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社會融合的四個衡量維度

2015-12-16 17:46:29張帆
理論與現代化 2015年6期

張帆

摘 要:本文將社會融合的衡量維度劃分為社會制度、社會角色、社會資本和個體感知等四個維度,闡釋各維度面向的社會融合問題及具體測量指標。社會制度下的社會融合研究關注社會系統和一般制度,以及集體意識下的社會價值和社會規范,屬于宏觀層次。社會角色維度下的社會融合研究以個體承擔社會角色的數量和狀態反映社會融合,社會資本維度下的社會融合研究以社會關系和社會規范反映社會融合,感知融合維度以個體感知上的信任感、歸屬感和認同感等主觀感受反映社會融合,以上三個維度的研究多屬于中觀和微觀層次。

關鍵詞:社會制度;社會角色;社會資本;感知融合

中圖分類號:C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02(2015)06-0113-08

一、引言

社會融合(social integration)與民主、平等、公平、包容、自由等諸多社會學核心概念相關聯,是社會學的主要概念之一。社會融合是社會發展的關鍵目標之一,社會融合應當尊重多元文化,減少歧視和貧窮,促進包容性發展,促進機會平等、團結和個體的安全感,促進全民參與,保障公民的基本自由和人權。[1]

19世紀末期,迪爾凱姆提出社會融合,回應歐洲完成由封建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化后,社會系統運行和社會關系發展的新特征。20世紀,西方的社會融合研究主要關注:(1)全球化帶來的不安全性問題。全球化一方面促進了經濟交換和文化交流,另一方面世界經濟融合和全球競爭也給世界人民帶來了不安全和不平等等關乎融合的問題。(2)邊緣化與認同的缺失問題,特別是由遷移產生的移民邊緣化以及認同障礙問題。(3)政治組織的代表性與責任問題。由于快速的經濟、社會和文化變遷,各國的政治組織愈發注重短期效應,對長遠意義下的政治民主、組織的代表性和責任有所忽視,從而引發公眾對社會公平、平等的質疑。[1] 21世紀,社會融合研究又提出了多種空間和場域的融合問題,以及社會參與與社會融合問題等。[2]可見,社會融合研究始終面向亟待解決的融合問題。并且,在這個過程中,研究形成了社會融合的多個衡量維度,這是由于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面對相異的現實問題,社會融合關注的重點必然有所不同。本文關注已有研究是如何衡量社會融合這個宏大概念的。通過對社會融合研究進行梳理,將社會融合的衡量維度劃分為社會制度、社會角色、社會資本和感知融合四個維度,并闡釋不同衡量維度下的社會融合研究關注的重點問題。

二、社會制度維度下社會融合的衡量

社會制度是指廣義的、人類行為的規范體系,是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法律制度的總稱。早期社會制度維度下的社會融合研究是宏觀和抽象的。迪爾凱姆最初提到的社會融合有兩方面意涵:一是指向社會紐帶,二是指向社會一體化程度,這構成了社會融合研究最初的維度和視角。19世紀末期,迪爾凱姆在《社會分工論》中提到,社會團結是建立在共同情感、道德、信仰或價值觀的基礎上,個體與個體間、個體與群體間、群體與群體間以結合或吸引為特征的聯系狀態,或者說是一種社會成員共同的價值觀念、道德規范和集體良知。迪爾凱姆對社會團結或者說是社會融合的理解產生于歐洲由封建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之后。在工業社會發展和現代性驅使下,高度同質化的集體意識轉變為分工、協調、合作的個體意識,社會由機械團結向有機團結轉化。[3]這里的社會融合顯然與歐洲社會社會制度和社會結構的變遷有關。

迪爾凱姆也曾通過自殺現象的解釋邏輯闡釋社會融合,盡管他最初使用的是社會整合(social cohesion)的概念。他認為,社會整合能力和集體力量薄弱、個人與社會疏離會提高利己主義自殺率,而社會整合和集體力量過于強烈、個人權利和利益受到壓抑,會導致利他主義自殺率有所上升,“利己主義自殺的根源,是社會在各方面整合不足,難以使成員從屬于它”。[4]此處的社會整合或社會融合指向社會的一體化程度,特別指道德結構中的集體力量,例如宗教即是一種多數原始部落向成員灌輸共享價值觀和集體認同的強大整合力量。[5]

