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蔚峰
陳必娣:鋼鐵玫瑰
文/李蔚峰

陳必娣手里拿著當年與周恩來總理的合影
美國老專家陳必娣(Betty Chandler)辭世將近10年了。今年清明節,按照我與她5個子女的約定,我又來到八寶山革命公墓為她掃墓,表達我的哀思,同時給她帶去遠在美國的孩子們對她的思念!看著她的遺像照片,她眼鏡后面的一雙眼睛微笑著目視前方,這笑容是我再熟悉不過的了。這笑容里可以說飽含了她對中國人民的熱愛。
陳必娣生前在北京友誼賓館東南區(現稱雅園公寓)居住和生活了20多年,我的辦公室和她的房間距離很近,因此與她的接觸很多。我很想把我的記憶碎片編織成一只花環敬獻到她的遺像前,把她微笑背后的故事寫出來與更多人分享,讓我們更多地了解這位自己不愿出名的美國老專家。
陳必娣1915年5月6日出生在加拿大靠近美國邊境的溫雷帕克市。1922年隨父親回到美國西部俄勒岡州的故鄉,并在那里順利讀完小學和中學。1934年進入俄勒岡州立大學攻讀營養學專業。1936年9月她以中美交換學生的身份第一次踏上中國的土地。懷著對偉大而又神秘的異國的向往,她離開親人,來到廣東的嶺南大學留學。
一年的留學生活,使她初步了解到中國社會的現實,朦朦朧朧產生了對中國人民的同情心。她曾說:“看到那些受苦受難的中國人民,哪怕是有一絲人情的普通人都不會熟視無睹,都會下意識地給予一定的憐憫和同情。”有一次,她遇到了一個骨瘦如柴的小男孩將臟兮兮的小手伸到了她的口袋中扒竊。口袋很緊,小男孩抽不出手,她也因此發現了。然而,她和那個嚇得瑟瑟發抖的小男孩誰也沒有說什么,就各自走了。
這件事她卻始終無法忘懷。這樣饑寒交迫的孩子中國不知還有多少!1937年7月,陳必娣和她的大學同學結伴到上海、北平(今北京)觀光旅游。在北平,她親眼目睹了中國傷員和無辜的街頭小販被炸傷后無人護理的慘景,這使她產生了強烈的同情心。于是,她勇敢地走出美國政府為保護本國僑民而設立的兵營,投身到外國團體組織的卷紗布、纏繃帶等護理工作中,有時她還親自把纏好的繃帶送到中國醫院,幫助護理傷員。
1937年8月陳必娣獨自離開北平,取道天津,經日本,返回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繼續學習。次年,她以優異的成績取得了俄勒岡州立大學的文憑。而后,她先后到密執安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兒科從事營養學專業實習,時隔12個月,正式留在該院工作。就在這座醫院里,她結識了正在醫院胸外科學習的中國清華大學公費留學生張紀正。共同的醫學志趣,還有她在中國學習期間對中國人產生的好感,使他們倆很快就墜入愛河相愛,并最終結成伴侶。1941年她來到中國,與張紀正在北京結婚,后隨張紀正在天津安家。1942年他倆的第一個兒子出生。從這時到上世紀50年代初,她除了抽空為上海《密勒氏評論報》寫文章外,一直在家里操持家務。后任上海《中國周刊》記者。抗美援朝期間,她把全部的積蓄都捐給了中國人民志愿軍。
60年代初,陳必娣來到北京,在外文出版社任英文專家。她對自己這份新工作十分珍惜,每天沒日沒夜地工作。她主要的工作是撰寫英文稿件,同時兼做英文校對。這項工作需要使用英文打字機,那時候使用的是帶色帶的鍵盤打字機,每個字母都需要手指用力地敲打出來。在后來和她的接觸中,我發現她的中指變形了,當時我就好奇地問她原因,她伸出那個手指讓我看了看,說道:“那都是因為那時候我天天打字所造成的。”即使在經濟并不寬裕的情況下,她還是捐獻了1000元人民幣支援越南人民抗美斗爭。
1966年,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開始了。面對翻天覆地的變化,陳必娣十分迷茫。當她看到昨天還和她一起工作的同事,今天卻掃起了樓道和廁所;昔日里還是并肩工作的同事,今日卻分成了兩派相互斗爭;曾經的先進工作者,如今卻戴上了“反革命”的帽子,這都是為什么?那時候也有造反派慫恿她要主動揭發某人,或者和某人劃清界限,可是她剛直善良的性格不允許她那樣做,她也不忍心那樣去做。有一次,她看到一張大字報是為一位她十分熟知的而且非常優秀的領導鳴不平的時候,她不顧后果在底下簽上了自己的姓名,表示贊同。第二天她再次看到那張大字報的時候,發現有一個很大的箭頭指向了她的名字,箭頭旁寫著“你算老幾?”甚至在不久后的一天晚上,在她晚上下班回家的路上,她突然被一個鐵絲做成的羈絆絆倒摔倒在地,并將自己的股骨頭摔壞。在以后我和她的交談中,每當提起這件事她都會用英文說道“人為的陷阱”(That is a man-made trap)!可是她并沒有退縮。她常對我說的一句話就是“棍子可以打折我的骨頭,但是打不折我的靈魂!”(A stick can break my bone but not my soul!)
