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譚煒赟
蘇州緣分早注定
文/譚煒赟

中國人民大學中法學院法方院長魏讓方
1979年,法國人魏讓方(Jean-Francois Vergnaud)第一次來到中國,為他的博士畢業論文做調研。去年,老魏被蘇州市政府授予“蘇州榮譽市民”稱號,感謝他對這座城市的發展做出的貢獻。
“這也許就是中國人說的緣分吧,”這位法國人操著一口流利的中文笑著說,“我的研究對象是顧炎武,明清時代偉大的思想家,他是昆山人,所以你看,我和蘇州的緣分老早就注定了。”
62歲的魏讓方是中國人民大學中法學院院長、教授和博士生導師,開朗健談,笑容可掬。他是法國巴黎第七大學東亞文化研究專業博士,蒙彼利埃大學東亞文化研究專業博士生導師,古代中國政治思想史、東方語言文化研究和跨文化交流等領域的知名專家。曾撰寫多本專業著作及教材,在國際頂尖刊物上發表重要論文10余篇,在東方語言文化研究領域享有極高聲譽和影響力。
和中國結緣也許要一路追溯到魏讓方五六歲的時候。那個時候,在煙草廠工作的父親每周都會捎回幾份關于中國的刊物,例如《中國建設》《北京時評》等。“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時候開始對中國感興趣的,也不知道自己將來會成為東方文化的研究者,這真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從那些雜志上,年幼的魏讓方開始接觸一個遙遠又神秘的國家,也許種子就此悄悄發芽了。
生于一個工人和農民的家庭,魏讓方從小生活并不寬裕。16歲那年,他離家獨立,在工地上做起了搬磚工,一做就是三四年。盡管如此,勤奮好學的魏讓方仍然堅持讀書,白天忙完工地上的累活之后,他就開始了自我充電。
好在,生活永遠都充滿了神奇和驚喜。20歲那年,一次偶然的機會,魏讓方認識了一位退休后定居法國尼斯的姓王的中國學者。
從此之后,魏讓方便跟著這位王老師系統地學習中文。中文的學習異常艱辛和枯燥,魏讓方學的都是繁體字,讀的是四書五經,背的是諸子百家。“我倒覺得還好,可能那時候年輕,充滿了熱情。”老魏回憶道。
正是這樣近10年刻苦系統的中文學習,為魏讓方打下了堅實的漢語和中國文化思想的基礎。一邊工作,一邊學習,每年還要從尼斯去巴黎參加大學的期末考試,從來沒上過一堂課的他卻每次都高分通過考試。“因為我不知道會考什么,所以我什么都要學。”他笑著說。一路讀到博士之后,魏讓方選擇在蒙彼利埃大學東亞文化研究專業任教,一教就是20年。
“我真要好好感謝王老師和中國,他們改變了我的生活,把我從一名建筑工人變成了一位大學老師。”老魏說。

1979年,魏讓方第一次來到中國,為他的博士畢業論文做調研。2007年,魏讓方來到中國北京,在法國大使館從事中法高等教育文化交流的工作。
在蒙彼利埃大學任教和在北京法國大使館工作期間,他頻繁往返中法之間,幫助法國政府招聘中文老師,開展中法教育交流,也協助兩國的企業尋找投資商機。但是,平靜的校園生活是他一直的向往。2010年,魏讓方拒絕了大使館的邀請,決定回歸校園做個教書匠,和學生打交道。他積極與法國相關部門及高校溝通聯系,促成中法高等教育合作。在各方的不懈努力之下,2012年6月12日,中國人民大學中法學院正式成立。
從事中法教育那么多年,魏教授說仍然有讓他不解的地方,“盡管中國變化那么大,它的教育方式卻沒怎么變過——仍然是十分注重循規蹈矩的傳統,例如默記和背誦。”而在法國,老師更喜歡去啟發學生的積極自重性和發明創新力,“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孰優孰劣,兼收并蓄,取雙方的精華,這也是我們中法學院一直在努力的教育模式。”
由于各項事務纏身,魏教授如今已經很少教書了。“即便是這樣,我還是和學生們在一起。我喜歡和他們交流,也希望自己可以對他們的未來發展有幫助。從這個意義上講,我用我自己的方式回報著這個國家,正如我在他們的年紀,這個國家給予我的。”
現在,魏讓方選擇了留在蘇州,“我的中國太太和兩個孩子在這兒,蘇州就是我的家。”
在很多人看來,從書籍中研究中國是一回事,在中國工作和生活又是另外一回事,但老魏看起來適應得很好。“沒有什么讓我覺得特別吃驚的,除了中國這20多年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另一方面講,我想每個中國人都會吃驚于這個變化吧,或者至少是我們這個年紀的人。”
現在,老魏每天5點起床,如果天氣和空氣質量好的話,他會繞著風景秀麗的金雞湖慢跑或者騎自行車。一天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喜歡安靜,享受恬淡的家庭生活。每晚睡覺前,他則會翻幾頁書或者聽聽古典樂。
“蘇州是個很適宜居住的城市,她融合了很多特質,”魏讓方說從他住的工業園區開車幾分鐘就是古色古香的老蘇州,而坐高鐵20分鐘就能到上海,“住在這里就像住在兩個世界之間,輕松享受著兩個世界的便利。”
從30多年前第一次到蘇州,這里還像是一座小城鎮,到如今已經發展成一座國際大都市,魏讓方說他最大的愿望是蘇州和蘇州人可以保持特質和傳統,“把生活和藝術真正融為一體。”(蘇州市外專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