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萬生
湖南省瑤族生態文化觀對森林公安文化建設的啟示
鄭萬生
瑤族是一個耕山民族,長期以來,唯恐入山不高、入林不密,耕了這山到那山。歷史以來,瑤族對生態環境和森林資源保護形成了大量的傳統觀念、規定和習俗,反映了瑤族對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進行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的情況,同時也體現了文化對森林資源保護和經營管理的影響和作用。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地處萌渚嶺山區,是瑤族輾轉遷徙到南嶺地區的大本營、中轉站和發祥地。江華縣總面積3248平方公里,人口51萬,瑤族人口34萬,既是湖南省唯一的瑤族縣,也是全國最大的瑤族縣,被人們稱譽為“神州瑤都”。江華瑤族自治縣作為一個長期生產生活在山區叢林的民族縣,對生態環境的感受是深切的,也就自然而然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生態文化觀。
(一)在精神層面上,主張天人合一
其主體觀念是“萬物一體,眾生平等,崇敬自然,尊重生命”。在遠古洪荒時代,由于人們生產力水平低下,對大自然認識極其有限。變幻莫測的天氣和頻繁發生的自然災害對人們的生產生活有著巨大影響。瑤族人民十分敬仰天地和自然界的萬事萬物。他們認為:天地是由高王創造的,至高無上;自然界萬事萬物是由平王創造的,它是瑤族人生存和發展的根本。高王和平王是瑤族在遠古時期的二位傳奇人物,是他們創造了天地萬物,與人一樣,天地萬物都是有靈性的,要愛護、保護他們,否則就會激怒神靈,受到懲罰。
瑤族認為萬物皆有靈,山有山神,水有水神,樹有樹神,獸有獸神,世間萬物各有其神靈掌管著。這些神靈的主宰力量是人類無法抗拒的。人只有順從、敬奉,才能取得原諒、恩賜和體諒。瑤族古歌《人類的起源》認為:人與動物是兄弟,生活在同一天地。后來是瑤族人用智慧把人和動物區分了開來。人與動、植物及其自然生態環境有著直接的關系。因此,瑤族人對動、植物充滿好奇和敬畏之心,從而尊重和保護野生動植物,在客觀上也起到了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積極作用。

(二)在現實生活中,主張和諧發展
瑤族是一個耕山民族,在歷史上過著“刀耕火種,食盡一山,則移一山”的“游牧生活”。其生活資料主要靠對自然資源的索取。遷移到新的山頭地塊,那里的自然資源很快被消耗掉。隨著人口數量增多和自然資源減少的矛盾越來越突出,他們便作出“食盡一山,又徙一山”的選擇。到另一地方的山場后,選擇可開墾的山坡砍山墾土,種植紅薯、木薯、高粱、玉米、小米、蕎麥、山芋、大豆、旱禾等農作物。由于山高坡陡,其種植的農作物產量總是很低,通常是“種一坡,收一蘿”。瑤族人一般以吃雜糧為主,并輔以狩獵等方法獲取生活資料。過兩三年后,土地變得貧瘠,農作物產量降低,便“種樹還山”而棄耕。又開始找下一個山頭地塊砍山耕種。由于采取這種“砍種結合”的“輪耕”生產方式,確保了自然界資源的消耗量與生長量的大致平衡,使得自然界的生態資源步入良性循環軌道,從而為瑤族人永續利用。
(一)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
也就是說對自然界的動、植物,瑤族人從來不過度索取,只適度開發利用,尤其是不采取殺盡燒光的方法來瘋狂掠奪生態資源。不采取把河水放干了來捕魚,也不采取焚燒整片森林讓動物無處藏身來獵取野生動物。在江華瑤家,下河捕魚,要么用手捉,要么用魚竿釣;上山捕獵,或放鐵夾,或下索套,適量獵捕,而不做趕盡殺絕的事。
(二)大力提倡種樹,講究退耕還林
瑤族是一個耕山民族,在歷史上,刀耕火種,種了一山另一山。砍山耕種是他們主要的生產生活方式。由于長期積累的經驗教訓,他們講究退耕還林頗有心得,認為:只砍山不種樹,是一種敗家子行為,為天地所不容。瑤族信奉: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家有萬樹千棕,永世不受貧窮。瑤族諺語也說道:“種樹就望樹成材,種竹就望竹成林”。如果不廣為種樹,后輩哪有木材建千根柱頭下地的吊腳樓,哪有如此眾多的杉皮來蓋房,更別說人死后有資格去享用12桐樹子(指土葬用的木棺材)。
(三)寨中的古樹、廟山樹木、水源林不能砍
瑤族敬寨中古樹為神明,加以保護。誰人敢對古樹下手,神明就會給誰家帶來滅頂之災。外面的人有誰敢對古樹心存覬覦,寨中瑤族人將用弓弩、鳥銃打他個屁滾尿流。廟山樹木屬為鬼神置辦的財產,由于帶有神秘的傳統習俗色彩,誰也不敢有膽量去冒犯鬼神。即使有個別不法之徒去觸及,也是惶惶不恐終日,最終也得去燒香花紙、磕頭求饒。水源林是瑤族人的生命之源,視為生存之根本。毀壞水源林,就是斷人之命脈,很容易引起公憤而群討之。所以江華縣每個村寨都不乏幾棵參天古樹;哪怕一些寺廟宇再怎么年久失修,甚至破敗不堪,但周圍生長的樹木卻絲毫不損,仍傲然挺立;瑤寨里的水源林總還是那樣依然故我的郁郁蔥蔥。
(四)趕鳥不傷鳥,人鳥和諧相處
每年二月初一,是瑤族的趕鳥節。相傳,在很久以前,江華千里瑤山,云霧繚繞,很適宜鳥類繁衍生息。一到春暖花開時,以五谷為食的山雀、野雞、斑鳩等鳥類就把瑤族人民種在地里的陽春種子給全部啄食掉,導致山里人種不出莊稼,瑤民紛紛逃荒。沒想到此事很快驚動了皇帝。朝廷派出弓箭手、鳥銃手對鳥雀進行射殺,可瑤山的鳥反而越搞越多。盤云寨有個盤英姑,不僅人長得漂亮,而且天生有一副好嗓音,只要她開口唱歌,甜美清脆的嗓音能讓天上飛著的鳥圍著她轉。瑤族人想到:要趕鳥,必須向盤英姑那樣,用歌聲讓鳥類陶醉其中。于是,盤云寨的男男女女都來到盤英姑的吊腳樓,向她學習唱歌,并商量把歌聲傳到瑤山的九沖十八寨去。最后大家約定:每年正月的最后一天,在下種以前,由盤英姑領著瑤家姑娘后生們到大山深處去唱歌。鳥兒聽了盤英姑等人的歌聲如醉如癡,半月不醒。等到醒來時,人們播下的陽春種子已破土成苗。


