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延東

很高興參加第四屆全球智庫峰會。六年前,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創辦了首屆全球智庫峰會,秉持 “共享人類智慧,共謀全球發展”的宗旨,搭建各國智庫交流的平臺,越來越彰顯出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今天,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專家學者再次相聚北京。剛才,李克強總理會見了參會的中外代表,介紹了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情況,強調推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希望各國智庫積極建言獻策,為中國和全球可持續發展作出更大貢獻。一會兒,聯合國副秘書長吳紅波先生還要宣讀潘基文秘書長的書面致辭。首先,我代表中國政府,對峰會的召開表示祝賀!對各位中外嘉賓表示歡迎!
今年是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收官之年,也是研究制定2015年后發展議程的關鍵之年。對中國來說,我們將全面完成 “十二五”規劃目標任務,研究制定 “十三五”規劃。本屆峰會以 “全球可持續發展:2015年后新路徑”為主題,可以說恰逢其時、意義重大。
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發展愿景的重要共識。1992年,聯合國通過的 《21世紀議程》,提出了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框架,明確了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社會可持續發展、資源合理利用與環境保護等重點任務,成為推動21世紀人類可持續發展的行動藍圖。20多年來,各國在推進可持續發展、實現千年發展目標方面取得積極進展,但也面臨南北發展不平衡、資源環境約束、全球氣候變化、傳統與非傳統安全等挑戰。可以說,可持續發展的期盼非但沒有減弱,反而更為突出,日益呈現出強大的生命力,指引著人類前行的步伐。
人與自然和諧的理念是中華文明傳統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傳統哲學崇尚“天人和諧”“道法自然”,揭示的就是遵循自然規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深刻哲理。中國始終是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堅定支持者和踐行者。作為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人口眾多、環境壓力大,人均淡水、耕地和森林資源占有量分別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8%、40%和25%。這一國情決定了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必然選擇。中國是最早通過 《21世紀議程》、最早制定 《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和 《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發展中國家。中國還是第一個提前實現減貧目標的發展中國家,使6億多人擺脫貧困,減貧數量占全球的70%左右。中國全面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各級各類教育在校生2.6億人,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教育體系。中國孕產婦死亡率、嬰兒死亡率和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持續下降,提前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
同時,我們也清醒認識到,中國發展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人均GDP仍排在世界80位以后,按聯合國標準,中國還有1億多貧困人口。近些年來,中國堅持把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和行動貫徹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領域和全過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也日益深入人心,可持續發展的行動更加扎實有效。
中國把推動經濟提質增效升級作為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舉措。當前,中國經濟發展已進入新常態,我們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眼于保持中高速增長和邁向中高端水平的 “雙目標”,堅持穩政策穩預期和促改革調結構的 “雙結合”,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的 “雙引擎”,推動發展調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實現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中國把推動社會進步和民生改善作為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目的。近年來,即使在受金融危機影響、財政增收減緩的情況下,民生投入依然不減反增,2014年國家財政用于民生的比例達到70%。我們把教育、衛生、就業、養老等民生事業擺在優先位置,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和全社會研發支出占GDP的比重分別超過4%和2%,技術市場交易額2014年突破8500億元,近20年均增速超過15%,全民基本醫保覆蓋人口超過13億,去年為76億人次提供各類醫療服務。我們將繼續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創業政策,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中國把加強環境保護、建設生態文明作為可持續發展的緊迫任務。中國用占全球不到10%的耕地,養活了全球1/5的人口。由于人口的基數很大,加上傳統發展方式粗放,近年來資源環境的瓶頸約束越來越突出。為此,我們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建設美麗中國。中國是一個煤炭大國,煤炭企業轉型牽涉幾百萬煤礦工人的切身利益,但我們仍然堅定不移加大環境保護力度,積極推行煤炭清潔利用。北京和天津城區已關停所有燃煤電廠。河北省2014年削減煤炭消費量1500萬噸,壓減鋼鐵產能3000萬噸、水泥近4000萬噸。我們對一切環境違法行為零容忍,為子孫后代留下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的生產生活環境。
中國把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國作為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保障。我們堅持全面深化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領域改革,以結構性改革推動結構性調整,放開市場這只 “看不見的手”,用好政府這只 “看得見的手”。堅定不移推進簡政放權,兩年多來國務院部門共取消或下放行政審批事項537項,本屆政府承諾減少1/3的目標提前兩年多完成。投資審核事項中央層面減少76%,境外投資項目核準除特殊情況外全面取消。工商登記實行 “先照后證”,前置審批事項85%改為后置審批。中央層面取消、停征、減免了420項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每年減輕企業和個人負擔近千億元。這些都極大釋放了全社會的創新活力。我們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制定修改了 《節約能源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循環經濟促進法》和 《可再生能源法》等法律法規,為資源環境保護和實現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法律基礎。