無論是社會聯結紐帶的解釋,還是社會一體化程度的解釋,都體現出迪爾凱姆將社會融合視為連貫的、聯結的、整合的社會系統的特征,視為一種集體意識下的社會價值觀念和道德規范,因此是宏觀的社會制度維度的理解。社會系統的整合程度和黏合程度、社會意識的同質化和統一化程度成為社會融合的表征。

迪爾凱姆這種系統觀點為后續默頓和帕森斯的結構功能主義理論提供了重要信息,后者建構了社會系統中的宏大理論。[6]結構功能主義者對迪爾凱姆的社會融合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表現在他們持續地關注社會中的整合力量,強調社會系統間的依賴性和平衡。[5]例如,在帕森斯提出的著名的“模式維持—張力控制”社會系統模型中,融合就是四功能范式的核心,認為社會系統需要對系統內不同行動者或不同群體之間的關系進行協調、調整和控制,才能夠防止沖突局面。[7]科塞也提到社會沖突是社會的“安全閥”,能夠起到促進社會穩定、社會整合和社會和諧的功能。[8]

總體而言,社會制度與價值維度下的社會融合研究往往以社會結構的總體特征和社會制度的一般本質為研究對象,最終將社會融合落實到社會系統、社會結構和社會制度整合協調運行之上。社會整合被明確地定義為群體或社會的屬性,即使采用微觀和個體水平的數據,目的也在于對匯總個體信息以描述團體、區域、社區和社會的總體特征。

社會制度維度下的社會融合的衡量在發展過程中的第一個特點,是漸趨向關注社會公平和社會正義。迪爾凱姆及結構功能主義者的社會融合概念并未過多強調社會平等、公平和正義等問題,而是關注宏觀意義上社會系統的協調運行。隨著研究視角的不斷拓展,社會融合越來越關注社會制度的包容性,關注社會公平和正義,關注弱勢群體和主流群體獲取資源的機會和能力的差距。社會融合也逐漸成為政治游戲下一個靈活的、混合的心理建構,以適應政治行動的訴求。[9]社會制度和社會結構維度下的社會融合,其政治意味不言而喻,正是由于這種政治意味,社會融合概念廣泛應用于公共政策研究,面向國家政策和管理中的社會問題。

社會制度維度下的社會融合的衡量第二個特點,是關注社會結構和社會文化領域,而較少關注經濟領域。經濟因素被認為是社會融合的決定因素之一,但未成為社會融合的衡量維度。[10]一項研究指出,社會融合應被限定于社會結構整合和文化整合領域,其中結構性社會融合主要研究少數族群的社會分層,包含教育、勞動力市場、收入、居住和政治權利的分層;社會—文化融合主要研究社會中的少數族群是如何區分自身和他人,涉及社會資本、語言使用、價值和規范,以及認同等方面,[11]而不應包含經濟融合的問題(圖1)。

社會制度維度下社會融合衡量的具體指標也較為宏觀和寬泛,例如Jenson[12]將社會融合的指標分類為5個方面:社會中的歸屬和隔離狀況(例如共同價值觀和社區歸屬感)、納入和排除狀況(例如能否共享市場,是否擁有平等進入經濟領域的機會)、主動參與和被動參與狀況(例如參與公共事務管理的主動性)、接受和排斥狀況(例如文化的多元化和對差異的寬容性)以及合法性和不合法性狀況(例如公眾和私人機構是否能夠充分代表人民的利益)。

Bernard[9]進一步將社會融合的衡量指標劃分為兩個層面的六種關系形式,第一個層面指向人類活動的領域,包括經濟領域、政治領域和社會文化領域,第二個層面區分了社會關系,包含正式關系(研究者定義為社會價值或社會態度上產生的關系)和實質關系(研究者定義為可觀察到的行為或實踐上產生的關系)。Bernard將社會融合中的六種關系納入經濟、政治和社會文化三個領域(見表1),指標涵蓋廣泛,對公平、平等和社會正義的關注顯而易見。

三、社會角色維度下社會融合的衡量

社會角色的維度主要以社會角色的數量反映個體社會融合的狀況。20世紀30年代,在社會中,個體承擔著如父母、夫妻、老師與學生等角色,每種角色有著不同的行為模式、角色規范和義務需求。米德就認為角色指人們的交往中可以預見的互動行為模式,[13]林頓則認為角色是“在任何特定場合作為文化構成部分提供給行為者的一組規范”。在社會交往過程中人們具有交流、互惠的責任,社會角色理論的主要觀點認為人們進行著模式化的具有特征的社會行為,社會參與者擁有一定的角色認同,并且在交往過程中按照已有的“劇本”進行角色的表演,或存在固有的、角色表演者應當遵循的行為期待。[14]