江華瑤族自治縣森林公安肩負全縣打擊毀林犯罪、保護生態資源的重任,如何搞好這一工作,結合瑤族的生態文化觀,對開展全縣森林公安文化建設有如下啟示:

(一)要有敬畏自然和尊重生命的倫理觀念
大自然是萬物父母,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己來源于大自然,是由某種自然生物經過長期演化而來的,人與大自然是物我一體的,所以尊重自然和生命就是尊重自己。瑤族認為人和自然萬物是朋友、兄弟,有著親情關系,要互相友愛。自然界既給予人類無私的饋贈,自然界也會依自身的運行規律肆虐地報復人類。人類因此對大自然產生強烈的畏懼情感,人們要敬畏自然、尊重生命。以這樣的觀點來認識人與自然關系,事實上也就確立了人與自然打交道時應遵循的行為規范和倫理觀念。
(二)要有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倫理境界
早在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就在《自然辯證法》中提出警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為維持民族自身的生存與發展,以不同的方式規范著人們的行為,像愛護生命一樣愛護自然,逐步形成一系列保護生態環境的世俗禁忌和村規民約,并通過神靈和宗法制度的權威規范人們的行為,從而在觀念中確立了保護山林、水源等自然資源是每一個個體必須履行的生態道德義務。自古以來,與自然和諧相處是瑤族追求的生態倫理境界。
(三)要有遵循向自然適度索取的倫理原則
人對自然的開發利用不能一味的索取和瘋狂的破壞。要像瑤族耕山那樣,在砍山耕種過程中,同時要注意做到種樹還山相結合,講究生態發展均衡、人向自然適度索取的倫理原則。否則將會造成水土流失,家園遭受破壞。瑤族的生存方式具有可持續的特征,適度的原則較早而隱性地包含在瑤族的生存智慧之中,有許多瑤族的詩歌、神話、傳說都勸誡人們不要貪婪,以免遭到自然界的懲罰。適度主要表現在人口的適度增長、樹木的適度砍伐、動物的適度狩獵、資源的適度占有等方面。瑤族的生存方式從不貪婪地向大自然索取太多,而總是出于敬意而感謝大自然。瑤族地區形成的一套禁伐禁獵的禁律,不僅以習俗的形式,甚至以神靈的名義來約束人們的行為。不向自然毫無節制的攫取,保證了瑤族地區人與自然的平衡,保證了動植物的生長繁衍,同時也保證了瑤族人的生存和發展之必需。
瑤族生態文化觀的長期傳承,不僅消解了人們對財富的無限貪欲,而且還克制著人們對自然資源的過度索取,從而維護著人與自然生態之間的動態平衡。為了人類可持續發展,一方面森林公安要靠法律強制手段,另一方面應效法瑤族,重塑對自然的敬畏意識,尊重自然,構建起心中的道德禁律,并積極遵循生態規律,重建或恢復生態平衡。只有外在的法律和內在的道德禁律相輔相成,才能使環境保護由自發行為變成一種文化自覺,從而有效地、持久地進行下去。
(作者單位湖南省江華市森林公安局)
(責任編輯盧維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