%。
4.3 產后奶牛第一次配種后如沒有受孕,仍要繼續關注產后奶牛的后續發情配種工作,力爭產后第2次、第3次配種21 天妊娠率不低于20%。
4.4 因地制宜,采取措施,力爭60%的產后奶牛能在產后60~80 天以前完成配種妊娠任務;75%的產后奶牛能在110 天左右完成配種妊娠任務。
4.5 產后奶牛不發情或不排卵天數超過40~50 天時,要及時查找原因,并及時進行相應的處理。一般產后奶牛如不發情或不排卵與產后奶牛飼養管理因素關系緊密。因此,加強飼養管理,調整好TMR日糧營養非常必要,同時須予以外源性生殖激素輔助治療。
4.6 為提高產后奶牛的繁殖效率益,可應用奶牛性控凍精繁育技術,對產后體況恢復良好,產后泌乳正常,健康無疾病的正常發情產后奶牛采用性控凍精配種,以提高產后奶牛的產母犢率。
產后奶牛子宮尚未完全復原,因此,給發情的產后奶牛配種輸精時,在做好清潔衛生消毒工作的基礎上,須掌握好輸精時間和輸精部位。一般上午發現發情,下午輸精;下午發現發情,晚上輸精,一個發情期2 次輸精。輸精部位要求在排卵側子宮角,保證有足夠的性控精子到達卵子的受精部位。為防止人工輸精損傷產后奶牛生殖道與子宮黏膜,輸精時要做到輕插、慢推、緩出。
4.7 科學應用獸用B超,及早對配種后奶牛進行早期妊娠診斷。一般產后奶牛發情配種30 天后,應用獸用B超就能進行早期配后妊檢,盡早確定產后奶牛是否受孕妊娠。進行早期妊娠診斷,有利于根據產后奶牛繁殖狀況,加強管理。即對已孕產后奶牛加強保胎管理,促進胎犢正常發育和產后正常泌乳;對未孕產后奶牛及時查清未孕愿意,采取相應措施,積極處理,減少空懷時間。
4.8 做好繁殖記錄,及時分析數據,掌握繁殖狀況,促進繁殖管理。奶牛繁殖記錄是做好奶牛繁殖工作的基礎,平時做好各項繁殖記錄,并科學分析這些奶牛繁殖記錄數據,掌握產后奶牛繁殖狀況,制定相應促進奶牛繁殖的措施,以提高奶牛繁殖管理工作水平。
[1]王中華.奶牛場的經營目標與信息化管理.中國乳業,2014(2):28-33.
[2]張敬友,顧有方.現代奶牛養殖與疾病監測.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8.
[3]侯引緒,魏朝利,王振玲,等.利用子宮栓劑防治奶牛胎衣不下的臨床試驗報告.中國奶牛,2013(2):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