以社會角色衡量社會融合主要是社會角色理論發展迅速的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在當時,一種觀點認為,由于不同角色的角色特點不同,個體承擔的角色越多,角色之間的沖突越大,越易造成角色緊張和角色過載,不利于個體的社會融合。[15]另一種被更多學者所接受的觀點認為,承擔多種角色具有累積優勢,能夠提升個體的安全感、存在感、社會地位和自尊心,對個人的財富、聲譽和樹立良好個人形象有所幫助,[16]對個人的益處遠遠超過角色緊張帶來的負擔,[17]這種理論又被稱為“角色累積理論”。在角色累積理論下,個體承擔的社會角色越多,表明個體具備更好地滿足角色期待、完成角色表演的能力,意味著個體更易得到他人的認可,也意味著個體更好地融入社會。總體來說,第二種觀點在20世紀60年代是較為主流的觀點,個體承擔社會角色的數量成為社會融合和社會隔離的重要標識。[18]

社會角色的數量之所以成為社會融合的具體衡量標準,一方面在于社會角色的多寡能夠反映個體滿足角色期待的能力和程度,理解社會角色模式能夠更為有效的提供個體社會融合所需的支持。另一方面社會角色能夠反映個體在社會當中的社會地位和社會關系,能夠呈現個體的認同感、安全感、存在感等方面的線索。

社會角色可以作為社會融合的衡量維度,但是,了解社會角色與社會融合的內在機制可能需要透過社會角色觀察個體的行為參與與情感認知,具有一定的間接性。有觀點認為,社會角色視角僅適用于初期的社會融合研究,[18]因為隨著社會融合研究不斷深入,會不可避免地涉及在社會角色下個體的參與行為或認知感受,社會角色視角將與后文敘述的社會資本和感知融合維度逐漸走向結合,否則社會融合研究會僅僅停留在概念的層次。社會角色維度是社會融合研究逐步從宏觀走向中觀和微觀層次的過程中形成的。

四、社會資本維度下的社會融合的衡量

Biggs認為,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以來產生了社會融合研究的“再發現”。[19] “再發現”是指一系列社會學家特別是普特南提出的社會資本和社會網絡理論,以及Sampson和Raudenbush[20]提出的集體效能理論。

社會資本是個體之間的聯系和社會網絡,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互惠和信賴的價值規范。[21]社會資本提供潛在支持,社會網絡促進互動、互助和支持,建立交往、接觸和關系,能夠促進個體間和群體間的合作和融合。社會資本理論的提出對當代社會融合研究產生了重要影響,社會融合研究開始更多地關注個體間的社會資本和情感依附,[19]社會資本和社會網絡成為測量社會融合的重要維度。[11][ 22]

目前,關于社會資本作為社會融合的衡量維度的問題,學界主要的觀點有兩個,第一,社會資本是自區域層面的融合向社會層面的融合的基礎,第二,社會資本并無社會融合層面的溢出效應。[22]第一種關系模型被稱為優勢模型。[23]例如,Zetter[24]認為,社會資本對社會融合的積極作用表現在擁有社會資本能夠減少社會排斥、強化對多種文化的認同、調整社會需求、促進社會活動參與、建立認同、與控制公共資源的力量進行博弈和挑戰文化慣習、促進團結。社會資本能夠激發自愿組織的產生,加強族群間的信任,促進社會的平等和多民族的融合。[25]另一些研究者則支持社會資本與社會融合的第二種關系模式,認為社會資本對社會層面的融合并沒有表現出積極的溢出效應。[23]例如,布迪厄認為,社會資本是導致社會和種族不平等的結果,而不是解決不平等的方法。社會資本是個體由于擁有某種成員資格,或者與某個特殊群體有所關聯而產生的一種資源,與經濟資本、文化資本一樣為可替代資源。社會資本根植于經濟資本,與其他資本形式共同作用于個體的社會流動,再生產社會的不平等。社會資本的缺失使弱勢群體或少數群體失去了融入主流社會的渠道,因此非但不利于社會融合,反而導致了社會分化。這種觀點是對社會資本和社會融合的優勢模式的一種挑戰。兩種觀點的分歧,也意味著社會資本在作為社會融合衡量維度時,同樣是有差異的。

