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忠富
1928年3月,辜鴻銘突發高燒,各種治療均告無效,身體日漸衰微,4月30日病逝丁北京家中,享年72歲。辜鴻銘推崇國學,學貫中西,通英、德、法等近十國文字,尤其擅長英文寫作,被孫中山、林語堂推為中國第一。辜鴻銘系馬來西亞華裔,1857年生于檳城。其父親是橡膠園的總管,其母親則是金發碧眼的西洋人,能操英語和葡萄牙語。在這樣一個家庭長大,辜鴻銘表現出了極強的語言天賦,成年后精通九種語言,獲取13個博士學位,在群星閃爍的清末民國時期堪稱鶴立雞群。他一生致力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將中國的孔孟之道推介到國外去,鼓吹中國文化救西論,讓歐美人大開眼界。西方人曾流傳一句話:”到中國不可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鴻銘。”
英國小說家毛姆就曾經拜會過辜鴻銘。1920年毛姆游歷中國,并乘舢板千里迢迢溯江而上,到重慶拜訪孤鴻銘。當時辜鴻銘已經63歲,在毛姆筆下是一個喜歡挖苦人的小老頭:”他是一位老人,個子很高,留著一條灰色的細長辮子,大而明亮的眼睛下面已長出很重的眼袋。他的牙齒亦參差不齊,不再潔白,兩只手又細又小,蒼白沒有血色,看起來像鷹爪……”
毛姆不愧是小說家,對丁辜鴻銘的外貌描寫得栩栩如生,可能人家最疑惑的還是那條辮子。
1920年,辛亥革命已經過去九年,滿清政府已被推翻,在中國延續數千年的帝制已經成為歷史。新時代,新氣象,新面貌。按理說國人既然不再是滿清的臣民,就應該剪掉辮子,以此跟滿清決裂,向舊時代告別。那些激進的青年,早在滿清被推翻前就開始剪掉辮子,穿上洋裝,成為引領社會時尚的人群。辜鴻銘可是留學生,他怎么不剪掉他的辮子呢?
其實辜鴻銘不剪辮子還真有原因。1867年橡膠園主布朗夫婦回英國,把年僅十歲的義子辜鴻銘帶到了當時最強大的大英帝國。臨行前,父親在祖先牌位前焚香告訴他:“記著,我們是中國人!孩子,不論你周圍的是英國人、馬來人、印度人或俄國人、法國人,你都不要忘記這一點,自己是個中國人。”最后,他的父親又反復叮囑兩件事情:“一是不能加入耶穌教;,二是不能剪掉頭上的辮子。”辜鴻銘成為滿腹經綸、精通西方文化的青年學者后,又遵從父親遺命回到東方來,做個中國人,1885年被張之洞委任為英文秘書開始了滿清朝的仕途生涯。
辜鴻銘至始至終牢記父親的囑咐,可是父親卻沒有告訴他為什么不能剪掉辮子。辜鴻銘曾對毛姆說:“你看我留著一條辮子,它是一個象征,我是古老中國的一個代表。”辜鴻銘的辮子的確不合時宜,趕不上趟兒,但他的辮子卻猶如阿拉法特的頭巾,成了一種文化圖騰。辜鴻銘并沒有利用這條特立獨行的辮子來沽名釣譽,而是憑借自己的真才實學,不遺余力地向西方推介中國傳統文化。在他身上,體現出中華文明的優越與自信,可惜這種觀點,在歐美文化甚囂塵上的民國時期,已經成為了絕響,例如國學大師錢玄同就曾主張“廢除漢字”,這簡直就是要廢掉傳統文化的根本。跟辜鴻銘堅決維護傳統文化相比,其高下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