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菊
〔摘 要〕基于2007-2013年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收錄的圖書館嵌入式服務研究的110篇文獻,利用知識圖譜可視化軟件Citespace Ⅲ對相關數據進行文獻共引、名詞短語、突現詞等的處理與分析,揭示國內圖書館嵌入式服務研究的代表作者、核心機構及演進路徑、研究前沿與熱點,以期為我國圖書館嵌入式服務的研究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圖書館;嵌入式服務;知識圖譜;演進路徑;研究熱點;研究前沿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5.07.022
〔中圖分類號〕G250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15)07-0119-07
〔Abstract〕Based on the 110 papers with the topic research of the library embedded service of CSSCI from 2007 to 2013,this paper gave an investigation to analyze the document co-citation,noun phrases and burst terms by using knowledge visualization tool Citespace Ⅲ,and then revealed the representative researchers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evolution path,research hotspots and frontiers of the embedded service research in domestic libraries.Also this paper gave some useful reference to the embedded services research in domestic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institutions.
〔Key words〕library;embedded service;knowledge mapping;evolution path;research hotspots;research frontiers
新信息環境下的嵌入式服務是圖書情報機構可持續的競爭優勢和創新的源泉,因此,眾多學者對圖書館嵌入式服務都表現出極大的關注。國內的一些相關學者周曉杰、劉海昕、張春楊、董麗梅、許靜、雷俊瓊、羅亞泓、孫建紅等分別從時間、作者、載文量、論文主題等文獻指標方面對國內圖書館嵌入式服務研究的現狀、趨勢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和述評,并通過統計圖表來表達該研究領域的一些特點[1-6]。誠然,上述研究的學術價值勿庸置疑,但仍屬于傳統文獻計量學的范式,存在不能直觀形象地揭示圖書館嵌入式服務研究內在知識結構變化的缺憾。本文選取CSSCI數據庫所收錄的國內圖書館嵌入式服務研究的文獻數據,借助Citespace Ⅲ分析軟件繪制國內圖書館嵌入式服務研究的科學知識圖譜,并基于軟件的開發原理對圖譜加以分析解讀,旨在較全面把握國內圖書館嵌入式服務研究發展的動態過程、知識結構和知識特征,以期為圖書館嵌入式服務的研究提供理論支撐,為我國圖書情報機構的嵌入式服務發展提供有益參考。
1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11 數據來源
本文先以《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數據庫進行文獻檢索,策略為:篇名(詞)=嵌入,文獻類型=論文,學科類型=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年=2007-2013,共檢索到114篇文獻數據;其次,利用維普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進行文獻檢索,策略為:題名或關鍵詞=嵌入式與時間=2007-2013與專業=圖書情報與范圍=CSSCI來源期刊,共檢索到120篇文獻數據,檢索時間為2014年8月17日,經過查重和去除弱相關的文獻后,有效文獻數據為110篇,均包括作者(Author)、標題(Title)、關鍵詞(Key words)、參考文獻(Cited Reference )等題錄信息。
這110篇相關主題的論文,基本反映了近八年來我國圖書館嵌入式服務研究的發展狀況。圖1顯示了該領域研究論文的數量變化和增長態勢,累積發文量按指數規律增長,由普賴斯(DPrice)的理論:在2007-2013年期間,嵌入式服務研究已成為我國圖書情報界廣泛關注和研究課題,相關的研究成果不斷增加。
12 研究方法