社會資本維度下社會融合的具體測量指標與社會資本的測量指標有很大的相似性。伯特認為關系的強弱和網絡的密度、網絡同質性可以直接反映出個體社會融合的程度。[26] Granovetter和Putnam認為“橋”型社會資本(或連接性社會資本,異質性的連帶)相比于“結點”型社會資本(或黏合性社會資本,同質性的連帶)更有助于向群體外部的融合。因為異質性的連帶關注以共同興趣為基礎自愿組織和橫向聯系,超越種族、宗教和社會經濟地位等異質性差異,對社會融合也更加有效。而黏合性資本更易創造組織內部的忠誠感,也會導致成員對外部的敵意,[27]可能會導致社會隔離現象的產生。社會資本維度下的社會融合研究可能考察Putnam所說的合作性和支持性關系和社會連帶,布迪厄所說的熟人的制度化關系組成的社會網絡,科爾曼所說的“可能產生于任何由網絡關系、相互關系、信任和社會規范產生的個體或集體行為”,伯特所說的透過人際(朋友、同事、一般的接觸)間的鑲嵌關系,這些都表明,研究者認為人際間的互動形式、規范社會行為的準則、網絡資源等是衡量個體融合程度的重要方面。[28]

此外,集體效能理論也與社會融合有很大關聯。該理論認為,融合程度較高的集體能夠在無形中規范社區中的失范行為。[20]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社會融合并非以密集程度、親密程度或情感連帶為特征,而是基于社區成員之間的工作信任、共同居住和共同行動。[29]社會融合以互動、信任和社會資本為基礎,但是社會融合和集體的社會控制并非基于個體間的親密關系,而是以一種“超越了個體的社會關系和社會資本”的集體效能形式。

集體效能理論與社會資本促進社會融合的理論有重要區別,一方面集體效能理論將共同行動和共同期望解釋為社會融合的紐帶,另一方面集體效能理論解釋了社交網絡能夠促進集體效能,但不能達到社會控制的悖論。這種對社會融合的理解更能夠反映正在轉變的現代城市生活景觀,即一個融合的社區中,可能人們并不要求“鄰居或警察是我的朋友”,而是通過集體間的工作信賴和社會互動就能夠達到社會控制的目的。具體而言,集體效能理論認為,社區自愿組織增多,能夠產生自身的策略網絡,進而能夠治理社區中的不平等或其他不良社會行為,因此社會融合的標志并不取決于親密程度和情感連帶。集體效能理論下社會融合的衡量顯然更重視社區的組織性和功能性,這與社會資本理論顯著不同。[29]本文將集體效能的維度歸為社會資本的維度,因為這二者在測量的過程中,極大地關注社會關系和社會互動。

五、感知融合維度下的社會融合的衡量

個體基于自身的社會角色和社會地位,基于社會交往和社會關系而建立的對他人的信任感、對群體認同感和歸屬感屬于感知融合(perceived integration)的維度。相對而言,社會資本維度下的社會融合更關注社會關系和社會網絡,而感知融合關注個體的主觀態度和主觀感受,反映個體的心理健康和幸福。在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就有許多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認為,相比于隔離和孤單的人,廣泛參與社區和社會生活的人精神狀況顯著的良好,[30]社會融合有利于社會壓力的緩解。[30][31][32]以下就感知融合中最重要的兩個指標:信任感和認同感進行討論。

信任感之所以成為社會融合的指標之一,是由于信任感在社會學研究中被看作一種人際關系的特質、人們活動的社會領域的特征或個體在行動中利用的文化資源,[33]信任的建立過程是一個與他人建立和維持社會關系的過程,也正是一個社會融合的過程。信任分為認知性信任和情感性信任,認知型信任基于對能力和責任的判斷。例如,個人對管理者和同事的能力的信任,對組織公平性、激勵和支持的信任屬于認知性信任,[34]而情感性信任形成的基礎在于個體間的熟悉程度、共同的經歷、坦白的相互接觸、承諾的實現和對弱勢群體的一種無剝削狀態。[35] “社會交換”理論(Social Exchange Theory)①[36][37]和“互惠利他主義”(The Reciprocity Altruism)②[38]是關于信任建立過程的較為傳統的解釋,可見,信任本身是一個群體的屬性而非個人的屬性。

