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登方 呂立志
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治療肝內膽管結石患者的臨床療效
郭登方 呂立志
目的 探討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治療肝內膽管結石患者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72例肝內膽管結石患者,將其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每組36例。聯合組患者行腹腔鏡聯合膽道鏡取石術,對照組患者行開腹術,比較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排氣時間、治療費用、結石取凈率及并發癥。結果 聯合組患者的住院時間、手術時間、排氣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 P<0.05);兩組患者的治療費用、結石取凈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 P>0.05);聯合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采用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治療肝內膽管結石,能有效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縮短康復時間,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
膽管結石;膽道鏡;腹腔鏡;取石術
肝內膽管結石在臨床中較為常見,主要指肝總管、左右肝管匯合部、肝內各級膽管等處的結石,可引起膽管發炎、狹窄、纖維化,肝萎縮、肝硬化等[1]。臨床多采用腹腔鏡手術治療肝膽管結石,但該術式易出現膽漏、大出血等并發癥。近年來,出現了T管引流、纖維膽道鏡取石、腹腔鏡膽總管切開等聯合治療,其效果明顯,不僅具有痛苦小、損傷輕的優點,同時能有效改善預后,提升患者的滿意度[2]。本研究就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治療肝內膽管結石的臨床療效進行探討,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72例肝內膽管結石患者,患者術前均經磁共振成像(MRI)、CT、B型超聲等檢查明確診斷為膽管結石。將其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36例。聯合組患者中,男12例,女24例,年齡29~65歲,平均(43±4)歲,有黃疸史者13例,單發性結石28例,多發性結石8例,合并膽囊結石10例,合并膽總管結石13例,肝功能分級:A級28例,B級8例。對照組患者中,男11例,女25例,年齡28~66歲,平均(42±4)歲,有黃疸史者12例,單發性結石27例,多發性結石9例,合并膽囊結石11例,合并膽總管結石12例,肝功能分級:A級30例,B級6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術方法 兩組患者均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下實施手術。聯合組患者行腹腔鏡聯合膽道鏡取石術,操作步驟:選擇臍下緣下10 mm處,做一切口,建立人工氣腹,將腹腔鏡放置切口,另于劍突下一橫指處及右上腹外側壁各做一輔助切口。先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然后游離膽總管前壁,充分暴露肝總管和膽總管,將膽總管壁切開,根據結石位置及大小確定切口長度。然后將纖維膽道鏡放置膽管內,先取出近端結石,再將遠端結石取出,所有結石取凈后,沖洗膽道,之后縫合膽管切口。對于膽總管暢通、結石未取凈患者,應放置T管引流,并行間斷縫合。對照組患者行開腹手術,于右腹直肌旁或肋緣下做一長10~15 cm的切口,使用膽道鏡和取石鉗取出結石。術后兩組患者均置管引流。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排氣時間、治療費用、結石取凈率以及并發癥。
1.4 統計學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各指標比較 兩組患者均成功實施手術,手術成功率均為 100.0%。聯合組患者的住院時間、手術時間、排氣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兩組患者的治療費用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結石取凈率以及并發癥情況 聯合組36例患者中,有34例結石完全取凈,結石取凈率為94.4%;對照組36例患者中,有33例結石完全取凈,結石取凈率為 91.7%,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聯合組患者無1例發生并發癥,對照組患者
共有9例發生并發癥(膽漏3例、膽道出血2例、切口感染4例),并發癥的發生率為25.0%,聯合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排氣時間及治療費用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排氣時間及治療費用比較(±s)
組別 例數 住院時間 (d) 術中出血 量(ml) 手術時 間(min) 排氣時間(h) 治療費用(元) 對照組 36 9.6±1.9 186±76 164±16 91±28 4 288±489聯合組 36 6.8±2.3 141±51 146±30 56±26 4 588±501
肝內膽管結石是導致原發性膽管結石的主要原因,肝膽管結石特殊的解剖位置決定了其會對肝臟乃至全身造成嚴重的危害[3]。
目前,腹腔鏡手術和開腹手術分別是臨床治療肝內膽管結石的主流術式和傳統術式,但這兩種術式的并發癥發生率均較高,術后易發生十二指腸損傷、Oddi括約肌損傷、膽管出血、膽管損傷等。近年來,臨床提出了治療肝內膽管結石的新方法——膽道鏡聯合腹腔鏡。國外學者在肝臟邊緣腫瘤切除術中應用了腹腔鏡,并隨著腹腔鏡技術的發展不斷改進與完善[4],目前,其已成為治療肝內疾病的主要方法。有研究顯示[5],腹腔鏡聯合纖維膽道鏡治療肝內膽管結石,可有效提高其臨床療效;還有學者認為其手術效果比傳統開腹術后膽道鏡取石效果好[6]。膽道鏡聯合腹腔鏡除了用于取石術外,還可用于檢查膽道。國內有報道顯示[7],在對膽管疾病患者實施腹腔鏡手術時,同時做膽道鏡檢查,26.7%患者的膽道系都呈陽性,包括膽道結石、膽總管下端狹窄、Mirizzi綜合征、壺腹部癌等;81.5%患者行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手術后,成功治愈,術后未發生嚴重并發癥。
本研究表明,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治療肝內膽管結石可有效縮短手術時間、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同時減少術中出血量;兩組患者的結石取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聯合組患者術后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采用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治療肝內膽管結石,可取得與開腹手術相當的治療效果,且能有效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縮短康復時間,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
[1]胡海,所廣軍,黃安華,等.腹腔鏡聯合膽道鏡微創保膽取石術68例報告[J].腹腔鏡外科雜志,2010,15(2):135-137.
[2]陳安平,趙聰,索運生,等.腹腔鏡術中聯合膽道鏡或十二指腸鏡治療膽總管結石[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09,26(5):260-263.
[3]崔小鵬,樊勇.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治療膽結石臨床分析[J].重慶醫學,2013,42(24):2847-2848.
[4]劉興國,馮德元,張東,等.腹腔鏡膽道鏡聯合保膽結石(息肉)取出術102例[J].中國內鏡雜志,2010,16(10):1060-1062.
[5]Ravikumar R,Williams JG.The operative management of gallstone ileus[J].Annals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of England,2010, 92(4):279-281.
[6]Knott E.M.,Gasior A.C.,Bikhchandani J,et al.Surgical management of gallstone pancreatitis in children[J].Journal of laparoendoscopic and advanced surgical techniques. Part A,2012,22(5):501-504.
[7]胡明秋,宋希江,姜成文,等.全腹腔鏡下聯合膽道鏡行保膽取石術的臨床應用[J].天津醫藥,2010,38(12):1102-1103.
R575.7
A
1673-5846(2015)07-0114-02
南京軍區福州總院肝膽外科,福建福州 350000
郭登方(1986-),在讀碩士。研究方向:肝膽胰脾
呂立志(1969-),碩士,副主任醫師。研究方向:肝膽胰脾、微創外科。E-mail:fzzyllz@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