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慰
在父親的書房里,有一本1969年出版的《赤腳醫生手冊》,他常常會拿出來靜靜地翻閱,那回憶的眼神似乎又回到了當年身背藥箱的歲月。我知道對于當過赤腳醫生的父親來說,這本書有著多么深重的情感。
這本厚厚的、書頁早已泛黃的《赤腳醫生手冊》,里面有些撕裂的書頁已被父親細心地粘合了起來。我知道在當年,它簡直就是一本“全科醫療醫藥寶典”,從常見的咳嗽、嘔吐到復雜的心腦血管疾病和癌癥,從滅蚊、滅蠅的防病知識到核武、生化武器的防護,從針灸、草藥到常用西藥,無所不有,內容清晰明了、簡單易行、務求實效。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這本書為解決幾億人的醫療問題立下了汗馬功勞。
1965年6月26日,毛澤東發出了“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的指示。1969年,《赤腳醫生手冊》出版了,立刻成為風靡全國的暢銷書,當時每一位赤腳醫生的手里都有一本,他們在出診回來的路上,在收工休息的空隙,完成邊學邊干的特殊使命。
父親因為出身于醫學世家,所以被選中到太倉縣衛生學校培訓了一年,其間學了內外科、中西醫、護理以及針灸等簡單的診病治病護理知識,然后,他開始了赤腳醫生的生涯。那時的赤腳醫生待遇很低,每月只有6元錢,但他還是把節省下來的錢,買了一本《赤腳醫生手冊》。
“一根銀針治百病,一顆紅心暖千家”。當年的赤腳醫生都會針灸,而在學習時有句名言說“寧肯在自己身上試驗千次,也不在階級弟兄身上錯扎一回”。學員們要先在自己身上或者互相練習,于是父親對著《赤腳醫生手冊》,拿起銀針就往自己身上的穴位扎,心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能放在口頭上”的想法,經過勤學苦練,終于初步掌握了針灸技法。
“千家萬戶留腳印,藥箱伴著泥土香”。作為赤腳醫生,不管深夜還是風雨交加的日子,只要有病人來叫,父親就會背著一個印有紅十字的藥箱赴診。他不怕臟,不怕累,哪家大爺有病了,哪家大姐不舒服了,他都了如指掌,送醫送藥到他們家中。在那個時候,父親是村里的大知識分子,更被認為是農民生命的守護者和救命恩人,因而備受敬重。
“赤腳醫生向陽花,貧下中農人人夸。出診遠翻千重嶺,采藥敢登萬丈崖……”這首40多年前膾炙人口的《赤腳醫生之歌》,真實反映了農村赤腳醫生的工作生活。當年父親當赤腳醫生還不到20歲,看病全仗著膽子大,正因為如此,第一個病人就讓他樹起了在村民心中的威信。那次是一個患有高血壓還愛喝酒的老太太,中午酒后暈倒了,下巴磕出一道大口子,血流不止,她的家人馬上來喊父親去診治。父親看情況嚴重,建議她去公社衛生院,可老太太說:“去衛生院得走多少路?還不流血流死?”父親趕緊翻《赤腳醫生手冊》,看書上對這種情況的處理方法,然后拿出縫合工具,壯著膽子趕緊干了起來。他像縫衣服那樣,也不去管針腳大小,縫出了一頭汗后,那血就止住了。老太太一看血止了,逢人就說我父親是個干醫生的料,這么小年紀就能縫傷口。
后來,父親越來越得到村民的信賴,在村里的地位也越來越高,甚至要超過村干部。誰家來了客人都以能請他去作陪為榮。這是一種對赤腳醫生的信賴。
到了夏季,農村中兒童腸炎、痢疾發病率很高,而且發病急,搶救刻不容緩,父親就廢寢忘食地連夜奮戰。不但要走家串戶發藥,還得講解預防知識,通常一天吃不上一頓飯,睡不上一次安穩覺。
鄉村里的小孩怕打針,他便千方百計地哄逗小孩,或是給他們講故事,或是為他們唱歌,有時甚至買上一顆糖送給小孩,待小孩的注意力分散時,一針下去就完成了。因此,村里的小孩見了父親既愛又怕,總會怔怔地盯著那紅十字藥箱——那里面既有糖果,更有針筒。
能把黨的溫暖送到村民的心坎上,是父親最高興的事。在當赤腳醫生的日日夜夜,經過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他成功地完成了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和治療。經過父親的不斷努力,我的家鄉太倉的一個小山村初步實現了小病不出村、急重病不誤診、花小錢治大病、不花錢也治病的農村醫療模式,為當地村民解除了痛苦。父親也因此鍛煉了自己,成了一名出色的赤腳醫生。
“文革”結束后,父親到了縣衛生院工作。如今雖然退休了,但每當他望著家中墻上掛著的深棕色藥箱時,回憶起在田間地頭和農民們拉著家常看病的情景,總是說那是他一生無怨無悔的選擇。雖然赤腳醫生已經成了一個歷史名詞,但那些伴著激情和淚水的歲月,永遠留在了他溫暖的記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