由于信任是感知融合的重要方面,信任的衡量指標往往會成為感知融合的衡量指標(見表2)。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信任感與感知融合并不一定呈現線性的相關關系。信任度越強,融合程度越高的論斷顯然是不成立的,因為感知融合是多種主觀感受相結合下的一種個體狀態,例如學生對老師存在較強的情感性信任,但二者并不一定處于較好的融合狀態。

認同感,即個體判斷自身從屬于某個群體的認知,則更為貼切地表現出個體的感知融合。布勞[40]很早就認為個體向群體的融合取決于個體對他人的吸引力。當個體對他人產生足夠的吸引力時,群體會降低對個體的防御傾向,進而接納個體。Wilton[41]則認為在“背景、身份、聲譽的共同作用下,個體傾向于排除他者,保持自身空間的邊界”,以避免“個人和集體的身份受到威脅”,因此,減少群體對外來個體的排斥能夠促進個體的社會融合。其實無論是吸引力還是威脅感,都反映著個體的認同感。

20世紀70年代末Tajfel和Turner共同發展的社會認同理論(SIT)認為個體向群體融入的過程基于個體的社會分類和認同。[42][43] SIT的建立依據社會分類、社會比較和積極區分的原則,試圖為群體偏愛和內外群體的區分、群體間流動和社會競爭提供解釋。[44]在對族群之間的分類、認同、流動等行為進行分析后,社會認同理論認為個體基于分類和認同的認知歸屬于或融入特定群體,而群體內的成員具有“共享的自我認同”。認同感是個體感知融合的最重要標志。

在這里需要指出的是,不僅局限于主觀感知的層面,社會認同理論也進而為個體融入和流出群體的行為提供了有力的解釋框架。[45]個體有從屬于某個群體的認知,群體成員具有共享的自我認同,組群才能夠達到融合一致。當組群間的界限十分明顯時,出于積極的組內認同,個體傾向于凸顯組內成員的共性,并產生對這種共性的偏好。比如,當社會成員處于社會地位較低的社會組群時,個體會采取一系列措施,如與其他社會地位更低的組群進行社會比較,宣揚自身所處組群中的相對優勢,忽略相對劣勢來建立良好的社會認同,也可能采取離開當前的組群或者致力于改變當前的社會地位等行為。[45]

社會認同為個體歸屬于或離開某一群體,即融合的產生和消逝提供了解釋。“群體融合、群體極化和集體行為是社會認同方法研究的重要課題,社會認同方法關注個人和社會群體的集體主義的重建”。[46]個體會肯定組群內部的態度、信念、價值、情感表達、談話形式和行為方式,社會分類理論展現了個體對群體認同、向群體融合的變化狀態。從認同感衡量感知融合,個體的自我分類、對群體的評價、群體成員的重要性、對群體成員的依戀、和群體成員的交互感、社會嵌入性、行為參與,以及其他構成群體認同內容和意義的元素等均成為感知融合的重要指標。[47]

信任感和認同感是感知融合的衡量指標,基本可以劃歸為感知融合的一部分。并且,在考慮社會融合的影響因素時,影響信任感和認同感的因素不可避免地被納入研究中來。社會認同的維度解釋了群體成員具備群體分類和歸屬的知覺,[48]在社會融合研究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49]社會認同方法強調個體認知和感知對行為的影響,對解釋個體層面和群體層面的融合行為十分有效,社會融合的眾多方面如民族優越感、規范行為、組群內信任、成員間尊重、群體依戀和團體分化等,都可以基于個體的自我分類和認同而理解。[49]雖然個體由于不同的情境和組群關系會表現出混合行為,但是分析自我分類和認同無疑是理解社會融合的前提。

六、結論與討論

從對社會融合的社會制度、社會角色、社會資本和個體感知等四個衡量維度的討論中可以看出,社會制度維度下的社會融合源于對社會一般制度和結構安排的關注。迪爾凱姆提出的社會整合概念指向社會一體化程度和社會紐帶,后續結構功能主義者的社會融合研究關注共同價值觀、符號和禮儀基礎上的普遍的國家認同,[23]強調系統整體的依賴性和平衡。[5]社會制度維度下的社會融合研究的第一個特點是關注社會公平和社會正義,關注弱勢群體和少數族群向主流群體融入的過程;第二個特點是社會融合研究排除經濟因素而更加關注結構和社會文化因素。