學科領域經典文獻、熱點、前沿的識別和探測方法有許多,但基于文獻引文和主題詞的文獻計量分析方法仍是其中的主流。本文采用集數據挖掘算法、文獻計量方法和信息可視化技術與一體的,由美國德雷克塞爾大學(Drexel University)華人學者、國際著名信息可視化專家陳超美博士用JAVA語言開發的Citespace Ⅲ信息可視化分析軟件作為本文的研究工具,繪制知識圖譜對我國圖書館嵌入式服務研究的核心作者、核心學術機構和理論遞進演化路徑、核心文獻、研究熱點及研究前沿進行分析討論。
2 結果與討論
21 圖書館嵌入式服務研究的核心作者、核心學術機構分析 將檢索得到的110篇文獻題錄信息導入到Citespace Ⅲ軟件中,網絡節點選擇Author和Institution,數據抽取對象為top 50,設置Time Scaling的值為1,選擇路徑搜索Pathfinder算法,運行軟件得到國內圖書館嵌入式服務研究領域,核心作者與核心學術機構共現網絡圖譜(見圖2)。
由圖2看出,國內圖書館嵌入式服務研究領域核心作者主要是謝首美和初景利等8個聚類,結合表1可知核心作者所發表的論文數應為2篇以上(根據普賴斯平方根定律,核心作者中最低產的作者所發表的論文數等于核心作者中最高產作者發表論文數平方根的0749倍)。另外,表1顯示核心作者的高質量論文大多是從2010年首發的,表明我國圖書館嵌入式服務研究2010年起處于繁榮階段。endprint
圖2和表2中已把具有不同機構名稱的同一機構合并,如把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蘭州分館、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成都分館;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武漢大學圖書館、武漢大學圖書館信息服務中心、武漢大學信息資源研究中心等。由圖2顯示,圖書館嵌入式服務領域的論文主要來自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和中南民族大學圖書館等6個聚類。結合表2看出,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的文獻貢獻率最大,遠高于其他機構,其次是中南民族大學圖書館、武漢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和華中師范大學信息管理系等。在整個網絡中,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的節點中心性最大,表明共現網絡中其它學術機構與它有合作關系,比如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蘭州分館、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成都分館與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之間的合作,有利于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促進相關研究的深入和發展;另外,由Citespace Ⅲ的Citation History的功能(圖3)可知,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中南民族大學圖書館在近幾年的研究中發表論文呈快速上升趨勢,武漢大學則相對保持穩定,表明這3家學術機構是國內圖書館嵌入式服務最主要的研究力量,具有很強的科研能力。
22 圖書館嵌入式服務研究的關鍵節點文獻及理論演化路徑分析 網絡節點選擇Cited Reference,其它策略保持不變,運行軟件得到圖書館嵌入式服務研究的文獻共被引時區圖譜(見圖4),由225個節點和696條連線組成。 陳超美將研究前沿定義為一組突現的動態概念和潛在的研究問題,而研究前沿的知識基礎就是研究前沿概念所在文獻的引用文獻簇[7]。這種文獻共被引時區圖譜能夠展示研究知識基礎間的遞進演化關系。
圖4中每個節點代表一篇被引文獻,帶有紫色圓圈標記的節點表示的是關鍵節點。根據陳超美博士的定義,關鍵節點是共被引網絡圖譜中連接兩個以上不同聚類,且相對中心度和被引頻次較高的節點[8],在聚類網絡中起到了連接和過渡的橋梁作用。節點文獻代表理論發展的知識拐點,往往意味著新理論的提出或理論創新的轉折點。圖4中共有5篇關鍵節點文獻,其中心度、被引頻次等信息如表3。按照時間順序分析這五篇關鍵節點文獻,就可梳理出國內圖書館嵌入式服務研究的理論根源和遞進演化路徑。
