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葉曉婷 ◎實習生 李春陽

芬蘭與俄羅斯的卡累利阿自治共和國接壤,芬蘭全球干廁協會在卡累利阿開展了一系列干廁項目。圖中是專為森林生態游設計的干廁。來源:芬蘭全球干廁協會官網
在用慣了抽水馬桶的城市年輕人的觀念里,用節水的生態干廁獲取人類排泄物制成有機肥料,用于培育農作物,再把糧食端上自己的餐桌,是無法接受的。但是很多人不知道,推廣現代干廁技術既是許多國際環保人士的理想,也早已經付諸了實踐,并在世界范圍內進行了推廣。2015年8月19日至22日,第五屆“國際干廁大會”在芬蘭隆重召開,約有40多個國家的近200位代表參加。那么,推廣現代干廁對保護環境有哪些好處呢?《環境與生活》雜志就此獨家采訪了大會主辦方——芬蘭全球干廁協會項目經理薩利·胡坦恩和旅居芬蘭的華人環保人士朱昱潔。

“芬蘭全球干廁協會”的兩種標志

第五屆“國際干廁大會”標志
8月19日至22日,第五屆國際干廁大會如期在芬蘭第三大城市坦佩雷舉行,大會主辦方是非營利組織芬蘭全球干廁協會(Global Dry Toilet Association of Finland)。
芬蘭全球干廁協會項目經理薩利·胡坦恩(Sari Huuhtanen)女士,8月3日接受了《環境與生活》的連線采訪。據她介紹,首屆國際干廁大會是于2003年召開的,此后每3年舉辦一次,每屆大會約有40多個國家的150~200位代表參與。大會為全球相關領域的專家提供了一個平臺,供與會者交流和展示最新研究成果和發現,研討生態衛生設備的未來發展前景。熱情的與會者在這個平臺上建立社交網絡,分享最新干廁應用技術、生態循環系統和生態化衛生設備的知識和經驗。大會也是現代干廁設備和模型的展覽現場,向生產商、零售商和進口商開放。
今年大會的主題是“解決方案”(solutions),即為干廁在城市和農村的應用尋找創新、可持續和性價比高的解決方案,“以實現營養循環、保證食品安全,應對文化挑戰”。這次大會討論的話題有:讓不同的利益相關者合作實現可持續的干廁解決方案;干廁在大型活動中應用的解決方案;養分再回收解決方案;食品安全解決方案;創新、高性價比的干廁解決方案;應對文化挑戰的解決方案……
這次干廁大會的首日被定為“芬蘭日”,當天主要討論芬蘭本國的衛生系統和干廁應用;隨后的幾天是“國際日”,主要討論國際上保護水資源和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相關問題。
據介紹,國際干廁大會的由來,還得從2003年在日本京都舉行的“世界水論壇”說起。當時,芬蘭全球干廁協會的與會者發現,在討論衛生設備的節水問題時,人們大多圍繞如何改良現有抽水馬桶,怎樣治理污水和增設廢水再循環設施等話題,完全沒有涉及新型干廁的應用。薩利對《環境與生活》介紹說,芬蘭的專家們發現了該領域的缺失,于是以這次水論壇為契機,決定定期舉行關于干廁的主題論壇。“這是世界上唯一關于這個話題的論壇。”
薩利·胡坦恩女士告訴《環境與生活》,芬蘭是清潔技術推廣的先行者,干廁的應用在芬蘭已有很長的歷史,但由于相關信息的傳播率很低,公眾對此所知甚少。在這種背景下,2002年,芬蘭全球干廁協會在芬蘭城市坦佩雷應運而生。它創立的宗旨是,在世界范圍內推廣干廁節水技術和生態循環知識,使干廁成為促進世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設施,讓人類能夠長久擁有潔凈的水源和健康的生態環境。薩利說,經過多年發展,現在該協會已成為芬蘭最著名的生態衛生設備推廣者,同時也是該技術領域的專業組織。
芬蘭國土面積約33.8萬平方公里,人口555萬,人口密度僅17.3人/平方公里,約為我國人口密度的1/8。芬蘭的污染物市政處理系統主要建在人口集中地區,人跡稀少地區則沒有覆蓋。每年夏季,芬蘭人習慣帶著家人離開城市,到郊外的度假小木屋休假一兩個月。由于沒有市政管網,排泄物又不能亂排,芬蘭人早在幾十年前就開始研究如何不依靠抽水馬桶在自己的度假小屋“解決問題”,干廁應運而生。
在芬蘭定居多年、老家在山東農村的朱昱潔女士,決心致力于干廁等環保技術的推廣。她對《環境與生活》雜志說,回國探親時,發現家鄉的生活水平提升了,家家戶戶用上了和城市一樣的抽水馬桶,看似方便,但由于沒有統一的污水處理公共設施,排泄物往往會滲透到地下,污染地下水源。她認為芬蘭的干廁技術特別適用于我國的農村。其中,她尤為推薦的是當地別墅的室外干廁,雖然簡單,但很實用,尤其適用于中國沒有公共污水處理設施的農村地區。
芬蘭的干廁種類很多,最普遍的是“旋轉式”堆肥廁所:廁所內部分成4個可旋轉的圓柱罐作為儲糞桶,正使用的儲糞桶位于糞便通道的正下方,便后撒上專用木屑隔離氣味并發酵堆肥;用完一個儲糞桶便轉動罐體,把下一個儲糞桶轉到便器下面,順序用完儲糞桶后,把最早的已經形成堆肥的掏空,進行下一輪使用。朱女士說,經過專用木屑發酵后的糞渣,沒有任何臭味,還可作為有機肥賣錢。這類廁所多建在戶外,特別適合我國北方農村家庭的戶外廁所。