社會角色維度下的社會融合研究將個體的社會角色數量作為融合程度的重要標志。社會資本維度下的社會融合研究通過測量個體社會參與形成的社會網絡和社會資本。感知融合維度下的社會融合研究偏重測量個體的態度和感知,包括個體對他人或群體的信任感、歸屬感和認同感等。社會角色維度下,衡量社會角色的數量基于對社會融合較為簡單和直觀的理解,難以呈現融合的機制和過程,也難以形成穩定的測量指標。隨著對社會角色的理解不斷加深,在社會角色下的行為和感知的指標更加具體化的反映社會融合,進而產生社會參與視角和感知融合視角下的社會融合研究。社會融合的衡量從社會制度的維度,到社會角色、社會資本和感知融合的維度,經歷了一個由宏觀走向微觀的過程。

綜合看來,社會融合的四個衡量維度共同關注以下內容:一是社會子系統和社會整體之間的關系;二是社會融合對社會結構變遷的影響;三是個體融入主流群體或主流體制的過程及表現。社會融合研究自19世紀產生發展至今,概括而言具有以下特點:(1)社會融合具有群體和社會的屬性,而不僅僅是個體的屬性。(2)社會融合關注個體間,個體和團體、組織間以及個體和社會、國家間的關系。(3)社會融合概念具有多維性,首先表現在它連通了不同的生活領域(如連通政治和社會文化領域),其次它涵蓋了主觀陳述(態度)及行為結果(參與)等不同層面。(4)社會融合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內部的各部分間存在張力。這些特點反映出社會融合的衡量維度不斷演變,理論發展呈現一個非線性的樣態。

社會融合的衡量往往側重于以上某一維度或是多種維度的綜合。社會融合可以表現在人際吸引、個體間緊密結合關系的建立和成員間積極友好的態度,[50]表現在友情連帶、集體依賴和對社會活動的參與,[51]也極大地表現在群體成員之間的信任、[52]場所依戀和對群體的忠誠。[22]即使通過對理論和文獻的梳理明確了社會融合的衡量維度,不同維度下的社會融合研究仍面臨許多懸而未決的難題。例如,感知融合視角下的許多研究表明,相比于隔離和孤單的人,廣泛參與社區和社會生活的人精神狀況顯著的良好,[30]融合有利于社會壓力的緩解,[30][31][32]但是,社會資本維度下的一些研究指出,由區域性的融合而帶來的成員對小群體的忠誠可能會與更大范圍的融合發生抵觸,地區性的融合不利于更高層次的社會性的融合,反而會導致社會隔離。[22]這種看似矛盾的觀點,實際上反映出社會融合的衡量方法仍有待進一步發展。

注釋:

①社會交換理論有益于解釋經濟交易之外、基于雙方長期互惠往來產生的信任行為。人們對于交換行為存在善意期待,當令人滿意的交換行為產生時,信心得到證實,信任感因而產生。在后續行為中,人們傾向于向信賴的人尋求和提供幫助以降低交易成本,信任感也逐漸鞏固。

②信任感存在的必要條件是長期或不可預期終點的互惠關系,需要個體在長期交互中采取“簡單互惠策略”或稱為“善意策略”。這種策略需要:(a) 在第一步時展示善意與合作,(b) 在其后的過程中根據對方以前的行為而行動。在多次社會交換中,基于信任感,雙向求助連帶得以建立。

參考文獻:

[1] UNRISD. Social Integration Approaches and Issues [EB]. UNRISD publication, http://www.scribd.com/doc/56048956/Social-Integration-Approaches-and-Issues-UNRISD-publication-1994. 2/23.

[2] Vida Beresnevièi t. Dimensions of Social Integration: Appraisal of Theoretical Approaches[J]. Ethnicity Studies,2003. 96-108.

[3] 埃米爾·涂爾干. 社會分工論 [M]. 上海: 三聯書店, 2013.

[4] 埃米爾·迪爾凱姆. 自殺論 [M].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2.

[5] 華萊士,魯斯, 沃爾夫,艾莉森. 當代社會學理論:對古典理論的擴展(第六版) [M].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8.

[6] Andrew Norton, Arjan de Haan. Social Cohesion : Theoretical Debates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with Respect to Jobs [R].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2012.

