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恒
有句官場名言說得好:“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其實,在湖南的歷史上,還真有那么一位“紅薯知縣”,不過他不是賣紅薯的,而是為民種紅薯的。清代有一首《謝公薯歌》就歌頌了他的事跡:
謝公薯,何青青,沿山被嶺周郊埛。
請問謝公何由稱,山人再拜謹具陳。
云昔謝公宰平日,憂我民貧心惻惻。
遠自家鄉購種來,種植從茲大繁息。
謝公薯,滿平邑。
豐歲佐肴饑歲食,六十年來無菜色。
今年夏旱連秋螟,種薯薯熟倉囷盈。
隆冬大雪閉門坐,地爐撥火燃榛荊。
煨薯滿爐兼作羹,妻孥飽啖童仆爭。
謝公薯,豈浪名。
每飯祝公德,愿公世世公侯卿。
這首民謠,講的是乾隆年間湖南平江知縣謝仲坃帶領農民種紅薯救災年的故事。
謝仲坃,廣東陽春縣人。雍正元年(1723)高中廣東解元。乾隆四年(1739)被任命為湖南常寧知縣。上任后,他拒絕接受任何禮物,每月兩次到學校督促和指導學生讀書,還經常到鄉下去了解民情,解決問題。每次下鄉視察,都是自己帶著糧食,啃著生蘿卜,從來不愿打擾百姓。
乾隆六年(1741),他調任平江知縣,仍然堅持勤勞儉樸的作風,《平江縣志》說他“愛民重土,自奉如寒素。設義學,案期親為督課”。他還親自主持編纂《平江縣志》和《岳州府志》。但最讓當地人稱道的是,他引進紅薯到平江縣,解決當地農民的溫飽。
說起紅薯,這里面還有一段動人的歷史故事。
原來,紅薯產于交趾,即今之越南(古也稱安南),最早的記載,見于東漢楊孚的《異物志》和西晉嵇含的《南方草木狀》。
據廣東《電白縣志》記載:明末清初,廣東吳川縣有一位醫生叫林懷蘭,因醫好安南國王之女,國王賜給他熟紅薯吃,但他有意說喜歡吃生紅薯,留了一半,想帶回國種,以緩解當地饑情。不想在回國時,被安南守關將領發現。林懷蘭如實告訴他,求他放出關去。守關將領被林懷蘭這種精神所打動,便讓他帶著半截紅薯種回到祖國。但安南國法規定,嚴禁紅薯種出國,違反者就要殺頭。守關將領為了中越友誼,甘愿保護林懷蘭過關,自己卻跳水自殺了。
從此,安南紅薯在吳川、電白以及廣東各地廣泛種植,為百姓解除了不少饑荒。因此,電白縣人民就在霞澗鄉建了一座“香薯林公廟”,來紀念林懷蘭引進安南紅薯的功績,在他的塑像身旁,還塑了一尊安南守關將領的塑像,感謝他放行紅薯種的大義行為。
這個電白縣和謝仲坃的老家陽春縣相鄰,謝知縣當然深知紅薯的好處。他來到平江擔任知縣后,看到平江山多田少,土地瘠薄,旱地上種植的蕎麥、豆類和玉米,一遇到旱澇,就會失收,就是豐收年份產量也是很低,便有意在當地推廣紅薯種植,以改善當地百姓長年挨饑受餓的慘狀。
恰好當時許多廣東來平江做生意的商人,有豐富的紅薯種植經驗,謝仲坃便請他們先在平江試驗種植紅薯,果然獲得豐收。
謝仲坃甚為欣喜,便發布《勸種雜糧示》的通告,到全縣各地張貼宣傳,勸導農民大量種植紅薯。他派人去他的老家陽春縣,購來大批紅薯種,無償送給農民試種,又聘請廣東人教給平江農民種植紅薯的技術。同時他還訂立了嚴禁牲畜人等損壞紅薯苗的條例,違反的加以懲罰。
種種措施之下,紅薯種植在平江迅速推廣。恰好這一年,湖南遭到大旱災,別的縣旱地全部無收,而平江縣的旱地因為多種紅薯,獲得空前的收成,真是“家家廣植,戶戶豐收”。農民免除了饑荒之苦,社會秩序也得到了安定。
雖然謝仲坃只在平江做了三年知縣,但他的功績卻感動了一方百姓。平江人民為了紀念他,于道光十二年(1832),在縣城南面水府廟的右邊,建立了一座“謝侯祠”,當地人民親切地稱之為紅薯縣官廟。廟中謝仲坃的塑像手拿紅薯,神態慈祥,栩栩如生,展示著清正廉明、為民辦事的好官模樣。可惜這個富有紀念意義的紅薯縣官廟,已經被歷史湮沒,不復存在。
后來,乾隆八年(1743),謝仲坃被調任衡陽知縣。前任知縣李澎是個聲名狼藉的貪官。當時,有一位為官清正的糧道道臺謝濟世(廣西臨桂人)揭發了他。但是李澎用重金賄賂了戶部侍郎(相當于國家財政部、糧食部的副部長)阿里袞,這個昏官反過來罷免了謝濟世的官,還誣陷他,并把他關進了大牢。其他大小官員都明知不公,但害怕上司,不敢做聲。
謝仲坃一到任,便徹查此案。弄清這起案件來龍去脈后,便理直氣壯地要求重懲李澎,追繳被李澎貪污的贓款。可是阿里袞再次包庇了李澎,還以斷案太嚴、很不恰當為名,罷掉了謝仲坃的知縣。后來,朝廷查實這件事是冤枉了謝仲坃,第二年,便特別委任他為衡山知縣。
乾隆十六年(1751),謝仲坃升任永順府通判(相當于行署副專員)。乾隆三十三年(1768)又升為郴州知州,第二年再次升長沙府知府,三十七年調任零陵(今永州)知府。
零陵地區靠近廣東,但一直以來政府規定,該地區的食鹽都由蘇北淮鹽供應。因為路程遙遠,鹽價很貴,當地貧民百姓根本吃不起,好多百姓只得熬土磚、刮地皮、燒東茅草灰,自制硝鹽炒菜,很多人因此得了大脖子病。
謝仲坃到任后,了解到實際情況,便向朝廷建議改由近郊的廣東鹽供應,這樣路程很近,運費低廉,鹽價便宜,貧民就不會去吃硝鹽,也不會再得大脖子病了。可是他的合理化建議未能得到朝廷的認可。謝仲坃很無奈,感到沒有為百姓做成好事,便借口患眼病,辭官告老還鄉。
謝仲坃在湖南連續做了30多年的官,處理了數百宗冤假錯案,解救了許多無辜百姓,可謂“直名滿天下”。特別是他所到之處,大力推廣種植紅薯,使紅薯種植遍布湖南各地,深受當時湖南人民的稱贊。謝仲坃本人也成為名副其實的“紅薯縣官”,才有了本文開頭那首《謝公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