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藝雯 整理
女性創業者大會:開啟“她時代”
李藝雯 整理
“姑娘們,盡情享受自我吧!”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在5月20日舉行的全球女性創業者大會上說,“越來越多的女性正走上傳統由男性主導的舞臺,女性創業者大會是阿里第一次辦,我們會繼續辦下去。希望辦5年辦10年,希望10年以后,我們能真正迎來女性時代。”
被萬千“敗家女人”推上全球互聯網企業TOP榜的阿里巴巴,正將目光對準創業女人們。馬云表示,阿里巴巴舉辦女性創業者大會,是希望表達感謝之情,“這兩天在韓國,被很多人問起阿里巴巴成功的秘訣,我說沒有秘訣,而如果一定要說,第一是女人,第二是年輕人,第三是專注小企業。”會場上,馬云在拱手讓出主角的同時,也表達了他對女性的傾慕,“世界因為女性而美好,世界因為女性而成其為世界。‘永恒的女性引領我們上升!’”
本次大會官方數據顯示,有超過800名來自全球各個領域的知名女性受邀或主動參與了這次會議,除國際影星杰西卡·阿爾芭、《赫芬頓郵報》創始人阿里安娜·赫芬頓外,還包括英國首位女性駐華大使吳百納、滴滴快的公司總裁柳青、影星趙薇等杰出女性。

“當我被任命為英國駐華大使時,我就知道我一定要在我的工作崗位上做出一番成績,努力使21世紀成為女性的世紀。” 吳百納表示。三個月前,吳百納被任命為英國駐華大使,這是自1972年以來,英國首位女性駐華大使。
今年54歲的吳百納,1986年第一次來到中國,從此與中國有著近30年的不解情緣。由于多年的在華經歷,吳百納能講一口流利中文。英國媒體稱她為“中國通”。
而她的名字,是倫敦一位熟悉中國文化的老師取的。“不僅發音聽上去好聽,而且寓意也好。”吳百納解釋道。
據估計,現在的女性能為全球經濟貢獻9萬億美元價值。在吳百納看來,在未來的10年里,女性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將會同中國對全球經濟的影響一樣重大。
以英國外交部性別比為例,吳百納說,1947年開始,英國外交部開始招聘女性; 1972年以前,女性一旦結婚,必須從外交部辭職;1976年,出現第一位女性大使;1987年,有了第一位已婚女性大使。如今,英國外交部董事局35%的成員為女性,英國在全世界超過20%的大使和使團長為女性。“我很高興,在中國,我的工作人員60%是女性,高級管理層50%是女性。”
“21世紀,女性可以和男性擁有大致相同的機遇和平臺,我認為女性的世紀近在咫尺。”吳百納有些興奮地說。
女性的角色,讓吳百納更加關注中英兩國在婦女兒童事業方面的發展與合作。
短短三個月時間里,吳百納和女學生、年輕女企業家、女高管等多人進行了討論。吳百納認為,中國很多女人,有才、聰明、工作努力,需要多方面的支持。
“我愿意領導一個新組織激勵女性。”吳百納希望通過這一組織,鼓勵女性更加積極參與經濟、社會活動。
在英國存在這樣的組織,邀請成年女性到中學、大學里,介紹其工作、生活情況,以便女學生提前了解她們感興趣的工作具體怎樣。
“我在中學的時候,只知道我對外交關系感興趣,但我不知道外交工作具體做什么。因為沒人告訴我。”因此,吳百納認為領導這樣的組織非常有必要。
在面對一位自稱為大齡剩女的觀眾的提問時 ,吳百納說:“我們需要重新審視婚姻是什么,婚姻并不是衡量女人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在中國,剩女是一個獨特的現象,因為中國的文化、社會非常重視家庭的問題,但西方不是這樣。”
在吳百納看來,中國在施行計劃生育后,兒女成了家人唯一的寄托,因此婚姻變成了一種壓力,變成了讓父母和孩子都非常難處理的事情。吳百納提出,我們需要重新給成功下個定義,重新審視婚姻。在21世紀,越來越多的女性沖破了婚姻和家庭的束縛,重新來做自己的工作,擁有自己的職業,找到一個受人尊敬的職位。現在可以看出,婚姻在這個時代并不是成功的唯一定義。