[7] 葛道順. 包容性社會發展[J]. 社會發展研究,2014, (3).

[8] 文軍. 西方社會學經典命題 [M].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8.

[9] Paul Bernard. Social cohesion: A critique [R]. Ottawa, Canadian Policy Research Network, 1999.

[10] Sylvain Acket, Monique Borsenberger, Paul Dickes. Measuring and validating social cohesion: A bottom-up approac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Cohesion and Development, Paris, Jul, 2011.

[11] Maarten Van Craen, Kris Vancluysen, Johan Ackaert. Integration, social cohesion and social capital: Complex links and relation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on Social Cohesion and Social Capital 2008.

[12] Jane Jenson. Mapping social cohesion: The state of Canadian research [M].Family Network, CPRN, 1998.

[13] 米德. 心靈、自我與社會 [M]. 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8.

[14] 比德爾, 曾霖生. 角色理論的最近發展情況[J]. 現代外國哲學社會科學文摘,1988, (11):1-4.

[15] W. J. Goode. A theory of role strain. [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60,(25):483-496.

[16] Stephen R. Marks. Multiple Roles and Role Strain: Some Notes on Human Energy, Time and Commitment[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77, 42 (6): 921-936.

[17] Sam D. Sieber. Toward a Theory of Role Accumulation[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74, 39 (4): 567-578.

[18] Sheldon Cohen, Lynn G. Underwood, Benjamin H. Gottlieb. Social Support Measurement and Intervention : A Guide for Health and Social Scientists: A Guide for Health and Social Scientists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2000.

[19] Michael Biggs. Social integration: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EB/OL]. http://users.ox.ac.uk/~sfos0060/Perspectives5.pdf. 3-10.

[20] R. J. Sampson, S. W. Raudenbush. Systematic social observation of public spaces: A new look at disorder in urban neighborhood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99, 105 (3): 603-651.

[21] Aadne Aasland, Tone Fl?tten. Ethnicity and Social Exclusion in Estonia and Latvia[J]. Europe-Asia Studies,2001, 53 (7): 1023-1049.

[22] Ray Forrest, Ade Kearns. Social Cohesion, Social Capital and the Neighbourhood[J]. Urban Studies,2001, 38 (12): 2125-2143.

[23] Pauline Hope Cheong, Rosalind Edwards, Harry Goulbourne, John Solomos. Immigration, social cohesion and social capital: A critical review[J]. Critical Social Policy,2007, 27 (1): 24-49.

[24] R. Zetter. Immigration, Social Cohesion and Social Capital: What are the Links? [M]: Joseph Rowntree Foundation, 2006.

[25] Andrew K. Leigh, Robert D. Putnam. Reviving community: what policy-makers can do to build social capital in Britain and America[J]. Renewal London,2002, 10 (2): 15-20.

[26] Stephen P. Borgatti, Candace Jones, Martin G. Everett. Network Measures of Social Capital[J]. Connections 1998, 21 (2): 27-36.

[27] Mark S. Granovetter.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 1360-1380.

[28] Tristan Claridge. Dimensions of social capital theory [EB/OL]. http://www.socialcapitalresearch.com/literature/theory/dimensions.html,2/24.

[29] R. J. Sampson. Neighbourhood and Community[J]. New Economy,2004, 11 (2): 106-113.

[30] Sheldon Cohen, Thomas A. Wills.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J].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5, 98 (2): 310-357.

[31] John Cassel.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social environment to host resistance: The fourth wade hampton frost lecture[J].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1995, 141 (9): 798-814.

[32] S Cobb. Social support as a moderator of life stress[J]. Psychosomatic Medicine,1976, 38 (5): 300-314.

[33] 彼得·什托姆普卡. 信任:一種社會學理論 [M]. 北京: 中華書局, 2005.

[34] M. Vanhala, K. Puumalainen, K. Blomqvist. Impersonal trus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 and the scale[J]. Personnel Review,2011, 40 (4): 485-513.

[35] 霍榮棉. 基于相互依賴關系的信任及其對合作行為的影響[D].杭州: 浙江大學, 2009.

[36] P. Blau. Exchange and Power in Social Life [M]. New York: Wiley, 1964.

[37] M. Granovetter.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5, (91): 481-510.

[38] 張佳音. 信任團體如何形成?[D].北京: 清華大學, 2008.