中國積極加強與國際社會全面合作,攜手推進全球可持續發展進程。我們積極參與雙邊和多邊的環境、資源、人口等的國際合作交流,努力促進國際社會采取新的可持續發展行動。去年中美共同發表 《氣候變化的聯合聲明》,今年中國還將建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并出資600萬美元支持聯合國秘書長推動應對氣候變化的南南合作。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在南南合作框架下,為120多個發展中國家實現千年發展目標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幫助。
中國將始終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對外開放的大門會越開越大,發展的環境會越來越透明、公平、規范、可預期。我們積極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正在逐步放寬投資準入,加快自由貿易區建設,擴大內陸沿邊開放,積極探索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未來5年,中國進口商品將超過10萬億美元,對外投資將超過5000億美元,出境旅游人數將超過5億人次。中國提出的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合作倡議,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得到了60多個沿線國家和國際組織的積極響應,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籌建邁出實質性步伐。中國的對外開放,不僅造福13億中國人民,也給全球可持續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當今時代,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持續推進,面對恐怖主義、公共衛生、網絡安全、氣候變化等非傳統安全問題和全球性挑戰,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日益加深,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可以說,實現可持續發展是國際社會的共同責任,國際合作是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2015年5月,中國向聯合國轉交了2015年后發展議程最新立場文件,倡導國際社會在總結千年發展目標經驗基礎上,攜手制定一個公平、包容、可持續的2015年后發展議程。推進全球可持續發展,需要凝聚全球的智慧和力量。借此機會,我提四點主張,與大家交流。
第一,我們認為,推進全球可持續發展,合作共贏是基本主線。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曾培炎理事長也講到了,都肩負著促進經濟復蘇和可持續發展的雙重任務,迫切需要樹立綠色增長、包容發展的理念。我們必須堅持把消除貧困和促進發展作為2015年后發展議程的核心,推進經濟、社會、環境的平衡發展。各國應平等相待、互利合作,摒棄零和游戲、你輸我贏的舊思維,樹立雙贏、共贏的新理念,在追求自身利益時兼顧他方利益,在尋求自身發展時促進共同發展。正如習近平主席在今年博鰲論壇中所提出的,只有合作共贏才能辦大事、辦好事、辦長久之事。只要各國加強政策協調與務實合作,努力維護多邊貿易投資體制,共同培育全球大市場,避免市場分割和規則分化,就一定能夠繼續有效地推動全球經濟增長,夯實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根基。
第二,我們認為,推進全球可持續發展,攜手創新是有效途徑。創新是促進經濟發展、社會繁榮文明進步的戰略支撐,是推動世界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動力。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創新密集的時代,也是一個創新合作的時代。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孕育興起,創新要素跨國流動、創新資源全球配置已成大勢所趨。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只有加大教育發展力度,提升人民的整體素質,才能為各國的創新創造奠定堅實的人力基礎和智力支撐。只有推進創新合作,才能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獲得更多的創新收益,形成更強的創新競爭力。國際社會應該攜起手來,全面加強多層次、多領域、多形式的創新合作,發揮各自比較優勢,廣泛分享創新經驗,促進創新成果的傳播共享,進而推動全球更大范圍、更深層次的創新,充分發揮創新在推動可持續發展的巨大作用。
第三,我們認為,推進全球可持續發展,文明互鑒是關鍵支撐。文化是可持續發展的深層力量,只有把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凝聚成文化的共識,轉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世界才能擁有更加美好的未來。201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中國杭州召開了 “文化: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國際會議,探討如何發揮文化的獨特優勢,以實現包容性發展。人類面臨的很多共同問題,都需要通過文明對話、交流合作尋求答案。特別是在人類同住地球村的今天,迫切需要我們從文化的高度審視傳統發展理論和發展道路,迫切需要文化成為經濟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的支撐力量,迫切需要文化發揮增信釋疑、溝通心靈、深化友誼的獨特優勢。各國應共同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文明觀,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包容欣賞的眼光,理解和尊重各國文化傳統、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的差異,在交流互鑒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前進,通過不斷深化人文交流,夯實國家關系的社會基礎,開辟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嶄新境界。
第四,我們認為,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維護和平是根本保障。回顧歷史,不管國際風云如何變幻,和平發展依然是時代的主題,是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沒有和平穩定的環境,全球可持續發展將無從談起。不忘歷史才能更好開辟未來。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是聯合國成立70周年。我們應該汲取歷史的教訓,共同維護以 《聯合國憲章》為核心的戰后國際秩序,建設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國際治理體制,在各國人民心靈中堅定和平理念、揚起和平風帆,共建共享持續發展的和諧世界。
中國西漢思想家司馬遷有句名言,“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智庫作為思想的 “夢工廠”和戰略的 “儲備庫”,在謀劃發展藍圖、推動合作共贏、促進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智庫建設,發布了 《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旨在充分發揮智庫的 “外腦”和 “參謀”作用,促進科學決策、民主決策,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為了深入推進可持續發展,我們愿意傾聽世界的聲音,也歡迎包括在座各位在內的各國智庫為中國的發展建言獻策。希望各國智庫發揮優勢,不斷推出有創見、有價值的思想產品,多獻務實之策,做資政啟民的擔當者;希望各國智庫加強交流合作,碰撞思想,啟迪智慧,做全球治理和發展的瞭望者;希望各國智庫超越權力政治、地緣競爭等傳統領域,常懷友好之心,多做友好之事,開辟互利互惠、合作共贏的廣闊空間,做人文交流的促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