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都拉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中國共產黨解決國內民族問題的偉大實踐和創舉,是中國民族關系的實際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相結合,形成和發展的解決中國民族問題的重要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豐富與發展;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重要理論與政策。烏蘭夫創造性地貫徹和落實黨的民族區域自治思想,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少數民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為全國少數民族聚居區內實現民族區域自治打下了重要基礎,并在實踐中豐富和發展了民族區域自治理論。
一、科學地闡述了內蒙古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特點
在領導內蒙古革命和建設事業、實行黨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具體實踐中,科學系統地總結歸納出內蒙古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具有地方性、平等性、民主性的鮮明特點。
第一,地方性。抗日戰爭勝利后,黨中央解決內蒙古問題的基本方針是實行地方性的民族區域自治。1952年8月,烏蘭夫在《關于民族區域自治問題》中表明了民族區域自治的地方性自治特點。指出“民族區域自治是毛主席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解決中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民族區域自治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之內,在中央人民政府領導之下,遵循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的規定,以少數民族聚居區為基礎的區域自治。”
第二,平等性。烏蘭夫闡述的民族平等思想來自于毛澤東關于民族區域自治思想,來自于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內蒙古民族區域自治的指示。他在內蒙古民族運動的方針、政策等方面進一步強調了平等思想,指出:民族運動的方針是平等、自治,而不是獨立自治。認為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幫助下才能夠取得民族的解放。
第三,民主性。關于內蒙古民族實行民主自治的含義,烏蘭夫認為“ 是內蒙古人民民主自治”。也就是說“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行使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的民主權利”。
二、系統闡述了中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越性
1962年,烏蘭夫在《內蒙古自治區民族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結合內蒙古的實際,從三個方面分析了該制度的優越性。
首先,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利于正確處理國家同少數民族的關系,有利于正確處理國家和少數民族自治地方之間的關系。國家同少數民族的關系中包含著國家同人民、中央同地方、整體同局部、上級同下級的關系,在這中間存在著在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礎上的人民內部矛盾。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就能夠使這些特殊的內部矛盾得到妥善解決。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機關既是國家的一級地方政權機關,又不同于一般國家地方政權機關。國家和上級國家機關可以賦予它特殊的幫助和照顧,可以賦予它一定的自治權利。其次,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能夠正確處理自治地方內部的民族關系。中國境內各少數民族地區,大雜居或交錯聚居的民族特點,關系到如何解決這些地區的民族關系。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就是妥善地處理這一類民族關系問題的最好辦法。第三,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能夠保證自治地方在進行工作的時候,充分照顧民族特點和地區特點。正確地貫徹黨的方針政策,順利地開展民族工作的關鍵是把黨的方針政策和民族地區特點相結合。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是實現和衷共濟、共同繁榮發展的關鍵。
三、系統闡述了中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依據
1949年,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各民族的代表共同決定建立統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并把少數民族聚集地方實行民族區域自治作為國策確定下來。烏蘭夫指出,這個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抉擇,是由我國民族關系的特點決定的:
第一,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長期存在,是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歷史基礎。第二,民族錯居雜處和相依共存的狀況,是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有利條件。第三,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的社會性質和國際環境決定了民族聯合是民族解放的前提,維護國家統一是確保民族自由的前提。第四,統一的無產階級政黨的正確領導,形成了在統一國家中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核心動力。第五,各族人民長期的共同革命斗爭,創立了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政治基礎。第六,資源分布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決定了在統一國家中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是民族共同繁榮的重要保證。這些情況說明,中國這樣的多民族國家實行民族區域自治,一有重要的歷史基礎,二有具體的現實基礎。也就是說,它是內因和外因相互表里,相輔相成的關系。另一方面,中國這樣的多民族國家實行民族區域自治,也是與中國的政治基礎以及經濟條件緊密相關的。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是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的需要,是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需要,也是符合于國情的、歷史和人民的必然抉擇。
烏蘭夫的民族區域自治思想是經過長期的革命、斗爭、實踐檢驗的,與黨和國家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是一脈相承的,符合國情,順乎民意。烏蘭夫的民族自治思想,促進了少數民族經濟和社會發展,鞏固和發展了民族團結和平等。特別是在民族區域自治思想方面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廣大人民群眾的高度贊揚和發揚傳承。鄧小平同志指出:“民族自治政策是著眼于把這些地區發展起來的”。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根據現實需要,把發展民族地區經濟作為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務,提出了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戰略。當時被劃入西部大開發戰略范圍的地區主要有:5個自治區、27個自治州和83個自治縣(旗)。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了新世紀新階段使民族地區又快又好地發展的民族工作的主題。這些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共產黨關于民族區域自治思想。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深刻闡明了做好新形勢下民族工作,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提出始終做到“八個堅持”的新理論。包括: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維護祖國統一、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堅持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和共同繁榮發展、堅持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基礎、堅持依法治國等。“八個堅持”的新理論,體現了中國共產黨與時俱進的民族思想。堅持黨的領導,為做好民族工作提供了保證。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做好民族工作提供了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維護祖國統一,體現了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是馬克思主義的一貫主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體現。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解決國內民族問題的根本道路。我們要認真研究烏蘭夫的民族區域自治思想,高度肯定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維護國家統一、領土完整、加強民族團結、促進民族地區發展、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等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把內蒙古這個“模范自治區”建設得更加繁榮富裕、和諧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