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
自古以來,我國社會對官員的評價常常是將道德修養放在第一位,認為“人無德不立,官無德不為”。縱觀歷史,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大都強調為官從政要以修身為本、正己為先:春秋的管仲提出了“道德當身”,宋代的司馬光提出了“取士之道,當以德為先”,等等。
今天,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選拔任用干部要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明確提出“什么樣的人該用,什么樣的人不重用,都要把德放在首位”,更加鮮明地突出了“德”在評價干部標準中的優先地位和主導作用。
牢固樹立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用人導向。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以吏為師”的道德心理習慣。“官德不彰,民風難淳”,領導干部的道德高度往往影響著整個社會的道德高度。所以,在選拔任用干部過程中,一定要將德性作為底線要求,優先選撥那些“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能夠堅守理想信念,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經受得住苦與樂、榮與辱、公與私、權與法等各方面考驗,切切實實成為為民、務實、清廉的好干部。優先選拔那些在艱苦環境、危難時刻磨練意志、砥礪品質,在直面矛盾、破解難題中敢于擔當、勇于創新,確確實實成為想干事、會干事、也有能力干成事的好干部。
不斷強化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選人制度。通過制度建設來規范領導干部的選拔任用過程。在選人用人時,既要重能力,更要重品行,不能簡單以票取人、以年齡取人、以學歷取人、以演講取人,而要以思想水平、工作實績、品德作風、群眾公認取人。尤其是主要領導和關鍵崗位,更要通過科學的制度設計,將那些政治堅定、能力出眾、敢于擔當、清正廉潔、開拓創新、艱苦奮斗的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卓越領導才干的優秀干部選拔出來,而不用那些以權謀私、弄虛作假、干部群眾信不過的人,不用那些跑官要官、投機鉆營、只為自己謀名利的人,不用那些不講原則、不負責任、怕得罪人的“老好人”,不用那些不干實事、無所作為、混日子的人。
為實現上述目的,必須設計出規范有效、可操作性強的“德才兼備、以德為先”考核考察辦法,將德才標準納入制度化安排,在干部選拔任用工作中增設道德評價環節,努力將低德、缺德、無德者拒之門外。
(作者系中國科學院教授、中國城市經濟文化研究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