[39] Jan Delhey, Kenneth Newton. Who trusts?: The origins of social trust in seven societies[J]. European Societies,2003, 5 (2): 93-137.

[40] Peter M. Blau. A Theory of Social Integration[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60, 65 (6): 545-556.

[41] R. D. Wilton. The Constitution of Difference: Space and psyche in landscapes of exclusion[J]. Geoforum,1998, 29 (2): 173-185.

[42] H. Tajfel, J.C. Turner. An integrative theory of intergroup conflict. In:[C]. Philadelphia, Taylor & Francis Psychology Press,1979.47.

[43] J.C. Turner. Rediscovering the Social Group: A Self-Categorization Theory [M]. Basil Blackwell, 1987.

[44] Jan E. Stets, Peter J. Burke. Identity Theory and Social Identity Theory[J].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2000, 63 (3): 224-237.

[45] Matthew J. Hornsey. Social Identity Theory and Self-categorization Theory: A Historical Review[J]. 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2008, 2 (1): 204-222.

[46] Michael A. Hogg, Kipling D. Williams. From I to we: Social identity and the collective self[J]. Group Dynamics: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2000, 4 (1): 81-97.

[47] Bob Heere, Jeffrey James, Masayuki Yoshida, Glaucio Scremin. The Effect of Associated Group Identities on Team Identity[J]. 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2011, 25 (6): 606-621.

[48] Hemant Purohit, Yiye Ruan, David Fuhry, Srinivasan Parthasarathy, Amit Sheth. On the Role of Social Identity and Cohesion in Characterizing Online Social Communities[M]. In: Cornell University,2012.

[49] Michael A. Hogg. Group Cohesiveness: A Critical Review and Some New Directions[J]. European Review of Social Psychology,1993, 4 (1): 85-111.

[50] A. J. Lott, B. E. Lott. Group cohesiveness as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A review of relationships with antecedent and consequent variables[J].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65, 64 (4): 259-309.

[51] R. J. Sampson. Local Friendship Ties and Community Attachment in Mass Society: A Multilevel Systemic Model[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88, 53 (5): 766-779.

[52] Josef Kohlbacher, Ursula Reeger, Philipp Schnell. City survey report Vienna [R]. Institute for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Austrian Academy of Sciences,2010.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动漫h| 最新日本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无码制服丝袜| 日本不卡在线播放| 欧美午夜在线播放| 国产特级毛片| 国产激情影院| 制服无码网站| 国产精品乱偷免费视频| 好久久免费视频高清| 最新国语自产精品视频在| 国产又黄又硬又粗| 97人人做人人爽香蕉精品| 熟女日韩精品2区| 国产精品19p| 人妻丰满熟妇αv无码| 欧美一级99在线观看国产| 毛片手机在线看| 欧美A级V片在线观看| 国产色婷婷视频在线观看| 99偷拍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不卡| 色亚洲成人| 伊人激情综合网| 色悠久久综合| 欧美国产在线看| 欧美成人免费午夜全|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一区| 亚洲av无码专区久久蜜芽| 18禁色诱爆乳网站| 国模视频一区二区| 91网站国产| 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13页| av大片在线无码免费| 欧美激情视频二区三区| 久久国产乱子伦视频无卡顿| 亚洲三级成人| 国产精品开放后亚洲| 久久精品娱乐亚洲领先| 国产乱论视频| 人妻21p大胆| 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2020国产在线视精品在| 久久久久九九精品影院| 亚洲黄色片免费看| 亚洲精品波多野结衣| 99在线视频网站| 亚洲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Av无码精品色午夜| 狼友av永久网站免费观看| 国产麻豆福利av在线播放| 国产午夜人做人免费视频中文| 毛片免费网址| 久久网综合| 亚洲区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2020一| 国产精品妖精视频| 久久福利网| 国产欧美日韩18| 免费观看无遮挡www的小视频| 91口爆吞精国产对白第三集| 国产高清在线观看| 免费无遮挡AV| 精品国产电影久久九九| 免费亚洲成人| 91娇喘视频| 找国产毛片看| 欧美特级AAAAAA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蜜臀| 999国内精品视频免费| 国产毛片一区| 国产大片黄在线观看| 亚洲成aⅴ人在线观看| 婷婷色婷婷| 国产成人艳妇AA视频在线| 国产自在线播放| 一级毛片在线免费视频|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牲色| 中国丰满人妻无码束缚啪啪| 亚洲精品动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