彭蕾,阿里巴巴創始人之一,手上握有馬云真正的王牌——她執掌阿里巴巴龐大的金融帝國浙江螞蟻小微金融服務集團,她被視為馬云的左膀右臂。在《福布斯》剛剛發布的“2015全球百大權勢女性”榜單中,德國總理默克爾排名第一,美國前國務卿希拉里排名第二,比爾·蓋茨妻子梅琳達·蓋茨排名第三。具體到國內,彭蕾排名最高,在第33位。這位行事低調的支付寶掌門人說,五年前上任支付寶CEO的時候,她告訴自己要“不講道理”。“在男人強大的邏輯和分析能力面前,女性創業者往往會受到誤導。”彭蕾認為,女性踏入以男性為主導的創業世界時,“要勇于‘耍賴’,勇于‘不講道理’,相信自己的直覺。”
彭蕾說,五年來有三個體會。第一,過程很重要,家庭、生活、事業的平衡,所有的事情都要去努力,努力之后坦然接受,不要去和男同胞比肌肉,要想怎么樣發揮自己的特點。第二,現在是體驗經濟的時代,是感性的時代。畫面感和感覺對女性來說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因此在體驗經濟中,不要放棄自己的直覺。而最后一點則是心懷善意,有沒有辦法做到無私,把一己私念徹底放下。女性在這方面比男性更容易做到。因為在家庭里就經常扮演這樣的角色,這和女性在事業中需要承擔的胸襟有關。

滴滴快的公司總裁柳青則把自己的創業過程形容為“速度與激情”。“有人問我,你們是不是可以收官了坐等IPO?但今天我和我的團隊所面臨的,可能是危機感最強烈的時候。我們自己和我們要做的事情相比太渺小了,現在才是巔峰對決的開始。”
當所有的目光都注視到了合并后的滴滴快的公司身上,柳青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當我們渺小的時候,我們只把自己看作輕量級選手,但是當我們變成重量級拳擊手后,我們感受到的是重重的危機感。”在滴滴和快的合并之前一個月的時候,柳青感到,“非常煎熬,那時候,兩家公司燒錢競爭非常厲害,如果繼續燒下去,前途將充滿不確定性。”她坦言,加入滴滴的這段時光和她曾經的經歷完全不同,大學畢業后,她在高盛集團工作12年,順風順水,而到了創業公司后,壓力卻與日俱增。
而面對曾經的競爭對手快的,柳青認為,“競爭是保持企業活力的最佳方法,因此我們尊重我們的對手,我們也發現,我們的對手非常了解我們。”柳青意識到,滴滴快的在做的是解決中國4.6億人次的出行問題,“這是我們的使命。”在這樣巨大的使命面前,柳青覺得,所有個人情緒都應該放下,正是有了這樣的“放下”,滴滴和快的才會放下,這背后是兩家公司達成了某種默契,即不要對一城一池太過于計較。
具體到運營公司,柳青分享了自己的秘訣,那就是“迭代”。無論是產品層面、技術層面、運營層面、服務層面還是市場層面都需要有迭代精神,這就好比人的新陳代謝,只能不停升級,不停升華,才能越快和重量級對手進行對壘。以滴滴快的的產品迭代為例,為了更好服務出租車司機,公司推出了“出租車熱力圈”,告訴司機們哪里好接單,哪里訂單最多。“我們作為中國出行方面的移動互聯網公司,每天運行的數據,做的算法匹配的數字,是我們全球競爭對手的數倍。”原因很簡單,第一,這里是中國,滴滴快的最了解中國市場;第二,我們先發制人,巨大的投入能承載大密度的算法需求。
柳青的第三個體悟是“激發”。 “這是一個沒有人做過的行業,沒有人告訴我該怎么做才能成功,所以我只能激勵他們,給他們指引,讓他們解決問題。我們公司就是要解決中國人出行難的事情。通過高效匹配出行方式,解決公共交通壓力,提高個人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