5篇關鍵節點文獻中的最早的文獻是Granovetter M于1985年在《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雜志上發表的標題為《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的論文[9]。Granovetter M是美國20世紀70年代著名的社會學家。1985年,他研究了社會網絡和經濟社會學之間的關系,創造性地提出“新經濟社會學”概念:不存在一個抽象的、理想的市場,社會中的個人或公司之間的經濟關系是嵌入在社會網絡中的。由于他的研究結論第一次揭示了社會網絡和經濟社會的互動“嵌入”關系,因而被譽為是“嵌入”概念的代表者。第二篇文獻是重慶工學院圖書館的徐曉琳于2008年在《山東圖書館季刊》上發表的《談我校信息素養教育融入《互換性及測量技術》課程的教學實踐》一文。文中以大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與專業課程教學相整合的嘗試為案例,闡述了信息素養教育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實踐活動。雖然只是一門大學課程教學實踐活動,但關于圖書館館員與教師互動的設想和實踐,對圖書館嵌入式服務的影響則是深遠的[10]。第三篇文獻是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的初景利和張冬榮在2008年發表在《圖書情報工作》上的《第二代學科館員與學科化服務》一文。該文的共被引頻次為12,中心度為028,是網絡中次最大的關鍵節點。該篇文章主要基于學科化服務的背景,提出了第二代學科館員的概念,表明融入一線、嵌入過程是其主要特征,并以國家科學圖書館在建立基于第二代學科館員的學科化服務方面的探索,實證研究了第二代學科館員的重要意義和作用,開創了學科館員融入一線、組織一線、服務一線的實踐模式,為人們日后研究圖書館嵌入式服務奠定了基礎[11]。第四篇文獻是東南大學情報科學技術研究所的唐麗娟在2008年發表在《新世紀圖書館》上的《用戶服務新模式——嵌入式館員》一文,重點介紹嵌入式館員服務在國外的實施情況,闡述嵌入式館員服務的實質,為我國高校圖書館發展嵌入式館員提供借鑒[12]。第五篇文獻是武漢大學的劉穎和黃傳惠在2010年發表在《圖書情報知識》上的《嵌入用戶環境:圖書館學科服務新方向》一文,該文的共被引頻次為13,是網絡中最大的關鍵節點。該文基于嵌入式學科服務的背景和特點,認為嵌入用戶環境是學科服務中的關鍵問題,并就嵌入教學與學習、嵌入學術交流與科學研究、嵌入臨床工作的學科服務的服務內容,以及嵌入用戶物理空間及嵌入用戶虛擬空間的嵌入式學科服務的服務模式展開了詳細論述[13]。
由Citespace Ⅲ的Citation History的功能,可以分析上述文獻的被引軌跡和引文突增模式。從圖5可以看出,Granovetter M作為“嵌入”概念的化身,于1985年發表的論文自2009年來以來一直處于被引狀態,并在2009年和2012年達到高峰,顯示了其在我國圖書館嵌入服務研究領域的持久影響力;另外,從該篇文章的歷年施引文獻的主題來看,它是聯系圖書館嵌入式服務、學科化服務、嵌入理論和知識網絡等研究方向的最好中介。徐曉琳于2008年發表的有關圖書館館員嵌入在專業課教學實踐中的論文,2011-2013年被引頻次一直在升高。初景利的論文自2008年至今一直處于被引狀態,在2010年和2012年達到最高,頻次為3次,并持續至今,年均被引25次,充分表明其在圖書館嵌入服務領域的杰出貢獻和深遠影響。唐麗娟的論文被引時段集中在是2011-2013年,在2012年達到最高,并持續到2013年。劉穎的論文的被引突增時間段集中在2011年之后,2012年達到最高,頻次為7次。通過分析該篇文章2012年的施引文獻主題,可知圖書館嵌入用戶環境的學科服務的模式,主要應用于面向科研團隊、課題組或教學等的嵌入式學科服務模式的實踐探索等正在進一步研究中。endprint
23 圖書館嵌入式服務研究的前沿節點文獻分析
研究前沿往往來源于新的科學發現或進展,常伴隨著相應文獻計量學特征出現。Citespace Ⅲ采用引文突變來辨認研究前沿的“腳印”,利用“腳印”所在的聚類(施引文獻簇)分析學科領域的前沿文獻和發展趨勢[14]。在軟件界面中,網絡節點選Cited References,其它策略不變,運行Citespace Ⅲ后,選擇citation burst,得到前沿的“腳印”——“劉穎(2010)”和生成的聚類如圖6所示,“腳印”所屬的聚類簇即為國內圖書館嵌入式服務研究的前沿文獻,如表4所示。
圖6 國內圖書館嵌入式服務研究的主要聚類圖譜 通過對上述文獻節點的分析發現,國內圖書館嵌入式學科服務、嵌入式學科館員、面向科研團隊和課組的嵌入式服務、嵌入式教學服務等方向構成國內圖書館嵌入式服務的前沿,研究內容不斷在拓展、創新和深化。
24 嵌入式服務研究的熱點變遷分析
Citespace Ⅲ通過考察從施引文獻題錄信息中的標題和關鍵詞中抽取出來的名詞短語的頻次高低來體現相關研究領域的熱點[15],在軟件界面中,節點類型選為名詞短語(noun phrase),網絡節點選Cited Reference,其它設置不變,運行Citespace Ⅲ軟件,生成由施引文獻提取的名詞短語和共被引文獻組成的共詞和共被引混合網絡(見圖7),共有207個節點和731條邊。
圖7中,三角形節點代表名詞短語,節點大小分別反映了該名詞短語出現的頻次,體現了圖書館嵌入式服務研究的熱點領域;圓形節點及連線代表共被引文獻和共被引軌跡,反映了圖書館嵌入式服務研究的知識基礎。