在卡累利阿項目中,芬蘭全球干廁協會設計的移動型干廁。
在政府的推動下,芬蘭室外干廁得到了更好的推廣。同時,干廁室內化在芬蘭漸成大勢,很多公司已成功開發出舒適、便于維護的室內干廁。
薩利女士還介紹說,為了促進污染物回收利用、減少廢水處理的支出,干廁已經在芬蘭郊外的50多萬座別墅進行了應用。芬蘭政府還在2004年實施了有助于推廣干廁的法律——《污水管網外區域家庭廢水處理法令》,這個法令對不能接入市政管網的污染物處理做了規定,而使用干廁就能有效滿足該法令的要求。
薩利告訴《環境與生活》,芬蘭的環境研究所負責執行技術監督和管控現有衛生系統,該研究所官網有個專門介紹干廁系統的頁面。在政府的推動下,芬蘭室外干廁得到了更好的推廣。同時,干廁室內化在芬蘭漸成大勢,很多公司已成功開發出舒適、便于維護的室內干廁。

一個“顏值”不低的堆肥干廁

芬蘭漫畫家賽坡·雷諾嫩(Seppo Leinonen)提醒人們,使用抽水馬桶,會給水源地的水體造成污染。
當下,芬蘭全球干廁協會約有400位成員,包括個人會員以及企業會員,規模雖不大,但活動區域卻覆蓋全球,比如在非洲贊比亞等國就開發了一些干廁項目。
2006年,芬蘭全球干廁協會在贊比亞農村地區卡洛科(Kaloko)推行第一個干廁項目。該地區住著一萬人,由于工作機會很少,大部分居民靠小型農業為生,廁所基本都是帶深坑的公共廁所,有些人則隨意露天排泄。落后的廁所給這里的飲水安全帶來了極大隱患。排泄物裸露在地表,經雨水沖刷就會污染河流、湖泊等水資源。薩拉說:“雖然我們請來了有名的戲劇團體來為當地民眾宣講和表演,借此宣傳有關干廁的應用和衛生知識,但對當地人而言,衛生問題似乎并不能促使他們改變排泄習慣。”然而,最終打動村民的,是他們可以通過干廁系統得到免費的有機肥。

很多貧困地區沒有健全的排污系統,人們就把糞便排泄在塑料袋里再扔得遠遠的,這些污物沉浸地下污染水土,他們就不管了。良好的排便習慣要從小培養。來源:“芬蘭全球干廁協會”官網
薩拉介紹,在開始推行干廁時,芬蘭全球干廁協會遇到了一個難題:使用干廁系統所產肥料與居民傳統觀念發生沖突。當地人一開始都認為,施用人糞便產出的肥料,是恥辱并無法接受的。幸運的是,隨著這類肥料所帶來的收益越來越大,這些偏見也迅速消失了。
2008年,芬蘭全球干廁協會在剛果民主共和國首都金沙薩附近的城鎮地區馬丁巴(Madimba),啟動了另一個干廁項目。該地區人口密集,卻缺少基本的市政建設,例如凈水和污水管、雨水排水系統和適當的污水處理系統,這影響著當地的飲水安全。尤其是該地區近地表水源常年受洪水侵襲,大面積的巖石地貌又阻礙鉆井取水,獲取干凈水源非常有難度。管理不善的公共衛生系統,給居民帶來了嚴重的健康隱患,痢疾和霍亂肆虐。該地區民眾最后接受了干廁,主要是因為這些設備能改善他們的衛生環境,相比之下,能產生肥料的優點就沒那么重要了。
由于環境及文化差異,干廁在全球的推廣各有特點。目前,干廁系統在我國的推廣仍處于起步階段。薩利表示,芬蘭全球干廁協會可向中國提供專業的顧問服務,給出相關建議。但中國仍需立足本國,以本國的專業研究和市場調查為基礎,很多事情需要一步步來。

芬蘭漫畫家賽坡·雷諾嫩的這幅作品提醒人們,使用抽水馬桶過于費水,這對非洲的缺水地區顯然不是個好選擇。