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以路憲文為首的信陽地區領導班子大搞浮夸風,為突出自己“高舉三面紅旗”的政績,9個常委就有8個人同意把全地區糧食總產 20多億斤夸成 70多億斤,并以這個數向農民強行征糧。征不夠,再開展“反瞞產運動”讓農民家里顆粒無存。 到了1960年,一邊是大小官倉堆滿糧,一邊是 100多萬人成餓殍,橫尸室內外,有的地方人餓死后都無活人去埋。其間,求生的饑民煮野菜和紅薯葉吃,而路憲文之流怕這樣給自己的政績“抹黑”,就派人砸農民的鍋;農民外出討飯,他們就指示各縣市設卡,攔截討飯者,不準外出。
農民面對堆滿官倉的糧食,面對暴虐的干部,溫良謙恭,舍命以忍,成為餓殍,也沒采取半點爭取活命的“過激行動”。
1998年某傳媒披露這段沉痛的歷史時,文章前邊加了轉發者寫進去的話,話語里沒有對死者的同情和悲憫,而首先是發自內心的盛贊:多好的群眾啊!
某些官員讀后也情不自禁地贊曰:是啊,多好的老百姓啊!
聽到這樣的盛贊,使人想到的第一個問題是,老百姓死多少和如何死并不重要,而頭等重要的事是當長官們治下的 “好百姓”;第二個問題是什么是“好百姓”?“好百姓”的標準是什么?根據文章所披露,那時面對那場慘絕人寰的人禍,向上級寫信反映“反瞞產運動”的群眾成千上萬,有些群眾怕上級不相信,還寫了血書。他們呼喊開倉賑濟,免饑民一死,他們算不算好百姓呢?看來是不算的,因為盛贊者所說的“好百姓”分明是指面對糧倉無分外之想,聽憑長官把他們餓死的人。由此可見,好百姓的標準是:寧肯讓官員們把自己逼得餓著去死,也不給官員們的“政績”抹黑——不揭露官員們的丑惡嘴臉,不向上級如實反映社情民意,更不采取爭取自己的生存權的任何行動。
盛贊者用這樣的標準去盛贊,無疑是希望中國所有的百姓都是這樣的 “好百姓”。然而這種好百姓的標準是什么呢?是愚忠,滲透了奴化和愚化的意識。
這種好百姓的標準,曾被用來看過去,也被用來看現實。有的群眾被當官的錯整了,事后糾錯,群眾不但不控告當官的當初胡作非為,而且還 “感謝領導關懷”。長官們就盛贊說:多好的百姓啊!群眾有冤情去上訪,來到辦公大樓,工作人員怒斥道:“回去,回去,首長忙著哩!”群眾被訓得戰戰兢兢,囁嚅著說“對不起”,然后退下。長官們就此盛贊說:多好的百姓啊!
按照這個標準,王海應是“刁民”,秋菊應是“難纏的村婦”,宣傳減輕農民負擔文件的農民應是“破壞分子”,舉報貪官的群眾是“搞地震的”,看不慣領導吃喝嫖賭的人是“不穩定因素”,告倒其腐敗廠長的鄭州啤酒廠的 3000工人應是 “破壞團結的力量”……總之,凡是一切要保全自己人格的百姓,凡是一切爭取民主的百姓,凡是一切維護自身權益的百姓,凡是一切抨擊官僚作風、揭露腐敗官員之罪惡的百姓,都不是好百姓了。
中國的民智難以開啟,民主進程十分緩慢,不正是因為這條良民標準在作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