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紅波
簡政放權作為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的“先手棋”,是以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創新創業、市場活力的“乘法”的有效舉措,也是黨中央反腐敗的釜底抽薪之舉。兩年多來,國務院相繼取消和下放了800多項行政審批事項,同時地方政府放權的事項更多。對于這些集中批量下放的行政權力,地方或基層政府能不能用好,將決定著這項舉措的效果。
用好下放的權力,正確對待下放的權力是前提。一方面,行政權力下放是權力運行的重心下移,其權為民所賦、權為民所用的性質并沒有改變。在經過依法審查、專家評估等程序之后下放,是為了讓地方和基層政府結合實際更好地發揮政府這只“有形的手”的作用,通過權力運行的“提質增效”,營造公平的市場環境,推動發展,惠及民生。另一方面,有權必有責,權力和責任是對應的,權力大了,承擔的責任就更重了。為了使各級政府部門行其權、盡其責,中央明確要求,按照權責一致的原則,各級政府不僅要曬出“權力清單”,還要建立“責任清單”,健全問責機制。這意味著,政府部門若不作為、亂作為,責任主體就必須付出相應的代價。下放到地方政府的權力承載著上級政府的期望和人民群眾的信任,因此承接下放的權力的部門將承擔著更多的責任,必須主動作為、依法作為。
用好下放的權力,接穩下放的權力是關鍵。權力的下放激發了市場活力,增強了發展動力,改革的紅利也得以逐步釋放,但也存在部分權力下放到地方特別是基層部門后,由于硬件設施落后、相關業務人才缺乏以及上下層級銜接不緊、同一層級各部門間配合欠佳等因素,導致基層部門未能穩妥地承接好下放的權力,在這過程中脫了韁、斷了鏈,出現了下放的權力“放羊”“曬太陽”等現象,行政效能打了折扣。 “沒有金剛鉆,別攬瓷器活”,“接權者”必須具備與承接權力相匹配的能力,針對承接下放的權力著力在人員培訓、軟硬件建設、制度建設等方面跟進,并在實踐中積極探索創新運行模式。同時“放權者”也不能“一放了之”,需要對其進行業務指導和經驗傳授,“扶上馬,送一程”。
用好下放的權力,管好下放的權力是保障。中央多次強調,要放管結合,在放權上求實效,在監管上求創新,在服務上求提升。下放的權力從一開始就應該放進“玻璃屋”,關進制度的“籠子”里,接受社會各方的監管。應寓監管于服務中,讓監管工作的落腳點落到為人民、為市場、為經濟社會發展做好服務上,探索運用“制度+技術”模式提高監管和服務水平,依法建立規范、科學的權力運行程序、運行制度和監督制度,同時依托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建立透明、規范、高效的行政權力在線運轉平臺,社會各方在網絡上可了解權力的運行狀況,實現陽光政務、在線服務、時時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