表5列出了出現頻次在5次及以上的8個高頻熱點詞,其中頻次最高的是嵌入式服務,頻次為29,是本領域中心度最高的研究熱點;其次是高校圖書館,頻次為23,表明高校圖書館擁有豐富的信息資源、先進的技術設備和優秀的研究隊伍,一直是嵌入式服務領域研究的主力軍,而學科服務、學科館員和嵌入式館員、嵌入式學科服務頻次分別為23、19和22、18,表明學科館員是嵌入服務的抓手,嵌入式學科服務是嵌入式服務的著陸點,是廣泛關注、至今方興未艾的熱點課題。另外,近年來,在信息社會化的推動下,社會網絡是一種新型的信息交流方式,圖書情報機構嵌到入社會網絡是一種有效地吸引潛在用戶利用圖書館的方式,很有可能是未來的研究熱點。由Citespace Ⅲ軟件的Citation History功能,可以分析上述高頻熱點詞的被引頻次和突增模式(見圖8),反映圖書館嵌入式服務研究的熱點變遷過程。
由圖8可以看出:①在大數據和新信息環境下,為提高圖書情報機構的核心競爭力,自2008年開始,學科館員的角色定位已開始建立,學科知識服務研究也已展開,在2012年達到頂峰,表明圖書情報界已經建立了相對成熟、比較完善的學科服務策略、服務模式、學科館員服務機制。此后,學科服務的研究內容不斷深化、拓展,熱度不減、持續至今,而學科館員的研究呈現降溫趨勢,同時嵌入式館員的研究自2011年開始持續升溫至今,成為前沿熱點;②隨著信息化技術的發展和推動,從2008年開始,圖書情報機構借力于社會網絡的嵌入服務的創新研究逐漸展開,并在2012年成為熱點之一,此后熱度下降;③在嵌入式服務和學科服務深化的背景下,從2010年開始,嵌入式學科服務的研究全面升溫,包括嵌入科研團隊、科研項目、課題組的專業化學科服務的組織、管理和實施、保障; 嵌入教育教學活動全過程的多層次學科服務;用戶驅動的嵌入用戶環境的個性化學科服務;建立支持合作創新、群組學習和交互傳播的協同知識服務能力等,成為圖書情報界普遍關注、持續研究的前沿熱點。
3 結 語
本文利用Citespace Ⅲ軟件對CSSCI數據庫中2007-2013年的國內圖書館嵌入式服務研究的110篇文獻進行了定量分析,研究了國內該領域研究的代表作者、主要學術機構、核心文獻及理論演進路徑、研究前沿和研究熱點。結果表明:國內圖書館嵌入式服務研究產生了一系列熱點,包括嵌入式服務的模式和機制、嵌入式服務的創新、嵌入式學科服務和協同多機構的嵌入式服務等;國內圖書館嵌入式服務的前沿熱點是嵌入式學科服務和嵌入式館員的研究。
最后,應該說明,由于文獻題錄數據的不規范;文獻發表的滯后性;信息計量知識圖譜方法對數據、算法和樣本量的依賴性;對知識圖譜存在不同的解讀和研判,本文對國內圖書館嵌入式服務現狀的分析仍有一定的局限性,敬請各位同行指正,期望在未來的研究中得以完善。
參考文獻
[1]周曉杰,劉海昕,張春楊.我國圖書館嵌入式服務研究述評[J].圖書館學研究,2012,(12):19-22,26.
[2]董麗梅.大學圖書館嵌入式服務研究評述[J].圖書館學研究,2013,(9):2-5,9.
[3]許靜.國內圖書館嵌入式服務研究熱點可視化分析[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3,(12):25-29.
[4]雷俊瓊.高校圖書館嵌入式服務研究綜述[J].情報探索,2014,(8):109-113.
[5]羅亞泓.國內外嵌入式圖書館服務研究及主要觀點[J].圖書情報工作,2014,(6):123-128,134.
[6]孫建紅.我國圖書館嵌入式服務研究的文獻計量學分析[J].科技信息,2014,(9):122-123,152.
[7]Chen C.CiteSpace Ⅱ: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d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57(3):359-377.
[8]陳超美.CiteSpace Ⅱ:科學文獻中新趨勢與新動態的識別與可視化[J].陳悅,侯劍華,梁永霞.情報學報,2009,28(3):401-421.
[9]Granovetter M..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5,(3):481-510.
[10]徐曉琳.談我校信息素養教育融入《互換性及測量技術》課程的教學實踐[J].山東圖書館季刊,2008,(1):50-53.
[11]初景利,張冬榮.第二代學科館員與學科化服務[J].圖書情報工作,2008,(2):6-10,68.
[12]唐麗娟.用戶服務新模式——嵌入式館員[J].新世紀圖書館,2008,(6):56-58,55.
[13]劉穎,黃傳惠.嵌入用戶環境:圖書館學科服務新方向[J].圖書情報知識,2010,(1):52-59.
[14]科學網-ChaomeiChen的留言板[EB/OL].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649&do=wall&page=45,2014-09-03.
[15]Chen,C.The CiteSpace Manual[EB/OL].http:∥cluster.ischool.drexel.edu/~cchen/citespace/CiteSpaceManual.pdf(Version 074),2014-07-14.
(本文責任編輯:孫國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