1984年陳必娣從外文局專家樓搬到北京友誼賓館東南區(現稱雅園公寓)居住,我和她接觸的機會也越來越多了,對她剛直性格的感受也越來越深。2002年的春節前,按照慣例,國管局領導會在賓館領導的陪同下看望住館的外國老專家們。當天要看望的外國老專家有好幾戶,我事先進行了時間安排,并告知每一位外國老專家被看望的時間。那天我告訴陳必娣領導會在上午10點鐘到家中看望她。那天在看望陳必娣之前,國管局的領導突然提出要去看看賓館正在興建中的一個項目的進展情況。等看完那里的情況后來到陳必娣家時,比約定的看望時間晚了近10分鐘。當我陪同那位國管局領導和賓館領導來到她家時,我看到她站在門口擋住了我們進入房間的路,不讓我們進去。她抬起手臂,用手指著她腕上的手表,意思是我們遲到了,沒有按約定的時間來。國管局的那位領導很尷尬,于是也向她表示歉意,可她依然站在那里不動,絲毫沒有讓我們進屋的意思。看到此種情況我急得滿頭大汗,只好向她講明情況,并再三表示歉意。她這才挪開了身體讓我們進入了她的房間。這件事讓我透徹地領教到了她的倔勁兒。
2004年隨著我國政府放開了對外國人的居住限制,大部分住館的外國專家也相繼搬出了賓館。陳必娣所居住的雅園公寓也由原來以外國專家居住為主,變為以公司辦公為主的局面。這種商住兩用的情況就不可避免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比如公司的客人大都經商,來來往往的貨車就會進入雅園公寓,給居住在這里的外國專家們(特別是帶孩子的外國專家)帶來了嘈雜的環境和不安全的因素。外國專家們都很有意見,紛紛向賓館領導進行投訴,希望不要讓車輛進入雅園公寓。作為執行部門,我們也感到很為難,因此我在和她談及此事時,總是會對她說“對此我們沒辦法”。而她聽到我這樣說之后總會跟上一句“有辦法!”果然有一天我和她正在院內散步,看到一輛寶馬車迎面駛了過來。我正在猶豫如何去勸阻該車司機時,她卻拄著手杖加快了腳步迎著那輛寶馬車走了過去。那位司機看到一位銀發外國老人迎著他的車走了過來,被嚇住了,急忙踩剎車停了下來。而陳必娣卻沒有停止她的行動,她舉著手中的拐杖向司機揮著,示意他把車倒出去。該司機雖然猶豫了一會兒,但最終還是被她的這個架勢給鎮住了,將車倒了出去。見到此情此景的我,一方面為她的舉動感到擔心,而更多的是對她的這種勇敢的精神感到由衷的敬佩。看著倒出去的汽車,她扭回頭對我說:“你看你總是說沒辦法,而我說有辦法,瞧,這就是我的辦法!”她的這個舉動后來在館內廣為流傳,從那以后那些公司的車輛都不會隨意地進入雅園公寓,因為那些公司的人都對這位滿頭銀發的美國老太太產生了敬畏感。
陳必娣作為一位受過革命思想影響的美國女性,她的性格中顯現出剛強執拗的一面,但是作為一位普通的女性,她的身上也盡顯柔美的天性。她熱愛生活,對大自然情有獨鐘。而春天花兒剛剛開放,她會在散步的時候拿著照相機,把沐浴春風的迎春花、含苞怒放的玉蘭花、爭奇斗艷的桃花、儀態嬌媚的海棠花等一一拍下來,回家后精心挑選出幾張她認為拍得不錯的,讓我拿到圖片社洗印出來,擺在她的桌子上面欣賞。冬天的雪景更是她喜歡的景致,覆蓋在屋頂上的雪、鋪滿草坪上的雪、掛在松樹上的雪、依偎在假山石上的雪都被她一一捕捉進她的鏡頭里。同時她也非常注意自身的形象,總愿意將自己美好的一面展現給眾人。有一年夏天,我陪同她到北戴河休假,那時她已經八十多歲了,加上股骨頭曾經做過手術,走路時需要拄拐棍。一次在海邊幾個俄羅斯孩子請求和她合影,當我調了調焦距正準備按快門兒的時候,她突然沖我喊道:“等一下!”我以為發生了什么事,就停了下來。這時我看到她將柱著的拐棍慢慢放到了自己的身后,用手梳理了一下被海風吹亂了的頭發,然后才擺出了她帶著微笑的姿勢,讓我拍照。
陳必娣熱愛生活、樂于助人,尤其喜歡孩子。她自己生育了三男兩女五個孩子,改革開放之時都定居去了美國。丈夫去世后,特別是從工作崗位退休以后,她不免感到孤獨寂寞。于是選擇了免費向兒童教授英語來發揮余熱、證明自己的價值。在教授英語的過程中,她十分耐心,一點也不馬虎,經常是提前備課。有一次我對她說:“您都是專家了,教小孩英語還用備課嗎?”她卻認真地回答道:“我年紀大了,記憶力差了。特別是英語的發展很快,新的詞匯很多,我有點跟不上了,所以需要提前準備。”
陳必娣帶著對生活深深的眷戀離開了我們。但她一定希望我們的生活會繼續下去,生活得更好。我記得她曾經對我說過,在當年朱镕基總理與外國老專家們座談后與每位外國老專家合影留念時,她握住總理的手深情地對他說道:“繼續向前!”(Keep going!)她希望我們的國家能夠繼續向前,經濟越來越發展,國力越來越強大;她希望我們的人民能夠繼續向前,生活得越來越美好;她希望世界能夠繼續向前,走各國和平發展之路。我想她的這些希望也是我們共同的希望。安息吧,Betty! 我們會努力地繼續向前,來年我還會再來看你!

陳必娣(左一)在家包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